放任公共场合吵闹的孩子 责任在谁

一天傍晚,米粉店,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坐下吃饭,我的左耳就遭遇了 " 声波攻击 "。


邻桌小孩脱了鞋踩在椅子上,试图通过大吼引起妈妈的注意。小孩边吼边攥着手,我猜她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但她的妈妈似乎习惯了,没有给出任何反应,只是沉默地吃饭。

看着洒落一地的食物和没有得到管束的小孩,我很愤怒,试图通过眼神示意小孩不要再大声尖叫,但无济于事。在我想要出声提醒邻桌妈妈时,小孩已经停止了尖叫。



《佛罗里达乐园》剧照

我的经历就像如今在互联网上能轻易看到的 " 吐槽 ",抱怨着自己如何在一个公共空间被 " 熊孩子 " 无差别打扰。而此类事件的地点通常是高铁或电影院等,且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

最近就有高铁乘客在社交媒体发视频,显示自己乘坐的高铁上有两个小孩全程跨坐高铁座椅靠背嬉闹,而家长不仅没有阻止,还掏出手机为孩子留念。当然,在其他新闻里,也有乘客完全不忍,直接大吼在高铁过道玩耍的小孩,被网友戏称为 " 关音菩萨 "。

韩国的做法更绝,为了减少儿童的打扰,越来越多的商铺选择 " 一劳永逸 " 地设立无儿童区,禁止儿童进入咖啡厅等场所。



韩国多家餐厅、咖啡馆设置 " 禁止儿童进入 ""no kids" 的标识

当诸如此类的事件的 " 曝光率 " 越来越高," 厌童症 " 这一心理学概念反而成为最近的互联网热词,用来形容和我一样对小孩缺少包容心的人,或者说,年轻人。


事件的另外一方,一些同样拥有互联网话语权的孩子爸妈,也成为了 " 厌童症 " 的受害者。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出行感到焦虑,把绘本、电子产品、零食和玩具统统塞进随行的包里,希望这些能换来孩子几小时的安静,从而不引发其他乘客的反感。

我们到底在讨厌什么?

厌童症(Paedophobia),一种心理疾病,分属于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对婴儿或儿童产生非理性的害怕或焦虑情绪,甚至是仇恨。更重要的是,在对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研究之后,精神病学家已经可以对 " 厌童症 " 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也就是说,如果用 " 厌童症 " 来形容当下的 " 热潮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对他人施以精神病指控,认为他人是无条件地厌恶儿童。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