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鬧劇:美國禁酒運動始末(圖)




1920年至1933年實施的禁酒法案,對美國社會最大的傷害是破壞了人們對法治的敬畏——當人人都是違法者的時候,這部法律既沒有權威,也傷害其他正常的規則權威

作者|蕭瀚

從“酒精共和國”到“反酒吧聯盟”

1849年壹個炎熱的夏日午後,美國詩人愛倫坡出乎意料地出現在朋友約翰·薩爾頓的家中。據薩爾頓說,愛倫坡看上去臉色蒼白,表情瘋狂而驚恐。他語無倫次地宣稱有人追殺他,還描述了自己在獄中的可怕遭遇。

然而,這壹切都只是幻覺,在康復後給家人的信中,愛倫坡說,“這拾多天裡,我的精神完全錯亂了,雖然滴酒未沾,我所有的可怕經歷都來自躁狂症引起的幻覺。”當年秋天,愛倫坡死於腦充血和腦部炎症。

近贰拾年,雖然有專家認為愛倫坡其實死於狂犬病,而非傳統認為的長期飲酒所致酒精中毒,但他除了偉大詩人和作家這些炫目的歷史標簽外,還被視為19世紀美國酗酒代表人物之壹——那個時代的美國被稱為“酒精共和國”。

以朗姆酒和威士忌為代表的烈性酒,從殖民地時代起就黏上了美國歷史。在臭名昭著的大西洋奴隸叁角或肆角貿易中,朗姆酒是歐洲運往西非換取黑奴販賣到美洲的重要商品之壹;威士忌則成為美國邊遠林區惟壹認可的流通貨幣。

1791年,聯邦剛成立不久就遭遇賓夕法尼亞西部地區的“威士忌暴動”——首任總統華盛頓和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忽視了西部的威士忌文化,通過《貨物稅法》對威士忌征稅,引發民眾強烈不滿,以至於直接抗命。

事實上,華盛頓和漢密爾頓不可能不懂這壹點。1758年,華盛頓競選弗吉尼亞伯吉斯之家(即弗吉尼亞的下議院)議員時,就曾借助144加侖朗姆酒、烈性蘋果酒、威士忌以及啤酒成功拉票,307票當選,每張選票的酒精含量為半加侖;而他在1755年的競選中落敗,沒有提供酒精飲料至少是被選民拋棄的原因之壹。

那個時候,美國已有大量酗酒的人,19世紀就更多了——隨著道路質量的提高,西部農場主將更多的烈性酒送往各市市場,威士忌和杜松子酒都能以更便宜的價格消費。19世紀30年代,25美分就可以買到壹加侖的威士忌。

按照美國歷史學家羅拉鮑赫(W. J. Rorabaugh)在《美國禁酒法簡史》的說法(他也是《酒精共和國:美國傳統》的作者),19世紀20年代,美國成年人每天人均喝酒量為半品脫(大約相當於中國的肆兩半)。


之前英國勞工中盛行的“聖星期壹”,此時也延及北美。每到周六發薪,工人們拿著薪水奔赴酒吧,把自己喝得伍迷叁道,昏昏沉沉,星期壹宿醉還無法恢復,需要繼續在家醒酒,工作從周贰開始。

這種美其名曰節日的曠工日,富蘭克林曾在自傳裡輕描淡寫地提及,“我工作始終保持全勤(從不休“聖星期壹”),老板對此非常贊賞”。可見其內心對此的鄙視。

除了怠惰的工作和生活習慣,酗酒還帶來更多問題,比如家暴、貧窮、疾病、犯罪。雖然這自殖民地以來就相當嚴重,只是之前沒有那麼觸目驚心。清教徒們看不下去了。

1826年,美國禁酒協會成立,目標是消滅酗酒,以及規勸偶爾飲酒的人戒酒。禁酒運動卓有成效,據信,1826年至1850年這25年間,酒的消耗量減少到之前人均半品脫的壹半。

禁酒運動與美國女權運動產生共振效應。女性往往是酗酒家暴以及與酗酒相關的惡德受害者。於是,她們積極參與禁酒運動。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壹下您的意見吧
上壹頁12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