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创始人:炼不成乌托邦,炼成了南方

CDT编者按:本文发表于2014年7月,时年79岁的《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在香港(专题)出版口述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左方于2021年11月3日逝世。


在香港开完新书发布会的第二天,左方先生和老朋友们去了长洲岛,这座狭长的离岛在香港久负盛名。

然而,从中环码头到渔港海岛,从明媚阳光到湛蓝海水,沿途的景致都无法吸引左方太多的注意力。他始终跟身边的历史学家朱学勤、传媒学者钱钢谈论着中国近代历史、政治和新闻界。

在长洲岛上,他唯一主动与之合影的,是一位香港议员的街边广告牌,上面写道“扞卫新闻自由”。左方整了整衬衫,凭栏站立,相机记录了他笔直的光影。而相机无法记录的是,他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的中国梦。”



左方

破灭的乌托邦

左方此次赴港,是因为自己的新书。这本书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然而,在和老朋友的饭局上,左方惑然道,“我不知道我这本书出来有什么意义”,杂文家鄢烈山打断他,“我们当年接受的斯大林主义,实际上就是乌托邦加极权主义,你的经历,对不同制度下的后辈们都有特别的意义。”而钱钢则认为,“这是南方周末的史前史”。

《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一书,左方原本没有打算出版,他觉得《南方周末》的故事被人说得太多,“网上都有,我没有更新的东西了”,而同时代和他经历相似的人也不可胜数,“留给年轻人去出吧”。

是记者沈洪带来的45个问题,才让他决定口述自己的一生。此书完成之后,三联书店表达了出版的意愿,但左方别出心裁的书名成为出版最大的难题。三联书店要求更换书名,但这个书名对于左方来说,显然有深沉的价值,他选择了坚持。

“我之所以将《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作为本书的书名,就是想通过我一生的经历,说明斯大林主义乌托邦政治运动的破产。”左方说。而那本苏联名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少年左方奉为经典。


这带来了出版的难产。曾经的南周同事,香港大学的新闻学者钱钢看到了此书的价值,在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的推动下,此书终于得以在香港完整地呈现。

长期研究“从文革(专题)到改革”的历史学者朱学勤告诉《亚洲周刊》,左方的口述史不仅是研究《南方周末》的样本,“更是研究广东省文革历史非常详实的史料”。

左方坦陈,“建国后历次的政治运动,我都参与了,有些政治运动我是一个盲目的追随者,有些政治运动我是一个无知的加害者,有些政治运动我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乌托邦思想、阶级斗争学说,支配了我的大半生。”

对于此书,朱学勤相当看重左方在文革后第二次被审查时,被发配资料室工作的六年。文革的结束,乌托邦理想的破灭,现实政治的压迫,没有让左方自暴自弃,“他在资料室里大彻大悟”,朱学勤说。

左方在《钢铁》一书中详细地回忆了思想的蜕变,被发配资料室的六年,他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道路为何如此曲折?中国的革命道路为何如此曲折?”

那些“内部发行,供批判使用”的“灰皮书”成为左方通往自由之路的窗口。这些年里,左方进行了彻底的反思,曾经深刻影响自身的学说——共产主义、列宁主义、苏联式计划经济、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说,革命理论——被他条分缕析,一一参透。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