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亏掉2年净利润中国女首富致歉

作者梳理,2021年以来,就陆续有多家大型房地产企业陆续出现流动性问题,走上债务重组道路。


以华夏幸福为例,2021年2月,华夏幸福公告债务违约;9月,公布了化解其总计2192亿元的债务的方案。2023年7月10日,华夏幸福公告称,已实现债务重组金额1812.96亿,占金融债务82.71%。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因债务违约而推动债务重组的房企名单不断拉长:恒大、融创、富力、奥园、绿地、融创、中梁控股、合景泰富、世茂、中南建设、中梁控股、花样年、旭辉……

当前,碧桂园也成为其中一员。根据经验,债务重组从方案退出到落地,往往需要一年到数年的周期。债务重组亦是博弈过程,而市场普遍给予了碧桂园理解,许多行业资深人士呼吁债权人给予碧桂园回旋的空间和时间。

在8月10日的公告中,公司称管理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虽然对本轮市场调整周期有所预判,但对市场下行的深度、烈度和持续度估计不足,未能及早做出更有力度的应对措施,未能洞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对三四线及更低线城市投资比例过大、负债率压降速度不够等潜在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化解行动不够及时有力。”

碧桂园当下困局的核心问题,便在于大量中小城市的布局短期无法退出,和高负债高周转带来的现金流困境。

这曾经是碧桂园攻城略地的法宝。在此前一轮的房地产上升周期中,碧桂园靠着放权地方“诸侯”,靠着“拿地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再周转”的“456模式”,2013年销售规模突破千亿,2017年以5508亿元的销售规模,超越恒大、万科登上“宇宙第一房企”宝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023年前七个月,碧桂园销售金额仅为1408亿元,较2021年下降35%、较2021年下降61%。特别是在三四线乃至更低线城市,之前在土地、项目上沉淀的资金回笼放缓甚至停滞,一直高速前进的资金周转节奏开始脱节。


碧桂园的流动性压力不断积累。直到8月8日,市场爆出,碧桂园两笔原本应于8月7日支付利息的美元债未能按时支付票息,碧桂园境内外债券价格大跌。投资者恐慌出逃:截至8月11日港股收盘,碧桂园系三家上市公司碧桂园(2007.HK)、碧桂园服务(6098.HK)、博实乐教育(BEDU.N,原碧桂园教育集团)股价相较于上周五(8月4日)下跌28.28%、20.8%、17.27%。

受其连锁反应影响,港股、A股地产股集体受挫,与地产密切的关联的银行、建筑、建材等板块股价也深受牵连。

公司人士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坦言,自2021年以来,行业持续低迷,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行业销售持续下滑,公开市场融资失效,行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受近期销售额与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叠加各类资金监管的影响,公司账面可动用资金持续减少,出现了阶段性流动压力。

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就是资金的逻辑。在房地产上升周期,地产公司通过持续的境内、外举债,提升资金规模,进而放大营收和利润。但一旦地产周期转换,前期积累的债务本息逐渐到期节奏非但不会发生变化,新债发行的难度和成本也会大攀升,“借新还旧”乱了脚步,叠加经营回款的节奏不力,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也会随之抬升。

作者整理,碧桂园2023年内到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亦有130.95亿元。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