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中产鸡娃 最怕养出城市做题家
在“觉悟”后的李娜看来,焦虑的家长容易急功近利,只关注眼前的育儿成效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发展。
但是,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如果因为一时的得失而不长远考虑,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图/《三十而已》)
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中产家庭为孩子的教育而发愁。这些父母深知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在那个“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里,孩子未来的生活品质如何,牵动着许多父母的心。
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中写道:“那些刚来的、精力充沛、不断追求上进的人,在攀登社会阶梯的战斗中已经汗流浃背了,却突然吃惊地发现,通向被上层社会完全承认和接受的门仍然是关着的。”
在他看来,富裕阶层的孩子主要靠“继承财产”,中产阶层的孩子主要靠教育。
中产的子女是否还能保持中产,往往取决于他们是否能顺利获得足够好的教育文凭。

(图/《小欢喜》)
在中产阶层的教育竞赛中,如果上了“清北”,还要上“藤校”,上了“藤校”,还要留在硅谷。
在不少人看来,他们进退失据的样子体面全无,可笑又可悲。
但如果从功利和务实的角度看,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里最不坏的选择了。
很多90后、00后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如今在年轻的父母中,“鸡娃不如鸡自己”的论调越来越高昂,正如纪录片《出·路》中所说:“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面前,孩子教育的决定性因素绝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有出路。”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