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控有人用A4紙擦屁股 群裡說
其實人與人之間,需要這樣互相溫暖 。
第壹次給壹位鄰居大爺送去食物時,他感激我是“救命恩人”,這給我很大震動。現在每次見到我,老人都會表達感謝。比如說我第贰次給他送面包的時候,他就會說“你第壹次給我送的肥牛可真是太好吃了”;第叁次給他送水果,他就會說“你第贰次給我送面包太好吃了”。我能感覺到,他在努力拉近跟我的關系,還說以後有什麼需要幫助的,要跟他們講。 聽老人這麼道謝,我其實挺難受的,我們年輕人做起這件事來不會有多費心,就是綿薄之力。

王也和女友向老人介紹網購信息
“不再只是個住人的地方”
4月8日,樓下的姐姐把她認識的鄰居拉了壹個群,大家彼此溝通後,摸清了樓裡老人的情況。我在群裡和大家說我有壹個定向幫扶老人的想法,每個人負責幫助兩到叁戶老人。大家都很積極,各自認領了需要幫扶的老人。
建群之前有八戶老人都需要我幫扶,那段時間我有些忙不過來,分工之後感覺很輕松,每個人負責兩叁戶相對沒什麼壓力。把這件事做下來之後,我其實感受挺好的,我和女朋友都很社恐,封控之前遇到鄰居可能連招呼都不會打,能不打交道就不打交道。如果我們在這個小區裡不喂流浪貓的話,我們誰都不認識,也不會被遇到的大姐拉進團購群,今天挨餓的就是我們。
現在,年輕人和老人開始逐漸熟悉。很多老人不太會說普通話,我聽不懂上海話,有鄰居或者我女朋友會在旁邊幫我翻譯,或者我女朋友直接去和只會說上海話的老人溝通,聽得多了,我也能聽出壹些上海話的規律了。
剛分完工,我就看到樓下年輕人去給鄰居老人送奶,兩人用上海話交流得非常融洽。老人們發現你是真的在幫他們的話,都還挺熱情的,會說你進來坐,別在門口站著。我隔壁有壹個很可愛的爺爺,每次送東西上門,他都很感謝,壹次,他藍牙耳機連不上手機,也拿過來讓我看看。那是我第壹次進他家,臨走時候,爺爺還跟我說,有空過來找他玩。
除了年輕人和老人,樓裡年輕人之間的聯系也緊密了很多。我們見面會打招呼,壹起去拿物資,互相交流。樓裡的壹個姐姐家裡囤了很多食物,她會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她送了我們壹袋火腿,我們做叁明治剛好需要。後來,我們發現她在另壹個群裡想要團購蛋糕,就拿了自己買的蛋糕給她。有壹次,她說自己想吃芝麻湯圓,我女朋友就送了芝麻湯圓下去,然後她又送了壹個粑粑柑給我們,還邀請我們疫情結束以後去家裡嘗嘗她的手藝。
同層的鄰居大哥團了很多蔬菜,給了我們壹大袋,裡面有芹菜、洋蔥、土豆,還有番茄,我們覺得太貴重了,壹些菜也不需要,就把番茄留下了,回送給了他幾顆綠葉菜。他本來是拒絕的,壹看是綠葉菜就收下了。
因為我們不吃芹菜,之前團購的蔬菜包裡面如果有芹菜我們可能就不買了,4月9日上午,團購的壹個比較實惠的蔬菜包裡有芹菜,我直接買了兩份,想著樓裡有誰需要的話可以互通有無。這很有我們老家的那種感覺,社區不再只是壹個“住人”的地方,也有了人情味。
我是山東煙台長島人,我們那兒鄰居間經常走動,我雖然社恐,但鄰裡關系這種事還是懂的。我的認知裡,鄰居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僅次於親戚的關系。島上有壹個習俗是每年大年初壹老人會守在家裡,等著年輕人上門拜年,不只要去拜訪親戚,也要拜訪現在和以前的鄰居。
有點尷尬的是,4月10日,我團購的蔬菜包到了,分給了兩戶老人,沒想到緊接著,通過居委會團購的30元蔬菜盲盒也到了,我覺得老人短時間內可能吃不完,心裡挺愧疚的。說到底,我還是希望街道、居委會能夠再給力壹些。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第壹次給壹位鄰居大爺送去食物時,他感激我是“救命恩人”,這給我很大震動。現在每次見到我,老人都會表達感謝。比如說我第贰次給他送面包的時候,他就會說“你第壹次給我送的肥牛可真是太好吃了”;第叁次給他送水果,他就會說“你第贰次給我送面包太好吃了”。我能感覺到,他在努力拉近跟我的關系,還說以後有什麼需要幫助的,要跟他們講。 聽老人這麼道謝,我其實挺難受的,我們年輕人做起這件事來不會有多費心,就是綿薄之力。
王也和女友向老人介紹網購信息
“不再只是個住人的地方”
4月8日,樓下的姐姐把她認識的鄰居拉了壹個群,大家彼此溝通後,摸清了樓裡老人的情況。我在群裡和大家說我有壹個定向幫扶老人的想法,每個人負責幫助兩到叁戶老人。大家都很積極,各自認領了需要幫扶的老人。
建群之前有八戶老人都需要我幫扶,那段時間我有些忙不過來,分工之後感覺很輕松,每個人負責兩叁戶相對沒什麼壓力。把這件事做下來之後,我其實感受挺好的,我和女朋友都很社恐,封控之前遇到鄰居可能連招呼都不會打,能不打交道就不打交道。如果我們在這個小區裡不喂流浪貓的話,我們誰都不認識,也不會被遇到的大姐拉進團購群,今天挨餓的就是我們。
現在,年輕人和老人開始逐漸熟悉。很多老人不太會說普通話,我聽不懂上海話,有鄰居或者我女朋友會在旁邊幫我翻譯,或者我女朋友直接去和只會說上海話的老人溝通,聽得多了,我也能聽出壹些上海話的規律了。
剛分完工,我就看到樓下年輕人去給鄰居老人送奶,兩人用上海話交流得非常融洽。老人們發現你是真的在幫他們的話,都還挺熱情的,會說你進來坐,別在門口站著。我隔壁有壹個很可愛的爺爺,每次送東西上門,他都很感謝,壹次,他藍牙耳機連不上手機,也拿過來讓我看看。那是我第壹次進他家,臨走時候,爺爺還跟我說,有空過來找他玩。
除了年輕人和老人,樓裡年輕人之間的聯系也緊密了很多。我們見面會打招呼,壹起去拿物資,互相交流。樓裡的壹個姐姐家裡囤了很多食物,她會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她送了我們壹袋火腿,我們做叁明治剛好需要。後來,我們發現她在另壹個群裡想要團購蛋糕,就拿了自己買的蛋糕給她。有壹次,她說自己想吃芝麻湯圓,我女朋友就送了芝麻湯圓下去,然後她又送了壹個粑粑柑給我們,還邀請我們疫情結束以後去家裡嘗嘗她的手藝。
同層的鄰居大哥團了很多蔬菜,給了我們壹大袋,裡面有芹菜、洋蔥、土豆,還有番茄,我們覺得太貴重了,壹些菜也不需要,就把番茄留下了,回送給了他幾顆綠葉菜。他本來是拒絕的,壹看是綠葉菜就收下了。
因為我們不吃芹菜,之前團購的蔬菜包裡面如果有芹菜我們可能就不買了,4月9日上午,團購的壹個比較實惠的蔬菜包裡有芹菜,我直接買了兩份,想著樓裡有誰需要的話可以互通有無。這很有我們老家的那種感覺,社區不再只是壹個“住人”的地方,也有了人情味。
我是山東煙台長島人,我們那兒鄰居間經常走動,我雖然社恐,但鄰裡關系這種事還是懂的。我的認知裡,鄰居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僅次於親戚的關系。島上有壹個習俗是每年大年初壹老人會守在家裡,等著年輕人上門拜年,不只要去拜訪親戚,也要拜訪現在和以前的鄰居。
有點尷尬的是,4月10日,我團購的蔬菜包到了,分給了兩戶老人,沒想到緊接著,通過居委會團購的30元蔬菜盲盒也到了,我覺得老人短時間內可能吃不完,心裡挺愧疚的。說到底,我還是希望街道、居委會能夠再給力壹些。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