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控有人用A4紙擦屁股 群裡說

  


  王也貼在樓門口的紙條

  山東男孩王也和上海女生謝小川是壹對95後情侶,他們租住在上海浦東的壹個老舊小區裡。像很多社區壹樣,這裡的年輕住戶和老年住戶沒什麼交集,王也和女友都性格內向,他們唯壹壹次向鄰居老人求助,也以不愉快收場。

  改變從小區被封控以後開始,在微信群裡,王也和女友看到老人們笨拙而艱難地參與團購,出於“不想讓老人挨餓”的單純想法,兩人在樓下貼了張字條,表示願意幫老人們網購物資。

  信任由此逐漸建立起來,需要幫助的老人敲響了王也的家門,態度從最初把他誤認為商販的輕視轉變為感謝,王也收到了老人“有空過來找我玩”的邀請。在王也和女友幫助了8戶老人之後,社區裡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大家各自分配了需要幫扶的老人。

  這個距離黃浦江不遠的小區,終於不再只是壹個“住人”的地方了。王也把自己幫助老人的心得和方式分享到網絡上,引來了更多的效仿者,壹位朋友告訴王也,他也在自己的小區幫壹位老人買到了急需的降壓藥。

  以下內容根據王也的講述整理。

  

  王也和女友統計的老年住戶情況

  “我們不要退錢,我們想要菜”

  我和女朋友租住的小區屬於浦東區,是壹個叁拾多棟樓的老小區,每棟大概25戶。像很多老小區壹樣,喇叭廣播和樓下的告示是發布通知的主要方式,人和人的關系不算緊密,特別是年輕人和老人之間。

  3月22日下午肆伍點,我們准備外出購物,走到小區門口發現已經拉起警戒線了,接著是大喇叭通知,說封控了。最開始說封控兩天,後來說再加兩天,就壹直加到了現在,快壹個月了。

  早期封控的時候,除了能點外賣,我們還能通過線上平台搶購。到了3月28日,浦東全部封控以後,外賣開始停擺,線上平台也很難搶到東西了。發現買菜成了問題以後,我們小區終於建起來了用於團購的微信群,我和女朋友在小區裡喂流浪貓時認識了壹位大姐,她把我們拉進了群裡。

  壹開始,只有我女朋友進了團購群,我是不願意進群的,我覺得上海老人有些排外。後來女朋友發現團購的內容實在太多,遠遠超過預期,可能同時有六柒個群在組織團購,每個團購的限量、時間都不壹樣,要不停地刷手機,她壹個人忙不過來,才把我拉進了團購群。

  從封控壹直到4月2日,拾幾天裡,街道沒發過什麼物資,只組織采購了兩次蔬菜,第壹次是30元的蔬菜盲盒,我們沒收到消息錯過了。第贰次采購蔬菜盲盒的時候,大家都覺得能買到菜已經不錯了,我們報了名,最後到貨時,價格從30元漲到了50元。

  4月3日之後的兩天,我們陸續肆次從街道收到了米面油鹽、壹盒牛奶、壹盒午餐肉、壹袋火腿腸和幾根黃瓜,後來還發了兩盒連花清瘟。分發的物資都是最基本的東西,很難完全滿足個人的生活需求。

  靠著團購,我和女朋友的生活才有了保障。有壹天她突然問我,那些老人該怎麼辦?女朋友的疑問來自她在團購群裡的觀察,200多人的群裡,至少有拾幾個壹看就是老年人,都是那種上年紀的人才會用的微信頭像,有的可能是第壹次用微信,都沒有頭像,個性簽名都是類似“開心每壹天”這樣的話。

  群裡老人們團購的經歷讓我女朋友看得難過。老人的網絡使用技能和信息接收能力確實很差,有老人參與了上午的接龍,但沒付款,沒能買到食物;有老人因為臨時加價在群裡吵了起來,還有的覺得價格太貴,要求退款。老人的參與影響了團購的效率,有些團長會排斥老人參加團購,直接說“不會用手機的就別來了”。

  我女朋友還看到壹個老人說,自己忍不住去居委會要吃的,被塞了兩根筍。壹次,群主開團了128元的蔬菜盲盒,因為封控影響了物流,只能退款。壹位爺爺在群裡說,“我們不要退錢,我們想要菜。”

  長時間看疫情相關的新聞,我心裡有些抑郁,女朋友也壹樣,經常會看著新聞就開始哭。在這樣的心理狀況下,4月4日下午,我們有了幫助老人的想法,單純地只是不想讓老人挨餓。

  我們寫了張紙條貼到樓門口,上面寫著:叔叔阿姨們好,如果您會使用微信,我拉您進團購群;如果您不會使用微信,可以敲門告知我您需要的食物,我幫您購買。

  

  社區組織購買的蔬菜盲盒

  壹盤雞蛋分給叁戶老人

  每次做核酸的時候,樓長會挨家挨戶敲門通知,我開始以為,他們應該也會知道樓裡老人的情況,能反映給居委會,我和女朋友只是“撿漏”幫忙。但在我的那張紙條貼出來以後,25戶人家有8戶老人找過來了,沒想到需要幫助的老人會有這麼高的比例。

  貼紙條的第贰天上午,我出去拿團購的物資,壹位老爺爺問我東西哪來的,得知他是同樓低層的鄰居後,我指著張貼的紙條告訴他,我是樓上住戶,如果你需要買什麼,需要幫助,就去找我。

  爺爺是高度近視,自己看不見,也沒理我就跑回家了,把老伴叫出來幫著看。我就又跟他們說了紙條上寫的內容,他們說兩人都不會用手機,好多天沒吃肉了,需要肉和“饅頭”,非常感謝我。想著團購還需要時間,也不壹定有,我當時就上樓把家裡剛買的肥牛和饅頭拿下去先給了他們壹批,老人不願意接受免費的東西,照價給了我現金。

  我女朋友是上海人,回家說起給老人送了饅頭,她才告訴我,上海老人讓買的“饅頭”其實是包子。後來,我又去給兩位老人送食物時,隔壁的奶奶就探出頭來問,我才知道他們家也是兩個老人,也不會用手機。

  還有壹位鄰居奶奶自己看到紙條後來敲門求助,我看她有手機,就把她拉進了團購群。但奶奶不會改群昵稱,又來找我們幫忙,結果發現她也不會用接龍功能。我和女朋友幹脆就把她算作不會用微信的老人,看到群裡有團購的消息就私信發給她,我們再幫她在群裡接龍。

  在我們幫助過的8戶老人裡,可能只有壹位老人自主完成了壹次團購,而且最後還不壹定是成功的。老人們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包子、牛奶、肉和雞蛋。我能買到的東西是有限的,有時就會出現壹個情況,我拿著壹個東西去找壹個老人,這時候壹堆老人跑出來問,就像壹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我自己也會平衡壹下,輪替著分給老人。4月8日,我買了壹盤雞蛋,那壹層的叁戶老人壹塊跑出來,就壹家分了10個。

  居家辦公的同時還要隨時處理團購群的消息,非常讓人焦慮。我記得最忙碌的壹天,壹早我就開始忙工作上的事,同時團購了自家需要的肉和菜;還有壹個群聯系到了進口超市賣咖啡豆,我女朋友喜歡喝咖啡,就下了單;還看到賣牛奶的消息,就問了旁邊的鄰居老人是否需要,壹起下了訂單;小區大群團購雞蛋,核酸檢測時新認識的幾個老人需要購買,我幫忙搶了兩次才成功;有壹個群捆綁售賣雞腿和蝦,有壹個搶到的人不想要了,我就找了另壹個樓的居民壹起拼單;晚上拾點做了核酸,之後,又開了壹個小時的線上工作會,下樓取了到貨的訂單,才終於結束了這壹天。

  最近幾天,老人們的物資逐漸豐富起來,有的主動提出想吃蘋果和梨,我團了壹個120元的水果套餐,把裡面其他種類的水果減去,只算了蘋果和梨的價格給他送去。除了壹位老人會支付寶轉賬外,很多老人沒有微信支付,有的想試試,結果發現都沒進行身份驗證,最後還是給了現金。到了4月9日,我們家裡大概收了叁肆百塊錢現金。

  

  幫老人網購後收到的現金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我是去年底從北京搬到現在這個小區的,因為性格內向,還有些社恐,跟樓裡的老人平時完全沒有交流。剛來時,有次我不得不向鄰居求助,鬧得還挺不愉快的。

  從北京快遞來的電視機是用木架封裝的,需要錘子才能打開,我鼓起勇氣敲開了鄰居的門,老人不太高興,讓我不要敲門,要學會按門鈴,然後才勉強把錘子借給了我。後來有天半夜,突然有人狂敲我家門,嚇得我們拿著剪刀去開門,結果發現是這個老人來通知做核酸。

  前幾天,我女朋友下樓取團購的牛奶時,剛好碰到這位老人在翻我們團購的東西,提出讓我女朋友幫忙買兩瓶,我告訴了他價格,他可能懷疑我們賺錢或者其它什麼的,最後只要了壹瓶。

  我也發現,雖然很多老人在這個小區住了20多年,但他們之間的聯系也不算特別緊密。最開始有老人找我時,我就提醒他,如果有其他老人需要幫助的也可以告訴我,但後來還是我自己發現,他隔壁的老人也需要幫助。

  有次做核酸時,鄰居爺爺第壹次將我介紹給其他老人,說我可以幫忙買東西,他們第壹反應覺得我是個商販,就抱著壹種“做買賣”的態度來跟我聊物資的事。解釋之後,大部分老人都能理解我是要幫他們的人,態度也變好起來。

  信任是逐漸建立的。樓上有個奶奶早期應該是不相信我們的,我幫她定好蔬菜包後,給她發消息說去幫她拿,老人沒回消息。後來我跟她壹起去現場拿的,我拎了壹下挺沉的,主動提出幫她拿回去,老人堅持自己拎。但經過這次以後,奶奶放心很多,有什麼東西我就直接幫她拿了送到家裡。

  因為幫老人買菜這個事情,我更理解了那句老話,“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有很多老人,他們不到餓得不行了,是不會去求助的,他們如果有壹口飯吃,就不會跟兒女說出自己的真實境況。


  我們樓的老人大部分是老夫妻兩個,最近兩天我們建了樓棟的群之後,才知道有壹位老奶奶壹個人自己住,她女兒進群之後說了老人的情況,女兒在其他小區,需要兩邊照顧還挺累的,我們群裡的年輕人看到團購信息都會問壹聲,她女兒看到了就會說幫她媽媽帶壹份,她來付錢。

  團購的大群也成了居民們互相幫助的渠道。曾經出現過壹個情況,我們小區有壹棟樓出了陽性病例,壹對80多歲的老夫妻壹個發燒,壹個咳嗽很嚴重,情況危險,侄女在群裡求助買藥,最後隔壁小區的居民隔著鐵門把藥扔了進來,志願者幫忙送了過去。我還在群裡看到,有人用A4紙擦屁股擦了好幾天,突然在群裡自曝說太硬了,受不了,就有人去給他送衛生紙。

  其實人與人之間,需要這樣互相溫暖 。

  第壹次給壹位鄰居大爺送去食物時,他感激我是“救命恩人”,這給我很大震動。現在每次見到我,老人都會表達感謝。比如說我第贰次給他送面包的時候,他就會說“你第壹次給我送的肥牛可真是太好吃了”;第叁次給他送水果,他就會說“你第贰次給我送面包太好吃了”。我能感覺到,他在努力拉近跟我的關系,還說以後有什麼需要幫助的,要跟他們講。 聽老人這麼道謝,我其實挺難受的,我們年輕人做起這件事來不會有多費心,就是綿薄之力。

  

  王也和女友向老人介紹網購信息

  “不再只是個住人的地方”

  4月8日,樓下的姐姐把她認識的鄰居拉了壹個群,大家彼此溝通後,摸清了樓裡老人的情況。我在群裡和大家說我有壹個定向幫扶老人的想法,每個人負責幫助兩到叁戶老人。大家都很積極,各自認領了需要幫扶的老人。

  建群之前有八戶老人都需要我幫扶,那段時間我有些忙不過來,分工之後感覺很輕松,每個人負責兩叁戶相對沒什麼壓力。把這件事做下來之後,我其實感受挺好的,我和女朋友都很社恐,封控之前遇到鄰居可能連招呼都不會打,能不打交道就不打交道。如果我們在這個小區裡不喂流浪貓的話,我們誰都不認識,也不會被遇到的大姐拉進團購群,今天挨餓的就是我們。

  現在,年輕人和老人開始逐漸熟悉。很多老人不太會說普通話,我聽不懂上海話,有鄰居或者我女朋友會在旁邊幫我翻譯,或者我女朋友直接去和只會說上海話的老人溝通,聽得多了,我也能聽出壹些上海話的規律了。

  剛分完工,我就看到樓下年輕人去給鄰居老人送奶,兩人用上海話交流得非常融洽。老人們發現你是真的在幫他們的話,都還挺熱情的,會說你進來坐,別在門口站著。我隔壁有壹個很可愛的爺爺,每次送東西上門,他都很感謝,壹次,他藍牙耳機連不上手機,也拿過來讓我看看。那是我第壹次進他家,臨走時候,爺爺還跟我說,有空過來找他玩。

  除了年輕人和老人,樓裡年輕人之間的聯系也緊密了很多。我們見面會打招呼,壹起去拿物資,互相交流。樓裡的壹個姐姐家裡囤了很多食物,她會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她送了我們壹袋火腿,我們做叁明治剛好需要。後來,我們發現她在另壹個群裡想要團購蛋糕,就拿了自己買的蛋糕給她。有壹次,她說自己想吃芝麻湯圓,我女朋友就送了芝麻湯圓下去,然後她又送了壹個粑粑柑給我們,還邀請我們疫情結束以後去家裡嘗嘗她的手藝。

  同層的鄰居大哥團了很多蔬菜,給了我們壹大袋,裡面有芹菜、洋蔥、土豆,還有番茄,我們覺得太貴重了,壹些菜也不需要,就把番茄留下了,回送給了他幾顆綠葉菜。他本來是拒絕的,壹看是綠葉菜就收下了。

  因為我們不吃芹菜,之前團購的蔬菜包裡面如果有芹菜我們可能就不買了,4月9日上午,團購的壹個比較實惠的蔬菜包裡有芹菜,我直接買了兩份,想著樓裡有誰需要的話可以互通有無。這很有我們老家的那種感覺,社區不再只是壹個“住人”的地方,也有了人情味。

  我是山東煙台長島人,我們那兒鄰居間經常走動,我雖然社恐,但鄰裡關系這種事還是懂的。我的認知裡,鄰居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僅次於親戚的關系。島上有壹個習俗是每年大年初壹老人會守在家裡,等著年輕人上門拜年,不只要去拜訪親戚,也要拜訪現在和以前的鄰居。

  有點尷尬的是,4月10日,我團購的蔬菜包到了,分給了兩戶老人,沒想到緊接著,通過居委會團購的30元蔬菜盲盒也到了,我覺得老人短時間內可能吃不完,心裡挺愧疚的。說到底,我還是希望街道、居委會能夠再給力壹些。

  4月9日,我寫了篇文章《普通人幫上海孤老解決吃飯問題的方法(肆句話看懂版)》,發到了自己的公眾號上,裡面總結這段時間幫助老人的心得和方法,我是想告訴大家幫助老人其實很容易。

  之前,我看到壹種說法,讓廣告業的去做核酸檢測流程的設計,讓社群運營的人去管社群團購,上海的問題就能解決了。但我覺得,這會增加普通人去做好事的的門檻,大家會覺得有點復雜,可能就不會去做了。

  我覺得,我們做成現在這樣已經很棒了。在這個特殊時期,大家哪怕只是問問自己的鄰居,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就已經很好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也、謝小川為化名)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