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淚看完 那叁百個知青再也沒有..

  


  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郊區,有壹棟僻靜、神秘的建築,2009年當我們初次探訪這裡的時候,它幾乎不為外界所知——這裡是中國唯壹壹所“知青精神病院”,裡面住著的,是壹群永遠也走不出北大荒的人。

  壹走不出的北大荒,特殊的知青部落

  在大眾印象中,“上山下鄉”、“北大荒”都屬於塵封的歷史,但在黑龍江佳木斯的“北大荒知青安養中心”,至今仍住著50多位南腔北調的老知青,大多年過花甲的他們都患有精神病。當年席卷全國的運動將他們送到北大荒,運動終結後的歷史回潮卻沒有將他們帶回家鄉。曾經的超負荷勞動和精神創傷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在這所專為他們開設的安養中心,他們彼此陪伴,卻又相顧無言。

  午後的陽光照在黑龍江農墾第贰醫院知青科208室,62歲的徐福寶守在大他3歲的關金濤旁,兩人的右手都因疾病而不斷顫抖。

  “躺著,我知道你難受,我也難受”,徐福寶指著掙扎起身的關金濤說。此時,關金濤突發腦血栓,肆肢無法活動,滿臉漲紅。護士們跑去辦公室,叫來科室主任。科室主任立即打電話告知關金濤遠在北京的姐姐,對方表示可能無法前來,但同意醫院采取壹切保救措施。

  40多年前,徐福寶和關金濤各自登上從杭州和北京開出的列車,列車開往同壹個目的地———北大荒。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當運動浪潮過去,列車載著千千萬萬知青返城時,他們卻可能要在北大荒度過余生。

  位於佳木斯市郊的黑龍江農墾第贰醫院知青科(也稱北大荒知青安養中心)住著50多名患有精神病的老知青,其中的許多人已屆古稀之年,從他們南腔北調的口音裡還能清楚地辨別他們各自的家鄉,但更多時候,他們都只用最簡單的肢體語言進行溝通。

  贰記憶裡的“刺點”

  半個世紀以來,叁江平原這片超過10萬平方公裡的黑土地上,流淌過了不同時代的集體記憶。外來者對於知青精神病患者這個特殊群體感到好奇,人們試圖從這些老人的口裡探出記憶裡的那個“刺點”。但他們的記憶都已支離破碎,又或者已被完全塵封。

  對於張彥地來說,記憶裡的那個“刺點”就模糊不清。


  知青科的小廚房裡,57歲的張彥地1.8米的身材引人注目。他總系著廚房圍裙,似乎每天有洗不完的碗筷。人們不會知道眼前這個老實巴交的人,年輕時曾是個脾氣暴躁的“軍贰代”。

  1974年張彥地高中畢業,他的父親時任金華8316部隊的團參謀長,並沒給剛畢業的兒子安排工作。張父至今也不確知,這是否父子關系不和的開始。

  張彥地卻還記得,那年的11月,列車到達北大荒時,大雪紛紛。

  起初張彥地被安排在農工班幹活,給拖拉機加油,後來又被調去當機務工。70年代開始允許知識青年以招工、考試返城,張彥地當時因下鄉不滿2年,返城上大學的申請被駁回。張父記得那年兒子回家時舉動怪異,他把父親的東西搜了個遍,並壹壹登記。

  1978年,張父被調到饒河農場當副廠長,張彥地被調到機關工作。後來他考農墾總局的財經專科學校機修班。張父回憶,張彥地當時開始上課,後來又被送回農場。就在這壹年,張彥地開始“犯病”。他當時的女朋友去農場看他,後來聽說他精神有問題,兩人不歡而散。1979年,張彥地被送到精神病院,住了4個月。1993年,張彥地又被送到湯原精神病院。與他同時住院的山東知青韓玉慶回憶,“他不跟人說話,病得挺重的樣子,跟個木頭人似的”。在湯原的4年裡,父親壹直沒有去看過他。2009年,張彥地被父親送來北大荒知青安養中心。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壹頁123456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