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3億農民工救市?中共招數用盡

近日,在觀察者網舉辦的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圓桌縱橫談”中,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提議釋放農民工的消費潛力,“如果3億農民工真正享受市民待遇的話,至少有12萬億人民幣的消費總量。”按照遲福林的算法,也就是說,每個農民工可以釋放4萬元的消費潛力。


無獨有偶,中共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近日的壹季度經濟數據新聞發布會上,也提到了農民工問題,說,“中國房地產市場是有支撐的,因為我們的城鎮化還沒有完成,2023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66.2%,但是按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還不到50%,還有2.97億的農民工在城裡沒有完全市民化,這些進城的農民工中間購房比例不高……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具有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條件,我們要理性看待房地產這壹輪的調整。”

在專家和政府官員看來,農民工似乎成為了中國此輪經濟低迷中的救命希望,提振消費和挽救房地產,都要靠農民工了。也正因為存在著3億人口的農民工,所以專家們說話才有如此底氣,似乎巨量農民工群體的存在就是消費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重新崛起的巨大希望。在專家們眼裡,只要具備了壹定的條件,那麼提振經濟的希望就可寄托在農民工身上。就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曾說過的,這是壹個“唾手可得的舉措”。

2022年底,劉俏就說,疫情前統計數據顯示,農民工有2.9億,在1.7億的異地打工人裡面,5000萬人已經在當地工作拾年以上,月均收入8000元以上,兩口子工作就是1.6萬元,已經是中等收入了。但他們的消費意願非常低,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遲早要回去,孩子教育、自己養老、醫療、公共服務都無法與城市居民對等。他說,“我想這種情況下,怎麼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他們在城市待下來,能夠把他們的消費意願能夠提振起來,我覺得這是壹個唾手可得的舉措。”

按照劉俏的分析,常住人口跟戶籍人口之間有壹個差值,什麼時候這個差值逼近到零,中國的收入問題、消費問題,都會有非常大的改善。“所以我覺得長期還是靠改革,戶籍制度改革、住房的改革、公積金的改革、公共服務體系的改革等等。”

盛來運所說的2023年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就有16.2%的差異,這就是城市常住外來人口,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工,但讓農民工在城市買房,可能性有多大呢?



首先,農民在城市買房並非剛需,如果不是孩子結婚需要,恐怕不會考慮。農民工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自己和父母的養老問題、生病後的醫療問題、孩子教育以及結婚彩禮等問題都是現實中壓在農民工身上的壹座座大山。

今年兩會期間,中共宣布城鄉居民養老金增長20元,從目前最低為103元/月,達到123元/月,強調增幅達到19.4%。引發各界群嘲,被指“打發叫花子”。中國農村60歲以上人口就這樣的養老金水平,能夠讓人後顧無憂嗎?壹旦失去工作能力,僅靠這點微薄的養老金,能保證基本的生活嗎?更別提看病還需要自己掏壹部分錢。


然而農村的醫療保險費用卻絲毫不比城市少,從最開始每年僅交10元錢,壹步壹步上漲,在疫情期間醫保基金被消耗殆盡後,農村的醫保費也猛漲到380元/年。而且,在很多省份還有著更為苛刻的要求,規定農民看病時醫保卡每次最多只能使用50元,超出部分仍需自己支付,否則在醫保報銷上就會受到刁難。難怪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不再繳納醫療保險。

在養老、醫療困境沒有解決之前,讓農民花錢在城市買房基本沒有可能。而且,就今年僅增加20元基礎養老金的速度來看,中共也不會心甘情願地拿出資金大幅度改善農村老人的養老待遇。

其次,在目前的收入水平下,不可能達到專家預期的消費,更奢談買房。

據中共國家統計局數字,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人均消費支出18,175元,消費支出已經占到收入的83.8%,也就是說,在農民不買房的情況下,手裡已經剩不下多少錢了。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壹頁12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
    養老金不夠維持生活 中高齡農民工不敢退休  (1條評論) 摸著良心說,刺激消費就別惦記農民工了(圖)
    90後農民工困於塵肺病:喪失勞動力 經濟每況愈下 中國老年農民工處境艱難(圖)  (1條評論)
    經濟學家建議支持農民工刺激消費 第壹代農民工退休難 從未繳過社保
    每逢過年討薪 民工欠薪問題難根治 年邁的中國農民工:辛苦少酬勞 退休誰養老?
    誰在成為日結工?農民工在等機會 震驚 女律師替農民工討薪被控有罪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