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自制藥救子:希望孩子將來有能力

  


  徐偉的故事,打上“他不是藥神只是個父親”的標簽,上了熱搜第壹,是個意外。

  我看到過很多的罕見病故事,但幾乎都被框定為“患者慘、沒有藥、藥價高、進醫保”的傳統敘事,是無法給人留下任何深刻印象的冷門選題,也很難改變患者家庭的境遇。

  壹個月前,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治療藥物“壹針55萬元”將罕見病難題推向公眾視野;而討論這個問題時,大部分人幾乎忘了,就在去年,SMA的天價藥曾同樣引起爭議,當時的新聞標題叫:“壹針70萬元”。

  然而,徐偉的故事卻是非典型的罕見病故事。他並沒有抱怨政策,抱怨藥價,反而因為做了藥,他能夠理解藥企做罕見病藥的不易,壹系列合規要求和反復的安全性驗證,所需要的費用和時間是巨大的。

  徐偉是幸運的,這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在於疾病和藥物的特殊性,國外有研究可循,特別是組氨酸銅的安全性和制備過程具有可操作性。而其必然在於,他對於疾病治療進展的長期跟蹤研究。

  誠然,這種行為並不值得鼓勵,甚至是極具風險性的。這不是壹個成功的個案,也不應成為其他罕見病群體爭相模仿的對象。

  這個故事裡,有壹位父親的愛與偉大、堅持與偏激,暗含著孤兒藥研發的希望,卻又時刻走在倫理和法律的邊緣。這便成了我們決定寫下它的理由。

  采訪結束,我還跟徐偉說,很多時候報道其實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也許人們看過就看過,也不會給這個家庭帶來實質性的幫助,甚至還擔心過自制藥行為壹經報道,反而將他推到了法律邊緣。

  不過,大部分時間,徐偉不太讓自己有機會考慮風險。目標只有壹個,嘗試壹切可能來救孩子,他相信被看見與被記錄的價值,以及可能帶來的收益——有藥物的專家願意幫他。

  壹個父親身上的反差感

  矛盾和爭議,是壹個好故事天然的要素。


  徐偉身上存在天然的反差性。制藥是個高門檻的行業,而高中畢業在應試教育的時代常被認為能力不足。他做的事也存在天然的爭議,面臨著法規倫理雙重制約,以及用藥安全性的考驗。采訪中,幾乎所有的藥品從業者,從跨國藥企醫學部、藥審工作者,到大叁甲藥劑科主任,在聽過我的描述之後,清壹色地“不鼓勵”、“不認同”。

  沒見到徐偉之前,我也曾存疑,壹個只有高中學歷的普通人,如何突破醫藥的高壁壘,他做出來的藥真的可以用嗎?以及,這件事情中法規倫理和用藥安全性方面可能會面臨的爭議,讓我對遲遲難以判斷,要不要寫這個故事。

  但當真正坐下來面對面采訪,聽他解釋復雜又迷人的生物世界原理,說出那些旁人難以理解的晦澀生物名詞,講述自己如何從0到1,去挑戰科學、不向命運低頭,壹度讓我感慨自己采訪時沒有做足功課。

  前期刻意練習時的壹頭霧水是真實的。我很容易理解他在旅館裡用翻譯軟件看論文睡著,連基本的摩爾、氨基酸都不知道,壹個詞壹個詞去查,面對專業合作方,逞強擺出壹副專業人士的樣子——這幾乎是年輕記者采訪時的通病。

  在為孩子制備藥物的過程中,徐偉也在尋找其中的樂娶。他壹直是個學習力強、愛鑽研的人。做智能家居時,他自己學習PS做網店展示的設計,也會在慕課網上挑麻省理工的電與磁課程學習。到了自己孩子相關的事情上,他只會更加鑽研和堅持。

  在10月5日晚的直播中,蔻德罕見病中心主任黃如方說,兩年前,徐偉可能是不專業的,但是現在,他比很多的所謂的專業人員要專業得多。在9月29日的壹場直播中,徐偉講述了從化合物、幹細胞到基因療法的諸多機制和目前治療進展後,主持人北京大學遺傳學系副主任黃昱,徐偉現在是什麼水平,黃昱說,在某個細分領域已經達到了博士課題的標准,並且強調“這絕不是恭維”。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壹頁123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