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美第壹到窮途末路 全是靠作死

  有這麼位設計師,在“時尚大比武”裡打敗過Yves Saint Laurent、Hubert de Givenchy、Pierre Cardin這些神仙,


  

  

  客戶除了第壹夫人,就是奧斯卡影後。

  

  和伊麗莎白·泰勒

  

  和奧斯卡影後liza minnelli

  巔峰時是美國設計師頭牌,地位比現在的Tom Ford 、Marc Jacobs有過之而無不及。找他設計壹個系列要10億美金的天價。

  

  但現在提起他的名字“Halston”,估計90%的人都沒聽過。為啥?那是因為他在功成名就之後瘋狂作死。比如揮金如土:租曼哈頓最貴的樓當工作室,

  無論去哪兒都要坐加長轎車,

  

  

  再比如瘋狂享樂:身邊的人除了好萊塢明星就是超模,左擁右抱,夜夜笙歌。

  

  還有限制級的,什麼嗑藥、多人運動......(才華和成功跟嗑藥變壞沒關系,小朋友千萬不要學!

  

  

  結果就是,壹系列作死行為之後失去了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品牌,最後甚至把命都丟了,到現在幾乎為人所遺忘。

  

  

  現實裡的Halston最近Netflix的新迷你劇《Halston(侯斯頓傳奇)》就把Halston的故事搬上了電視。

  

  只有5集,但把他從小鎮男孩逆襲到全美第壹大牌設計師,再到極速隕落的悲劇刻畫地非常精彩。

  

  

  編劇是Ryan Murphy,這位仁兄之前創作過《美國恐怖故事》、《美國犯罪故事》,最擅長的就是拍縱情聲色的狗血drama劇。

  

  

  曲折時裝悲劇+70s那個聲色犬馬的狂野年代,劇情感官雙輸出。今天領大家看看,怎麼從時尚神壇上,把壹手好牌打得稀爛。

  凡爾賽大破法國時尚夢之隊

  這個故事前半段非常美國夢。Roy Halston Frowick從印第安納的小鎮壹路打拼到紐約,開始時專攻制帽。

  

  

  當時的帶貨女王第壹夫人Jacqueline Kennedy(傑奎琳·肯尼迪)在丈夫的總統就職儀式上,戴了壹頂Halston做的藥盒帽,讓Halston壹戰成名。

  

  那個年代傑奎琳肯尼迪要是穿了個什麼,影響力大於現在所有的明星,更別說是在這麼大的場合。

  

  當時她不小心在帽子上弄出了壹點褶皺。結果所有模仿的人都東施效顰,故意在帽子上整出褶皺來。

  

  只做帽子對Halston來說有點大材小用了,在Ralph Lauren啟發下,Halston決定做定制女裝。壹上來口號喊得非常響,要當美國的Balenciaga。

  

  他組了壹支才華橫溢的團隊,助理設計師小喬,劇裡面沒提,其實這位後來棄衣從影了,成了大導演Joel Schumacher(喬·舒馬赫)。

  

  

  既當模特又做配件的Elsa Peretti(艾爾莎·柏瑞蒂)。

  

  

  了解珠寶的朋友可能知道,她最終成了Tiffany歷史上最重要的珠寶設計師,直到2012年她的設計仍然占據Tiffany 10%的銷售額。

  

  

  還認識了他這輩子最好的朋友,Liza Minnelli(萊薩·明內利)。

  

  

  簡單插播兩句Liza是什麼人,她媽媽是好萊塢著名女明星Judy Garland(朱迪·嘉蘭),就是Lady Gaga翻拍的《壹個明星的誕生》1954版的女主角,兩度提名奧斯卡。

  

  

  爸爸是好萊塢大導演Vincente Minnelli(文森特·明內利),拿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影片。Liza本身是超級星贰代,後來70年代她自己也拿了奧斯卡,領獎時穿的就是全套Halston。

  

  Halston很快就打造出了自己的第1個爆款,用他標志性的Ultrasuede材料制作的戰壕風衣。

  

  

  不僅有壹流的高級裁剪,而且更厲害的是,能直接丟在洗衣機裡洗,把天天送衣服去幹洗店的上流社會名媛們驚艷壞了,壹季就賣出了6萬件。

  

  Halston在圈裡聲名鵲起,正趕上美國要派出自己最好的5位設計師,到巴黎和法國設計師壹較高下。

  

  

  對面是什麼陣容呢?Yves Saint Laurent、Hubert de Givenchy、Pierre Cardin、當時執掌Dior的Marc Bohan...

  

  現在美國時尚是很有影響力了,但70年代和法國比時尚,那基本相當於上海對曹縣。

  

  沒想到 Halston他們的美國隊出其不意,用奔放的disco時裝秀打敗了法國時裝大師老派古典的歌劇陽春白雪,給美國時尚界使勁露了壹次臉,史稱凡爾賽之戰。

  

  Halston的設計圖這場秀能很清楚地看出Halston的設計風格:裁剪大開大合、貼合身材曲線;注重面料質感,強調衣服穿在身上呈現出的動態效果。法國的設計師們是創作衣服,然後找合適的模特穿;Halston則是在特定模特身上創作,所以視覺上往往更有“人裙合壹”的感覺。

  

  劇中Elsa這條紫色長裙是臨場做來湊數的,哪哪都很完美,唯獨胸前毫無遮擋…… Halston靈機壹動用扇子黏上羽毛讓Elsa遮在胸前,C位誕生了。

  

  

  這轟動效應相當於從中國挑5個人跑到美國贏了詹姆斯、庫裡領銜的NBA全明星,載譽回國之後名震全美。

  

  金主爸爸也找上門來了,承諾只要Halston把品牌賣給他,他將為Halston提供無限的資金支持。於是Halston大筆壹揮簽字,從此吃穿不愁,搬進了曼哈頓的penthouse。

  

  

  劇裡對 Halston的家還原地很到位,當時他就是在這裡和他的明星朋友們壹周7天徹夜開派對。

  

  

  為了賺錢,投資人敦促Halston開發利潤高的香氛。他找Elsa幫他設計了壹個淚滴型的香水瓶,

  

  

  上市第1年Halston香水就賣了8500萬美元,比印鈔機還賺錢。

  

  膨脹的Halston要求投資人把工作室搬到曼哈頓的奧林匹亞塔裡,還處在蜜月期的對方滿口答應:你想要啥我就給你啥。

  

  Halston的新辦公室特氣派,從牆壁到天花板貼滿了鏡面玻璃幕牆,地板鋪的是帶他的H logo的地毯,到處擺滿他最喜歡的蘭花。

  

  

  但與之相對的,他只給了Elsa 25000美元,還有壹件貂。後來他們兩個人就決裂了,過程drama到你看劇的時候會以為情節是藝術加工過的,其實基本都是現實裡發生的。

  

  為了繼續掙錢,Halston大規模向各種產品提供品牌授權。什麼箱包、地毯,襪子,他全都設計,打造出了壹個巨型的Halston商業帝國。(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今天的某些設計師?70年代,Halston應該是美國時尚界當之無愧的頭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這樣的日子他過不了多久了。

  


  

  壹手好牌打得稀爛?處在個人聲望頂點的Halston,逐漸把精力放到設計以外的地方,比如在紐約傳奇的Studio 54俱樂部和自己的朋友們夜夜笙歌。

  

  再比如沉迷cocaine,劇中有壹個情節是,他發現自己的電話聽不清找人來修,結果從話筒裡倒出小山堆壹樣高的白粉。

  

  他的男朋友Victor Hugo在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Victor壹直宣稱自己是個藝術家,對Halston無止境地吸血,但他最大的天賦可能就是“身有長物”,不停助長Halston荒誕淫亂的生活方式。

  

  現實中的Victor和劇中描寫的差不多,他自以為是地在安迪沃霍爾的作品上信手塗鴉,還大言不慚說讓這幅作品更有價值了,把安迪沃霍氣個半死。

  

  深陷毒癮的Halston完全無心工作,每天傍晚才來公司,待個把小時又下班繼續享樂,所有項目丟到壹邊,公司根本無法保持正常運轉。

  

  與此同時Halston揮金如土,他出入乘坐豪華轎車壹個月花掉5000美金,每年差旅費上百萬美金,就連買蘭花壹年都要花掉幾萬美金,理由是對他的創作過程必不可少。而這些巨額開銷全部由公司負擔。

  

  Halston看起來是個龐然大物,但已經掙不到錢。投資人心生不滿,要求他效仿Calvin Klein,順應潮流推出Halston牛仔褲系列,被Halston傲慢地拒絕:牛仔褲不是時尚!

  

  等到他放下架子想設計牛仔褲的時候,市場已經飽和了。曾經承諾會永遠保護他的投資人堅決地把Halston轉手賣掉。因為藥物情緒極度不穩定的Halston深感背叛,逼走了壹起創業的老戰友,男友Victor則用性愛錄像敲詐他,Halston落到眾叛親離的境地。

  

  為了維持公司的現金流,Halston不得不和廉價連鎖商店JCPenney簽訂了10億美金合約,推出Halston III成衣系列。其實象牙塔裡的高級設計師和平價品牌聯名在今天不算什麼,但70年代他這麼做,對Halston的品牌聲譽打擊是毀滅性的。

  

  高級百貨公司不能容忍自己和廉價商店賣同樣的品牌,紛紛拋棄他。Halston的高端客戶上東區名媛們則認為,如果郊區的女人能穿到同樣設計師的衣服,那我們就不能穿。

  

  與此同時,Halston仍舊保持著同樣的工作節奏。並且對新東家空降來的經理人極為傲慢刻薄,絲毫沒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在被拋棄的邊緣。

  

  被雇來給他擦屁股的助理設計師對Halston發出全篇的靈魂之問:“你怎麼能對你花費畢生精力建立的帝國如此不負責任?你是我見過最天賦異稟的人,但現在卻把壹切拋到壹邊。”終於Halston被踢出了自己壹手創立的公司,此時他才如夢方醒:Halston這個名字已經永遠不屬於他了。

  

  落寞的Halston也為自己荒淫無度的生活付出了代價。80年代他確診了HIV,搬到西海岸度過人生最後幾年之後,Halston1990年去世,壹代傳奇設計師至死都沒能奪回自己的名字。Halston這個品牌也在無數次資本轉手之後淪為壹個無人問津的品牌。

  

  美國第壹位明星設計師,就這麼完了?

  Halston在70年代毫無疑問是美式休閒風格的代表。他崇尚極簡設計,盡力減少接縫、拉鏈這些在他眼裡多余的東西,用最利落的裁剪搭建版型。

  

  同時他對面料選擇有很高的心得,壹生都著力創造衣服的流動感。

  

  

  他理解布料穿在女性身上那種感官享受,他的衣服直到穿上才能看出版型。

  

  

  Halsotn不是很在意裙子本身看起來如何,而是女性穿進去之後感覺如何;不是“我買到壹條漂亮的裙子”,而是“我穿在這條裙子裡看起來可真棒啊!” 就連Gucci和YSL時代的Tom Ford也對他的風格多有借鑒。

  

  Halston的成功還意味著美國有了自己第壹位明星設計師。在他之前,設計師的社會地位被認為是名流身邊的“注腳”角色,並不享有職業上的光環。

  

  但Halston從來不屑於迎合達官顯貴,而是在身邊聚集起壹個圍繞自己的小圈子。

  

  

  這份驕傲借助70年代的文化浪潮反而幫他成了壹位超級明星。

  

  

  Halston "Firework" Gown Fall 1980他也是比較早意識到為自己建立個人標識外形的設計師,黑色高領毛衣、黑色太陽鏡,按照Halston的說法,設計師永遠不該搶自己設計的風頭。

  

  扮演Halston的Ewan McGregor(尤恩·麥克格雷格)外形雖然及不上設計師本人風度翩翩的美男子形象,但對角色的還原也還算精准。去聽Halston當年的采訪,說話感覺的確和Ewan演繹得差不多。不過作為壹部時裝題材劇,《Halston》在服裝設計上亮點甚至不如同為Netflix出品的《王冠》、《布裡奇頓家族》等歷史向劇集,所以我這次也就只講講情節。

  主要原因還是整部劇的服裝大多限制在Halston自己的系列,而Halston雖然才華橫溢,但又不能算作壹位風格上劃時代的革命性設計師,在當代缺乏更深刻的影響。曾經有壹位年輕人懷著“Dress all of America”的宏大理想,又在距離目標壹步之遙時頹然隕落,把江山拱手相讓給他最敵視的Calvin Klein等人。再偉大的才華也禁不住揮霍,很唏噓、很曲折,大家可以隨便花點時間去看看劇,不壹定有啥啟發,但至少當肥皂劇也很值得看壹下。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