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 雾霾的真相 人心不干净天空也干净
天然气没有充分燃烧,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还有一些老式的燃气热水器工艺水平差,更是不行。
4、家庭装修的油漆。其中的稀释剂是用以稀释涂料的挥发性有机液体。是不留在家装表面的,全部挥发到空气中的。
5、农村面源。居然有人老提这个,在排放量上和工业相比,简直是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有的城市工业一天烧几十万吨煤,老百姓那点煤连零头都不到。
6、秋冬季节农村秸秆焚烧产生的烟尘。
7、城市中固定的柴油动力设施。
8、化学原料的跑冒滴漏,这些东西中如果属于挥发性的,就全部到大气中去了。
9、部分天然气品质差,含硫高。这个因素知道的人不多。
小的因素太多太多了,这种光化学反应太复杂,很多因素科学家都还不知道,不过好在上面这些小因素占比很少,也不是本文的重点讨论内容,更不是现有雾霾肆虐的主因。
第二部分 雾霾肆虐的第一大原因
提到主要原因之前,先讲一些铺垫,以便大家拓宽视野。
说到雾霾的主因,各种报道皆有,主要如下:
1、中国消耗了世界极高比率的矿石燃料,雾霾很正常 忽悠指数:★★★★★(五星最高)2、汽车快速发展,私家车排放导致 忽悠指数:★★★★
3、城市餐饮排放 忽悠指数:★★
4、交通拥堵 忽悠指数:★★★
5、油品不佳 忽悠指数:★★★★
6、城市化 忽悠指数:★
7、工业发展 忽悠指数:★★★★
8、房地产 忽悠指数:★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搞笑的报道,大家笑笑就行了,别当回事。
实事求是,上面这些因素中有的看上去确实像是主因,一般人真会弄错,可惜实际中并不是如此。下面让我仔细剖析。
我曾经做过测算,把华北所有公开的大气污染物核准排放总量除以365分配到每天(冬天偏高些)。再和华北的雾霾数据做比较,总是发现存在数量级的差距。考虑到氮氧化物计算的复杂和来源的纷繁,我取了硫氧化物中的硫做指标来衡量,发现依然如此,原因是什么?
有人就问你怎么算的,说来听听啊,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以华北某省的数据为例子,该省2014年环境公报数据二氧化硫 118.99万吨。
平均每天3000多吨,考虑到总量统计不能涵盖所有数据,冬天偏大,将它修正为4000吨。两天理论排放二氧化硫4000*2=8000吨。
然后取该省某天大风之后PM2.5只有几十的基本值。该省两天内PM2.5升到了500甚至更高(全省平均值),减去几十的基本值。
再拿雾霾的区域(十几万平方公里),乘以雾霾的厚度(这个和气象、地形有关,200-500米不等,甚至更高一些),结合环境的自净功能和气象的扩散功能各种因素,乘以一定的系数(转化率、气溶胶中硫酸盐含量、扩散和自净因素等等),计算出其中实际的硫酸盐含量,总是比理论排放多一大截。
上面这种算法有点傻瓜式了(便于大家理解),实际公式要比此繁杂很多,当然数据更精确。
这样写只是直观地告诉大家,那个118.99万吨肯定不对!
因为这个涉及环保部门总量口子的工作,下面我就从机制上系统地讲讲不对的原因。
一个省或一个城市环保部门负责总量工作的科室,有的叫污防科(处),有的叫总量科(处)。他们的工作是如何实施的?如何计算总量的呢?
刚才说过假设该省两天排放二氧化硫8000吨,经过环境的稀释、沉降、吸收、净化,真正转化为停留在空气中的灰霾也只是部分,即使转化成灰霾,也在沉降、扩散。
为什么我们算来算去实际数据都大大超过理论数据呢?问题就此提出,下面听我详细剖析。
继续查环境公报数据,该省二氧化硫在2002年就是127.9万吨。疑惑的数据出现了,到了2014年,居然少了几万吨,但实际灰霾天数和程度却剧增了。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3、燃气热水器,快速燃烧时很多4、家庭装修的油漆。其中的稀释剂是用以稀释涂料的挥发性有机液体。是不留在家装表面的,全部挥发到空气中的。
5、农村面源。居然有人老提这个,在排放量上和工业相比,简直是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有的城市工业一天烧几十万吨煤,老百姓那点煤连零头都不到。
6、秋冬季节农村秸秆焚烧产生的烟尘。
7、城市中固定的柴油动力设施。
8、化学原料的跑冒滴漏,这些东西中如果属于挥发性的,就全部到大气中去了。
9、部分天然气品质差,含硫高。这个因素知道的人不多。
小的因素太多太多了,这种光化学反应太复杂,很多因素科学家都还不知道,不过好在上面这些小因素占比很少,也不是本文的重点讨论内容,更不是现有雾霾肆虐的主因。
第二部分 雾霾肆虐的第一大原因
提到主要原因之前,先讲一些铺垫,以便大家拓宽视野。
说到雾霾的主因,各种报道皆有,主要如下:
1、中国消耗了世界极高比率的矿石燃料,雾霾很正常 忽悠指数:★★★★★(五星最高)2、汽车快速发展,私家车排放导致 忽悠指数:★★★★
3、城市餐饮排放 忽悠指数:★★
4、交通拥堵 忽悠指数:★★★
5、油品不佳 忽悠指数:★★★★
6、城市化 忽悠指数:★
7、工业发展 忽悠指数:★★★★
8、房地产 忽悠指数:★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搞笑的报道,大家笑笑就行了,别当回事。
实事求是,上面这些因素中有的看上去确实像是主因,一般人真会弄错,可惜实际中并不是如此。下面让我仔细剖析。
我曾经做过测算,把华北所有公开的大气污染物核准排放总量除以365分配到每天(冬天偏高些)。再和华北的雾霾数据做比较,总是发现存在数量级的差距。考虑到氮氧化物计算的复杂和来源的纷繁,我取了硫氧化物中的硫做指标来衡量,发现依然如此,原因是什么?
有人就问你怎么算的,说来听听啊,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以华北某省的数据为例子,该省2014年环境公报数据二氧化硫 118.99万吨。
平均每天3000多吨,考虑到总量统计不能涵盖所有数据,冬天偏大,将它修正为4000吨。两天理论排放二氧化硫4000*2=8000吨。
然后取该省某天大风之后PM2.5只有几十的基本值。该省两天内PM2.5升到了500甚至更高(全省平均值),减去几十的基本值。
再拿雾霾的区域(十几万平方公里),乘以雾霾的厚度(这个和气象、地形有关,200-500米不等,甚至更高一些),结合环境的自净功能和气象的扩散功能各种因素,乘以一定的系数(转化率、气溶胶中硫酸盐含量、扩散和自净因素等等),计算出其中实际的硫酸盐含量,总是比理论排放多一大截。
上面这种算法有点傻瓜式了(便于大家理解),实际公式要比此繁杂很多,当然数据更精确。
这样写只是直观地告诉大家,那个118.99万吨肯定不对!
因为这个涉及环保部门总量口子的工作,下面我就从机制上系统地讲讲不对的原因。
一个省或一个城市环保部门负责总量工作的科室,有的叫污防科(处),有的叫总量科(处)。他们的工作是如何实施的?如何计算总量的呢?
刚才说过假设该省两天排放二氧化硫8000吨,经过环境的稀释、沉降、吸收、净化,真正转化为停留在空气中的灰霾也只是部分,即使转化成灰霾,也在沉降、扩散。
为什么我们算来算去实际数据都大大超过理论数据呢?问题就此提出,下面听我详细剖析。
继续查环境公报数据,该省二氧化硫在2002年就是127.9万吨。疑惑的数据出现了,到了2014年,居然少了几万吨,但实际灰霾天数和程度却剧增了。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