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 柴静"穹顶之下"把PM2.5拽到眼前

  作为母亲,作为调查者而不是调查记者,一年来她一直在苦苦追寻三个问题的答案: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


  

  柴静在交流现场

  没出世的女儿患有肿瘤,她辞职照顾孩子,腊八节,也就是2015年1月27号的晚上,在北京大兴的星光影视园,第一次听柴静平静地说出这个信息,很是震惊!

  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宝宝已经痊愈,但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柴静开始了调查。那晚,辞职后的柴静,跟在场的五六百人足足聊了两个小时。

  腊八节那两个小时的交流,是她调查雾霾过程的再现,是一场关于雾霾的科普,是一次公共政策的质询,更是一番公众参与的动员。多台摄像机记录下了那天的沟通,所以有了今天上线的《穹顶之下》。

  名称借自斯蒂芬-金的小说,寓意和动人之处不亚于小说和同名电视剧。这可以说是柴静辞职后的出手之作,在人民网和独播美剧《穹顶之下》的优酷都可以看到。目力所及,这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绝不否认,从财新传媒到《南方周末》,这些年很多资深记者如汪韬做过大体量的、专业的报道,仅从“雾霾中国”、“中国空气病”之类的提法就可以窥见他们的眼界与着力,但可以预见,柴静的《穹顶之下》会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的确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呼吸共同体!她居于调查的动员,将引发新一轮的、更广泛的从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调整再到公民个人作为的治霾行动。


  “我要把PM2.5拽到眼前”

  如果只有爱,我们对PM2.5可能除了恐惧还是恐惧;如果《穹顶之下》这样的视频没有上网,我们看到的可能大多是政策宣导式的电视节目。柴静到底是一位有行动力和调查感的母亲,她综合运用当众演讲、现场演示、视频展示和网络传播这四大手段,以强大的逻辑力量剖析了给中国带来严重大气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信息生产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立体地提供了调查的过程与成果,既调节观者注意力张弛有度,又不断将调查引向深入,丰富了观者的认知坐标,也填补了一些认知地图的空白;尤其是如此重大、缜密的调查在互联网上首次发布,是传统媒体内容向互联网迁移的重要表征,是互联网原创的非虚构内容去碎片化、精致化的又一突出例证。

  她一条旧仔裤、一袭白T恤,像沙龙主人般向围坐的听者介绍投入调查的心理动力、调查的思路和复杂的感受,解释有关雾霾的性质和危害、来源和构成的科学原理、调查的过程和结论。她环视、打量追光下的尘埃,和观者一起想象PM2.5的模样;她背负空气采样仪采样送检,请来左小祖咒为动画短片配音,直观演绎PM2.5如何危害人体;她用数据视觉化,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处理得通俗、形象、警醒。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柴静: 从官媒的知名记者和"公知"到出走海外的媒体人 国共话题访谈引热议 柴静《看见》在中国全面下架
    柴静没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边继续发问 柴静走出中央电视台舒适圈 成功转型自媒体人
    柴静: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柴静旧作《看见》在大陆多个电商平台突然被下架
    柴静对话为俄罗斯作战的中国雇佣兵:决定说出真实 中国观察:央视前记者芮成钢 柴静等 纷纷进军油管
    48岁柴静线上公开露面,整个人都变了样  (1条评论) 前央视主播柴静8年复出预告片遭禁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