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吃卯粮 地方财政沦落为打酱油
社科院学者:不少地方财政已沦落为“打酱油财政”

土地财政成为地方财政的命门
依赖土地财政的城镇化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成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产业发展无序,以及土地征用过程中矛盾激化和寻租行为频发的根源。
土地财政逼着地方政府大量卖地招商,盲目推进城镇化。粗放的城镇化,又拉动起固定资产投资,致使钢筋、水泥等产量猛增,最终形成产能过剩。两种过剩互相促进,便形成了“过剩循环怪圈”。
2月9日~10日召开的“2014年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位专家共同把脉,欲探求破解之道。
地方财政沦落为“打酱油”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认为,导致产能过剩,增长阶段转换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是直接原因,但体制扭曲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于投资的补贴性竞争是深层次原因。“地方政府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寻求一切可能的投资机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投资、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主要基于财政分权和官员政治晋升体系。”李平说。
李平描绘了一个“晋升锦标赛模型”,支撑这一模型的有四种力量:中央和上级部门具有集中的人事权;各地经济绩效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比性;地方政府官员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一些重要的资源,如行政审批、土地征用、贷款担保、各项优惠政策等均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官员之间的高度竞争是常态。
“现实已经出现了偏离‘分税制’而重归‘分钱制’的迹象。为数不少的地方财政已经沦落为‘打酱油财政’。”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分配结构越来越向政府倾斜,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土地出让“寅吃卯粮”
逼着地方政府在转轮上“玩命”奔跑的是越来越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2004年后,国有土地“招拍挂”政策出台,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谋发展的重要财源。
在地方财政收入之外,2010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9109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近40%,2011年占36%,2012年占26.8%。2013年,土地财政强势反弹,全年超过4.1万亿元,同比增长45%。地方政府还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来向银行举债,但偿债压力正在加大。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