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狂野时代》:这部"元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狂野时代》电影剧照。
早在19世纪末电影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便有人引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句佛经名论来描述初遇电影的感想,与一个世纪后的《狂野时代》形成了奇异的回声。表象会变化、破碎,也会被情绪与记忆改写,凡是清晰、固定、可把握的现实,其实随时在变换、消散、重构。只有像“迷魂者”那样在梦境、记忆与想象的流动中体验生命,电影才有可能在将死时焕发新生。
影片最后,许多闪着光亮的观众走进城堡般的蜡烛剧院,参加电影的告别仪式;随着“剧终”的字幕缓缓浮现,他们慢慢融化消失,剧院也逐渐燃烧殆尽。面对当下观众不断离开影院的现实,导演用这一梦幻般的场景寄托自己的眷恋和哀思。然而,纵观全片,在这个媒介爆炸的“后电影时代”,耗费如此多篇幅回望电影的历史、歌颂电影的魅力,是否真的能为它开辟新的生长空间?当《无熊之境》的导演贾法·帕纳西一再呈现影像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力时,摄影机追求自由的勇气反而变得更清晰,更无法替代。也许我们需要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理解电影的力量,至少不将它视作某种必须被拯救的旧媒介。
好在毕赣给出的回答是深刻而清晰的:只要人类仍渴望感知世界、追问生命、与他人共享梦境,电影便会在不断变化的形态中延续自身,不以剧院的存亡为限,也不以媒介的更替为终。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作者:回答;编辑:走走;校对:卢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