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狂野时代》:这部"元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不彻底的“情动机器”


这部“元电影”有何不同

在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22部入围影片里,一共出现了四部“关于电影的电影”,除被冠以“献给电影的情书”的《狂野时代》,还有来自欧美国家的《新浪潮》《共和国之鹰》与《情感价值》。此类影片被称为“元电影”或“反身性电影”,它们旨在以非常规的叙事视角与美学形式展现电影创作、电影媒介或电影人的故事,试图为观众揭露电影的构造、规则或技巧。在“电影已死”的声音甚嚣尘上的今天,“元电影”的风潮既映射着创作者和观众复杂的迷影情结,也召唤着电影对于叙说自身的渴望。

如果说经典好莱坞时期的“元电影”佳作《日落大道》(1950)《雨中曲》(1952)等还囿于传统的透明叙事机制,不忍打破幕布后的“第四堵墙”,那么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八部半》(1963)《东风》(1970)等则更倾向于将电影媒介暴露在观众面前,模糊电影与现实的边界。然而,毕赣想做的不止于此,在刻意安置了众多电影史的符号之外,他还希望赋予《狂野时代》物质化的实体,让电影获得完全的主体性,拥有袒露自我的可能,而承载它的介质就是“迷魂者”的大脑与躯体。



《狂野时代》电影剧照。

在电影开篇,为探解神志不清的“迷魂者”为何执迷于梦境,“大她者”在他的躯壳内部安装了胶片,“迷魂者”随之变成了一个放映装置,一具可见的“电影的身体”。随着胶卷的转动,电影从造梦的机器转变为做梦的身体。红色的帷幕缓缓拉开,手持水管的“迷魂者”与“大她者”置身于一片绿意盎然的草丛之中,这一对《水浇园丁》场景的复现恰好呼应着电影创梦的起点。“迷魂者”闭上双眼,再次沉睡,坠入最后一个深不见底的梦乡。这个梦让他的生命延续了一百年,也让我们得以搭乘电影的记忆,穿梭于电影与时代交错的时刻。


“电影身体”的概念源于美国电影理论家维维安·索布切克——它强调电影本身具有感知和表达能力,能与特定时空中的观众进行基于身体经验的互动。在哲学家德勒兹的观念里,艺术是“一个感觉的集合,一种感知物和情动的复合体”。而情动(Affect)则源自身体的感触,表现为情感的连续流变。让电影变成与观众一样具有情动功能的主体,在毕赣的早期创作中已有所尝试。例如,在《路边野餐》的长镜头中,摄影机会突然离开被摄对象、进入岔开的小道,宛如获取意识,在虚无的时间里游荡。而在《狂野时代》里,导演毕赣则有意把电影视作一个拥有感官的情动机器,使其同观众进行深层的凝视与对话。这也是此片最具想象力的设定。



《狂野时代》电影剧照。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绝美之城·意大利电影展"中午开票,百年经典全在了 《疯狂动物城2》,救了电影市场丨消费参考
    电影的衰退,不是因为电影人"不走心" 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怎么拍电影,其实这都是神话
    伦敦设计博物馆展示安德森电影美学与创作 "打死不用AI"的陀螺,拍了一部"人造人"电影,让人忍不住落泪
    中日关系殃及电影 官方确认《蜡笔小新》等撤档 民众觉醒?日本电影中国票房3天破3亿
    金鸡国产电影展(1) | 真诚与观众面对面 金鸡国产电影展(2)| 大地之诗,创新之路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