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竹棚架:香港标志性符号及其背后的安全隐忧




???????

(本文最初于5月发表。)

当一卡车竹竿驶入狭窄街道,黛西·白(音)掐灭香烟,将安全带绕过沾着油漆痕迹的紧身裤,开始用蓝牙音箱大声放“王子”的歌。

她将满载竹竿的推车推进电梯,抵达九楼后推开一扇小窗,弯腰踏上狭窄的管道——背后一束扎带像蓬松的尾巴一样晃来晃去。她喊着要来中等长度的竹竿,将它们捆扎成格栅状结构,牢牢固定在建筑外墙。

31岁的黛西·白是香港为数不多的女性搭棚工。这种古老的中国工艺如今在中国其他地区已日渐式微,却仍是香港的标志性符号。2021年,在经历了艰辛的成长历程、染上毒瘾又深陷债务后,她投身这一行寻求新生。当时熟练建筑工人紧缺,薪资相对优厚,而她本身也对这项历史悠久的手艺非常热忱。“纯粹用竹子搭建出一样东西,这种感觉太特别了,”她说。

传统上,竹棚工人需要拜师学艺,掌握代代相传的技术。但是黛西·白想尽一切办法学习:为拓宽技能与技法,她先后跟随多位老板干活;别人嘲笑她是新手,还有她只有约1米55的身高,她咬牙坚持。拆棚时,曾经有同事直接把竹竿扔给她而不是递下来;有些承包商还试图克扣承诺的薪资。她的胳膊和腿上常年带着淤青,却从未放弃。



黛西·白是香港棚架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从业者之一。




黛西·白用扎带将竹竿捆扎在杉木立柱上。

“我生来就要证明别人是错的,别人说我做不到,我偏要做到,”她说。

然而,这个改变了她人生的行业如今正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今年3月,香港发展局发布备忘录,要求至少一半的政府项目使用金属棚架,旨在逐步推广现代工艺适用范围、提升安全性。这让包括黛西·白在内的从业者忧心忡忡。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香港大火26小时:不断攀升的死亡数字 挣扎的亲人 ​香港大火,炸出了一个神秘协会
    香港宏福苑"几乎被吞噬":起火高楼正经历"大修" 香港火灾小区居民:烧到高层还未发现 看不到邻栋
    香港大埔惨烈火灾,为什么警方觉得"不寻常"?  (1条评论) 香港火灾已致55死:至少63年来最严重
    香港大埔火灾已55人遇难:救援攻坚与全城守望 近80年来伤亡最严重火灾,香港为何还在用竹棚?
    香港火灾楼盘曾向保险公司投保 其中一项保额20亿  (1条评论) 香港大火相关责任人可能承担什么责任?为啥救...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