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竹棚架:香港标志性符号及其背后的安全隐忧




???????

(本文最初于5月发表。)

当一卡车竹竿驶入狭窄街道,黛西·白(音)掐灭香烟,将安全带绕过沾着油漆痕迹的紧身裤,开始用蓝牙音箱大声放“王子”的歌。

她将满载竹竿的推车推进电梯,抵达九楼后推开一扇小窗,弯腰踏上狭窄的管道——背后一束扎带像蓬松的尾巴一样晃来晃去。她喊着要来中等长度的竹竿,将它们捆扎成格栅状结构,牢牢固定在建筑外墙。

31岁的黛西·白是香港为数不多的女性搭棚工。这种古老的中国工艺如今在中国其他地区已日渐式微,却仍是香港的标志性符号。2021年,在经历了艰辛的成长历程、染上毒瘾又深陷债务后,她投身这一行寻求新生。当时熟练建筑工人紧缺,薪资相对优厚,而她本身也对这项历史悠久的手艺非常热忱。“纯粹用竹子搭建出一样东西,这种感觉太特别了,”她说。

传统上,竹棚工人需要拜师学艺,掌握代代相传的技术。但是黛西·白想尽一切办法学习:为拓宽技能与技法,她先后跟随多位老板干活;别人嘲笑她是新手,还有她只有约1米55的身高,她咬牙坚持。拆棚时,曾经有同事直接把竹竿扔给她而不是递下来;有些承包商还试图克扣承诺的薪资。她的胳膊和腿上常年带着淤青,却从未放弃。



黛西·白是香港棚架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从业者之一。



黛西·白用扎带将竹竿捆扎在杉木立柱上。

“我生来就要证明别人是错的,别人说我做不到,我偏要做到,”她说。

然而,这个改变了她人生的行业如今正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今年3月,香港发展局发布备忘录,要求至少一半的政府项目使用金属棚架,旨在逐步推广现代工艺适用范围、提升安全性。这让包括黛西·白在内的从业者忧心忡忡。



香港是这项古老技艺——后来发展为产业——最后的阵地之一。早在约2000年前的汉代,画轴中就已出现竹棚的身影,它在中国竹子资源丰富的地区曾盛极一时。但过去20年间,随着钢铁产能过剩,中国其他地区纷纷转向金属棚架。

在香港,错综复杂、由绳结捆绑而成的竹棚随处可见,用于建造和翻新数十层高的公寓楼与商业大厦。

包括黛西·白在内的竹材支持者表示,在香港拥挤的城市空间里,竹材的运输和搬运比金属更轻便、成本更低。尤其在搭建用于修补外墙、更换旧管道和窗台的作业平台时,建筑方更青睐竹棚。

香港发展局在声明中称,金属棚架防火性能更佳,且更坚固耐用。但该局还说,并无完全淘汰竹棚架的打算,“尤其是在工地环境狭窄等特殊情况下。”



竹棚架是这座高密度都市的景观的一部分。

前香港工程师学会建筑分部主席谢伟正表示,一系列涉及竹结构的工业事故引发了安全担忧。随着摩天大楼越来越高,建筑材料也更多地采用玻璃,金属棚架更适合大型建设项目。

谢伟正解释说,对于金属棚架,工程师可根据荷载和极端天气等因素计算确定管材厚度、环锁间距等参数;但竹棚架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竹竿形状不规则,全凭竹棚师傅的经验判断。

颇具远见的黛西·白去年已考取金属棚架操作资质。她说自己早已在使用平台等金属构件:“它们相辅相成,就像兄弟携手登山。”



但她对竹子近乎感伤的热爱却愈发深厚,“这种材料充满活力且韧性十足,就像香港精神。”

路人常常会驻足侧目,惊讶于她能轻松扛起一捆长约二米的竹竿。

黛西·白由单亲母亲抚养长大,一度在一家低档夜总会工作,疫情期间转行进入建筑行业。在这个行业,新手日薪约90美元(约合640元人民币),熟练工人最高可达250美元(约合1700元人民币)。

由于在业内毫无人脉,她在Facebook的棚架工人群组里四处打听,询问是否有人愿意雇佣女性工人。她说,许多承包商出于好奇回应了她。第一年,她一直在地面工作,将工具和比自己高出许多的竹竿递给悬挂在屋顶和阳台的资深工人。

她说,随着经验日渐丰富,她获得了更多认可,还考取了行业内多项资质,包括被戏称为“大师执照”的高级认证。

“现在我得到了尊重,”她说。



肯尼·李是一位资深棚架工匠,数十年来一直为宗教庆典和粤剧演出搭建戏台。


前不久的一个休息日,她前往远离市中心的蒲台岛拜访肯尼·李(音),一位资深的露天竹戏棚搭建师傅。这种戏台用于宗教庆典和粤剧演出,搭建技艺已被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几周来,为筹备庆祝海神“天后”诞辰的演出,肯尼·李和他的10人团队在一座悬崖边的寺庙旁搭建了一座戏台。工人们无需过多指令便配合默契:搬运沉重的原木和竹竿,在戏台高耸的屋顶上攀爬作业。戏台建在崎岖的岩石上,涨潮时,杉木支柱会斜插入水中。



“这份工作有苦也有乐,”57岁的肯尼·李说。他回忆曾有台风天为赶工期坚持作业,飓风般的狂风甚至将邻近建筑的花盆掀落。

在鼎盛时期,肯尼·李每年要在全港搭建和拆除多达30座戏棚。但疫情重创了这个行业,如今靠建筑工程谋生才能维持生计。



游客在蒲台岛悬崖边寺庙周围的临时竹棚剧场观看粤剧演出。



游客们在蒲台岛的庙宇里参加祈福仪式。

“其实赚不到什么钱,我做这个,先是为神明,再是为兄弟,”他说。

黛西·白在考虑如何让更多新人加入这个行业,让公众了解这项工艺。她曾指导高中生搭建小型竹棚,目前正筹备开通YouTube频道,传授用扎带打结等基础技艺。

前往寺庙的路上,黛西·白买了酸梅汤分给工人们,还和他们交流心得。她鼓起勇气,向肯尼·李提出,希望能参与他的下一个戏棚项目。



这座临时竹制剧场建在悬崖边的寺庙周围,不过肯尼·李表示,由于土地填海工程,如今这类场地越来越少了。

“如果这项传统在我们手中消亡,那就太可惜了,”她说。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延伸阅读 更多...
    香港大火26小时:不断攀升的死亡数字 挣扎的亲人 ​香港大火,炸出了一个神秘协会
    香港宏福苑"几乎被吞噬":起火高楼正经历"大修" 香港火灾小区居民:烧到高层还未发现 看不到邻栋
    香港大埔惨烈火灾,为什么警方觉得"不寻常"?  (1条评论) 香港火灾已致55死:至少63年来最严重
    香港大埔火灾已55人遇难:救援攻坚与全城守望 近80年来伤亡最严重火灾,香港为何还在用竹棚?
    香港火灾楼盘曾向保险公司投保 其中一项保额20亿  (1条评论) 香港大火相关责任人可能承担什么责任?为啥救...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