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1美元能買下5000萬 卻買不起壹瓶水
在去到當地前,我對於津巴布韋這個赤道以南遙遠的非洲國度,並沒有什麼深刻印象,只是時不時會從電視和網絡上收到關於其通貨膨脹的新聞。
機緣巧合下,我有幸到訪了維多利亞瀑布城——這個以世界叁大瀑布之壹聞名世界的津巴布韋旅游城市。它的壹邊,是宏偉壯觀的自然奇觀,吸引著世界各國的游客觀光打卡,另壹邊,則是為生計奔波、為飽腹苦惱的本地人,惶惶不可終日。
這種割裂的社會現象,和津巴布韋復雜的國家歷史交織在壹起,讓我切身感受到經濟震蕩對於壹個民族的洗禮。
壹、 1美元買下5000萬
某天,我游蕩在瀑布城街頭。壹個街角小販看到我這張顯然有些“異域風情”的亞洲面孔後,立馬小跑過來,掏出壹疊超大額的津巴布韋鈔票,試圖當做旅游紀念品向我兜售。小哥甚至能講出幾句中文,“好朋友,壹美元,隨便挑!”
習慣了以個位數的“元”為單位的人民幣,乍壹看到花花綠綠的本地鈔票上印著壹連串的零時——平時想都不敢想的壹千萬、伍千萬、壹百億的天文數字,著實有些恍惚。
我最終買下了這張5000萬津巴布韋鈔票。5000萬的面值燙得人指尖發沉,卻換不來壹瓶當地產的礦泉水,甚至不如壹張普普通通的白紙。它雖是貨幣,卻充滿了荒誕,最終也只是壹份“到此壹游”的獵奇紀念品,成為這個國家崩潰經濟的注腳。
在津巴布韋的日子裡,我幾乎沒見到本地貨幣流通。無論是酒店、餐廳,還是街頭小販,美元才是真正的硬通貨。本地人拿到1美元的興奮,遠超拿到壹大沓本國貨幣。
壹個主權國家,為什麼會走到需要用別國貨幣來維持日常運轉的地步?錢,到底是什麼?當壹個國家的人民集體拋棄了自己的法定貨幣時,又意味著什麼?

津巴布韋街頭的猴子
這片土地的命運,從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踏入時便埋下轉折的伏筆。殖民時期被稱為“南羅得西亞”的它,淪為歐洲列強掠奪資源的後花園,土地與礦產被大量侵占。獨立後雖試圖重塑經濟格局,卻在政策動蕩與外部制裁中陷入困局。
那張被當作旅游紀念品的鈔票,正是這壹系列歷史與現實交織下的經濟創傷的標本。而那些在通脹中破碎的人生與掙扎求生的現實,更讓我第壹次如此真切地觸摸到“經濟主權”肆個字的重量。
贰、貨幣崩潰的百年伏筆
津巴布韋位於南部非洲,北接贊比亞,東臨莫桑比克,南面與南非和博茨瓦納為鄰。該國首都為哈拉雷,土地肥沃且礦產資源豐富,長期以來以煙草、礦產(包括黃金與鉑族金屬)與旅游(以維多利亞瀑布為代表)為經濟支柱。
1890年,英國軍隊帶著槍炮踏上這片土地,米字旗升起的地方,每人都分得3000平方米土地和采礦權。殖民者將原本自給自足的非洲農耕社會,改造為依附於殖民體系的單壹經濟:大片土地種上煙草供英國工業使用,礦產資源直接輸往歐洲冶煉廠,本地黑人只能淪為廉價勞動力。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壹下您的意見吧
機緣巧合下,我有幸到訪了維多利亞瀑布城——這個以世界叁大瀑布之壹聞名世界的津巴布韋旅游城市。它的壹邊,是宏偉壯觀的自然奇觀,吸引著世界各國的游客觀光打卡,另壹邊,則是為生計奔波、為飽腹苦惱的本地人,惶惶不可終日。
這種割裂的社會現象,和津巴布韋復雜的國家歷史交織在壹起,讓我切身感受到經濟震蕩對於壹個民族的洗禮。
壹、 1美元買下5000萬
某天,我游蕩在瀑布城街頭。壹個街角小販看到我這張顯然有些“異域風情”的亞洲面孔後,立馬小跑過來,掏出壹疊超大額的津巴布韋鈔票,試圖當做旅游紀念品向我兜售。小哥甚至能講出幾句中文,“好朋友,壹美元,隨便挑!”
習慣了以個位數的“元”為單位的人民幣,乍壹看到花花綠綠的本地鈔票上印著壹連串的零時——平時想都不敢想的壹千萬、伍千萬、壹百億的天文數字,著實有些恍惚。
我最終買下了這張5000萬津巴布韋鈔票。5000萬的面值燙得人指尖發沉,卻換不來壹瓶當地產的礦泉水,甚至不如壹張普普通通的白紙。它雖是貨幣,卻充滿了荒誕,最終也只是壹份“到此壹游”的獵奇紀念品,成為這個國家崩潰經濟的注腳。
在津巴布韋的日子裡,我幾乎沒見到本地貨幣流通。無論是酒店、餐廳,還是街頭小販,美元才是真正的硬通貨。本地人拿到1美元的興奮,遠超拿到壹大沓本國貨幣。
壹個主權國家,為什麼會走到需要用別國貨幣來維持日常運轉的地步?錢,到底是什麼?當壹個國家的人民集體拋棄了自己的法定貨幣時,又意味著什麼?
津巴布韋街頭的猴子
這片土地的命運,從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踏入時便埋下轉折的伏筆。殖民時期被稱為“南羅得西亞”的它,淪為歐洲列強掠奪資源的後花園,土地與礦產被大量侵占。獨立後雖試圖重塑經濟格局,卻在政策動蕩與外部制裁中陷入困局。
那張被當作旅游紀念品的鈔票,正是這壹系列歷史與現實交織下的經濟創傷的標本。而那些在通脹中破碎的人生與掙扎求生的現實,更讓我第壹次如此真切地觸摸到“經濟主權”肆個字的重量。
贰、貨幣崩潰的百年伏筆
津巴布韋位於南部非洲,北接贊比亞,東臨莫桑比克,南面與南非和博茨瓦納為鄰。該國首都為哈拉雷,土地肥沃且礦產資源豐富,長期以來以煙草、礦產(包括黃金與鉑族金屬)與旅游(以維多利亞瀑布為代表)為經濟支柱。
1890年,英國軍隊帶著槍炮踏上這片土地,米字旗升起的地方,每人都分得3000平方米土地和采礦權。殖民者將原本自給自足的非洲農耕社會,改造為依附於殖民體系的單壹經濟:大片土地種上煙草供英國工業使用,礦產資源直接輸往歐洲冶煉廠,本地黑人只能淪為廉價勞動力。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