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电影的衰退,不是因为电影人"不走心"
整体消费水平下降
——电影已经不是成本最低的娱乐
刚才也说了,电影目前是众多视觉娱乐里相对较贵一种娱乐形式,电影票价在最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涨幅确实挺快的,2015年平均票价:33元,2024年平均票价:43—52元之间(部分城市甚至到60—90元)
电影票在涨,人们的工资却没有电影票涨得快。数据证明,电影票正在涨价的同时,中国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却在放缓。
而且,看个电影真的只要一张电影票钱吗?绝对不是。一般来说,我们去看电影至少两个人吧(其实大多情况现在去看电影都是拖家带口,至少三人以上)那么两张电影票就是100元左右(平均票价,另外算用优惠购买);现代院线基本都安排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之中,你为了准时看电影,大多也会选择在商场里把饭吃了,普通一顿算人均消费50吧,又是一百;进影院之前买个可乐爆米花小零食什么的也是很多人的选择,这部分花费大概算50吧(其实很多影院的吃喝消费是高于电影票的;看完电影出去逛一圈,搞不好又看中什么要消费一些,小东西买一下又是100.左转出门停车场,停车费20 。这样一笔账算下来,总计下来370元。请对比其他娱乐消费的支出对比,很多手机上的娱乐几乎都是“广义免费的”,300元可以在大多流媒体上充值一年会员,300元也同样可以购买一款制作精良的3a大作玩上个个把月……
所以要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让观众把这部分钱心甘情愿掏出来放入整个院线消费体系中去?那必然应该是“让人惊艳”的好电影啊!如果不是“堪称伟大”的电影,就不值得花这么多钱去观看。这种心态形成一种观众对电影的“谨慎”。这种谨慎使得电影创作者越来越不敢“冒险”,他们紧抓“大制作大成本”的“好电影”思路不断重复创作毫无新鲜感的视觉奇观和陈词滥调,导致那些本在严格审查之下苟延残喘的中小成本电影很难存活下来,而电影创新本都是来自这些中小电影。又因为高昂消费造成的观众的”谨慎选择“也导致观众对电影的容错度下降,他们一两次对电影的失望反过来就会造成他们选择今后再也不去影院的恶性循环。
这个循环的逻辑整理一下来说就是——票价高导致观众谨慎——观众谨慎导致创新空间消失——创新空间消失导致观众的失望离开影院——观众越少,越不敢创新……

结语:
电影衰退,不是人的问题,是时代结构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现代人背叛了电影,似乎电影在人类历史上应该有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人们应该尊重这种表达形式并无条件得为电影人的理想和信念买单。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缺少综合视角的简单想象,也是一种自私的情绪。
电影行业的问题不是“电影人不努力”,也不是“道德滑坡”,他是一种实然的时代性。很多公众号文章中认为“电影人沉下心来就能拍出好电影”的呼吁,其实是一句非常模棱两可的话语,这个呼吁在产业逻辑中基本是也无效的。
最后,也随便说点如何能让电影这个艺术形式存续下去的看法,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只能从实然性上的逻辑观点来展开,若有错误欢迎指正讨论
首先,开放的创作环境是电影创作必须的条件,将电影审查的权力还给电影市场和观众是当务之急,分级制度的建立也是一种必要的配套行动。韩国电影市场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院线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很重要的,结合第一点来说,宽松的审核和引进制度可以促使小院线发展一些小众多元的电影放映业务,前文也提到了电影的创新来自于多元的中小成本制作,开放多元等于开放创新,创新就是在为大制作大投资的电影输血。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电影已经不是成本最低的娱乐
刚才也说了,电影目前是众多视觉娱乐里相对较贵一种娱乐形式,电影票价在最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涨幅确实挺快的,2015年平均票价:33元,2024年平均票价:43—52元之间(部分城市甚至到60—90元)
电影票在涨,人们的工资却没有电影票涨得快。数据证明,电影票正在涨价的同时,中国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却在放缓。
而且,看个电影真的只要一张电影票钱吗?绝对不是。一般来说,我们去看电影至少两个人吧(其实大多情况现在去看电影都是拖家带口,至少三人以上)那么两张电影票就是100元左右(平均票价,另外算用优惠购买);现代院线基本都安排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之中,你为了准时看电影,大多也会选择在商场里把饭吃了,普通一顿算人均消费50吧,又是一百;进影院之前买个可乐爆米花小零食什么的也是很多人的选择,这部分花费大概算50吧(其实很多影院的吃喝消费是高于电影票的;看完电影出去逛一圈,搞不好又看中什么要消费一些,小东西买一下又是100.左转出门停车场,停车费20 。这样一笔账算下来,总计下来370元。请对比其他娱乐消费的支出对比,很多手机上的娱乐几乎都是“广义免费的”,300元可以在大多流媒体上充值一年会员,300元也同样可以购买一款制作精良的3a大作玩上个个把月……
所以要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让观众把这部分钱心甘情愿掏出来放入整个院线消费体系中去?那必然应该是“让人惊艳”的好电影啊!如果不是“堪称伟大”的电影,就不值得花这么多钱去观看。这种心态形成一种观众对电影的“谨慎”。这种谨慎使得电影创作者越来越不敢“冒险”,他们紧抓“大制作大成本”的“好电影”思路不断重复创作毫无新鲜感的视觉奇观和陈词滥调,导致那些本在严格审查之下苟延残喘的中小成本电影很难存活下来,而电影创新本都是来自这些中小电影。又因为高昂消费造成的观众的”谨慎选择“也导致观众对电影的容错度下降,他们一两次对电影的失望反过来就会造成他们选择今后再也不去影院的恶性循环。
这个循环的逻辑整理一下来说就是——票价高导致观众谨慎——观众谨慎导致创新空间消失——创新空间消失导致观众的失望离开影院——观众越少,越不敢创新……

结语:
电影衰退,不是人的问题,是时代结构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现代人背叛了电影,似乎电影在人类历史上应该有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人们应该尊重这种表达形式并无条件得为电影人的理想和信念买单。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缺少综合视角的简单想象,也是一种自私的情绪。
电影行业的问题不是“电影人不努力”,也不是“道德滑坡”,他是一种实然的时代性。很多公众号文章中认为“电影人沉下心来就能拍出好电影”的呼吁,其实是一句非常模棱两可的话语,这个呼吁在产业逻辑中基本是也无效的。
最后,也随便说点如何能让电影这个艺术形式存续下去的看法,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只能从实然性上的逻辑观点来展开,若有错误欢迎指正讨论
首先,开放的创作环境是电影创作必须的条件,将电影审查的权力还给电影市场和观众是当务之急,分级制度的建立也是一种必要的配套行动。韩国电影市场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院线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很重要的,结合第一点来说,宽松的审核和引进制度可以促使小院线发展一些小众多元的电影放映业务,前文也提到了电影的创新来自于多元的中小成本制作,开放多元等于开放创新,创新就是在为大制作大投资的电影输血。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