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电影的衰退,不是因为电影人"不走心"

电影是一个信息传播媒介,前有文字媒体,后有流媒体和网络媒体,自媒体,这些媒体就功能之上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在传播技术上确实有优劣之别。电影电视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取代了文字媒介的市场地位,如今看来,网络媒体也已经将电影这个“传统技艺”渐渐淘汰出市场。


这是一个事实,虽然听起来有些悲伤。电影跟所有其他媒体一样,就本身而言没有任何自带“精怪”的魔法性特质足以让他“永垂不朽”。



题材与表达受限

—— 可拍的太少,好作品自然难产

电影市场的凋敝绝不仅仅只是由于电影形式本身造成的。有一个老生常谈,但是当下又显得有些敏感的视角,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特殊问题,在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想想,在目前的中国电影院线能看到的电影类型到底有哪些?主旋律,喜剧,动画,家庭情感,中性化动作片,特定范围内的悬疑片……以上几种电影类型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最主流的类型,而那些关于社会议题的(《我不是药神》2018)边缘群体的(2014《推拿》娄烨 2018《爆裂无声》)性 暴力 犯罪伦理的(2014《白日焰火》2019《少年的你》2013《天注定》)制度讽喻的(上世纪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无人喝彩》《芙蓉镇》等)人性讨论的(1993《霸王别姬》1994《活着》1987《红高粱》等等)几乎已经渐渐淡出了整个中国市场。

中国不是没有过好的电影作品,也并不缺少好的电影导演。反观上世纪到今天,特别是在开放性比较高的80,90年代,甚至到2020年以前,中国其实诞生过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制作。这都受益于宽松的选题环境。

有人可能也会反驳说,会不会是因为这些导演自己不去选择拍那些题材,因为你说的这些题材其实没有市场?这点看看韩国电影就知道了,韩国电影的选题无禁忌和自由是被公认的韩国电影崛起的关键因素。

不仅选题受限,内容受到的限制同样是越来越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选择离开电影或者说是不愿拍院线电影的原因。


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下电影行业内部的情况,或者你有几位从事电影行业工作的朋友(甚至听过一些网上电影行业博主分享的内容)你大概都听说过“有一个编剧告诉我,要我删掉的东西太多,删着删着,这片子就不属于我了”这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当然是因为起普遍性。

电影创作跟其他创作一样,是一种表达的过程,如果表达这部分受到限制,那么这个工作也就沦为一般意义上的“打螺丝”工作了。既然其他“打螺丝”工作比电影行业承担的风险小,收入又比电影行业来的固定,我为什么要选择去拍电影呢?

表达范围过小不仅让人才流失,创作本身也会因为审查密度过大而陷入平庸和乏味。你看到的是“烂片”,但从创作者角度看——很多“原本可能很强”的剧本在审查后已经面目全非。当“想表达”变成“不能表达”,当“想创新”变成“风险太大”,行业自然陷入中产化、工业化、保守化的死循环。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绝美之城·意大利电影展"中午开票,百年经典全在了 《狂野时代》:这部"元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疯狂动物城2》,救了电影市场丨消费参考 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怎么拍电影,其实这都是神话
    伦敦设计博物馆展示安德森电影美学与创作 "打死不用AI"的陀螺,拍了一部"人造人"电影,让人忍不住落泪
    中日关系殃及电影 官方确认《蜡笔小新》等撤档 民众觉醒?日本电影中国票房3天破3亿
    金鸡国产电影展(1) | 真诚与观众面对面 金鸡国产电影展(2)| 大地之诗,创新之路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