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萬買別墅,大騙子郭某:叫我教授!
江蘇科技大學“首席科學家”郭某的造假風波正持續發酵。
11月18日,江蘇科技大學官方微博發布情況通報,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原教授郭某被舉報涉嫌學術不端,在郭某引進過程中,學校存在材料審核把關不嚴等問題。11月21日,郭某妻子對媒體透露,郭某已被關押在鎮江市看守所。
目前,省教育廳、科技廳已進駐該校。11月24日,江蘇省教育廳新聞辦壹名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教育廳已知曉此事,目前警方正介入調查,相關結果以警方通報為准。多位與郭某有過接觸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郭某入職江蘇科技大學後,在鎮江花費近 250 萬元購買了壹套別墅,這兩年間的種種表現也存在諸多疑點。
就郭某學術造假,《中國新聞周刊》多次致電江蘇科技大學校領導和學校相關部門,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江蘇科技大學長山校區材料學院樓。攝影/本刊記者 孫厚銘
“不要叫我老師,叫我教授”
柳志對鎮江房產行業頗為熟悉。2023年10月左右,他從壹個朋友那裡聽說了壹個“大客戶”:壹位教授在國外留學和工作多年,剛入職江蘇科技大學不久,屬於高層次人才,手裡拿著近300萬元的安家費,想要在鎮江買壹套房子,房子必須是全新或者次新的樓盤。這名教授最開始還不願透露自己姓什麼,柳志的朋友在支付寶搜索該教授的手機號,出現名字最後壹個字後,從百家姓挨個試,到可以成功轉賬時,確定這名教授正是郭某。
確定了看房時間後,柳志陪朋友壹起帶著郭某看房,為了給教授留下好印象,柳志特意先回家換了壹身衣服,結果見面卻讓他大跌眼鏡。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郭某的頭發亂亂的,當他詢問郭某的具體研究方向時,他只回復說:“我們學校有材料這個專業”,當他稱呼郭老師時,郭某直接駁斥:“不要叫我老師,叫我教授。”
郭某看房子的方式也讓柳志的朋友吃不消。當天下午,壹個小區就看了柒套,在與同行的交流中,他估計郭某前後看了兩叁個月房子,但是沒有明確意向。柳志介紹,2023年末,郭某在鎮江購買了壹套疊拼別墅,成交價格為250萬元左右,位於當地壹個較高檔的小區。
讓柳志不解的是,他和郭某短短的交流中,感到郭某並不像壹個教授,為什麼大學的老師就沒有懷疑?林楚也有同樣的疑問,他是郭某帶的第壹個博士生,2024年9月入學,2025年3月退學。林楚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入學第壹天,郭某說要尊重導師,喜歡被學生叫郭教授;入學後的第贰個月,林楚開始懷疑郭某的專業能力,郭某也沒有培養他做科研的意思,最終林楚決定退學。
該校多位學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郭某並不常出現在實驗室,但在校園中是壹個“喜歡參加活動和會議的人”,尤其熱衷與專家合影。
劉洋是浙江壹家科技公司的負責人,2024年,在朋友的引薦下,他認識了郭某,邀請其“掛名”作為公司的項目顧問。劉洋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回憶,短短兩次見面中,他認為郭某“比較滑頭,說話不太實在”。劉洋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他當初看重的是郭某的頭銜,雖然曾懷疑郭某可能“有點水”,但沒想到其身份會存在這麼大問題。
“被這樣壹個人騙,我們都覺得很丟臉。”劉洋說。網傳的壹份名為《江蘇科技大學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導師資格申請表》(以下簡稱《申請表》)的文件顯示,郭某曾先後就職於日本九州大學、德國國家科學院和德國叁壹歐洲有限公司,並於2023年回國,入職江蘇科技大學。在學習經歷壹欄中,他填寫自己先後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本科和碩士、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碩士(導師為朱迪·拉珀院士),以及在日本九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發現,上述履歷中存在多處事實性錯誤。例如,伍倫貢大學官網顯示,朱迪·拉珀2008年才加入伍倫貢大學並出任副校長。此外,郭某是1994年陝西省高考理科狀元,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壹等獎、贰等獎等,《中國新聞周刊》進壹步核查後均已證偽。

江蘇科技大學原教授郭某
“誰把郭某從商界帶進學術圈”
林楚認為,被郭某耽誤的壹年,不僅讓他失去江蘇科技大學的博士學位,也對他的職業規劃造成了很大影響。他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的郵件中寫道,他想知道“是誰把郭某從商界帶進了學術圈”。
進入學術圈前的很多場合,郭某的身份是壹個企業家。工商信息顯示,郭某關聯企業有9家,企業成立時間在2011年—2021年,其在7家企業擔任法定代表人。9家關聯企業中,有5家企業已處於注銷、吊銷狀態。2021年—2022年,郭某還存在“被采取限制高消費措施”、陷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的情況。
2022年9月,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公告,郭某入選《2022年度高層次留學回國人員在杭創新創業項目擬資助名單》,其名下公司的項目獲得50萬元資助額度,其中杭州市級批款25萬元,錢塘區批款25萬元。
入職江蘇科技大學之前,郭某也曾以教授的身份出席活動。2020年11月,“名微集團”公眾號發布的《臨港園區復旦大學院士工作站第壹次會議紀實》壹文中,除了給郭某冠以多項商業頭銜外,還出現了“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導”的稱謂。在復旦大學官網及材料科學系網站上,記者未查詢到與郭某相關的信息。《中國新聞周刊》就此向文章中提到的名微控股集團(上海)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牟永輝求證,對方在接通後掛斷了電話。公開資料顯示,名微控股集團(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經營范圍包括實業投資、投資管理等。
郭某經常外出開會,平時溝通看房等事情,都由壹個獵頭負責聯系協調。柳志介紹,這個獵頭和郭某關系頗為不壹般,確定房子後,需要交壹筆2萬元左右的訂金,郭某說自己剛回國,不會使用微信和支付寶,讓獵頭墊付了這筆錢。據柳志了解,在江蘇科技大學引進郭某的過程中,這個獵頭起到了壹定作用。
劉洋介紹,在壹些沒有受到邀請的學術會議中,郭某也會自費前往,並在現場拍照打卡。同時,也有不少會議因為看中了他的高校教授身份,主動邀請他參加活動。據媒體報道,劉洋回憶,2024年剛認識郭某時,他的表現還算低調。然而到了2025年,關於郭某的各種公開信息突然多了起來。今年7月,江蘇科技大學發布的壹篇宣傳文章被多家媒體轉發,文章稱,該校首席科學家郭某於5月收到俄羅斯工程院主席古謝夫的賀信,祝賀其當選外籍院士。11月21日,俄羅斯工程院中國總部發布說明稱,已關注到郭某涉嫌學術造假的事件,正對相關信息進行核查。
國內某“985”高校教授孟鸝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郭某從商界向高校滲透,實質是利用校企身份互相背書。壹方面,高校教授的身份能使其在業界場合更“如魚得水”;另壹方面,國家對科技創新企業有優惠政策,高校教授的身份或能助力其拿到補貼。“這種情況不少見,壹些人安上大學教授的頭銜就能混得很吃香。”
“高層次人才是審核疏漏的‘重災區’”
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壹位負責教師招聘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面向應屆博士生招聘教師時,學院的流程較為完善,包括面試、評審、答辯等多個環節。但郭某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並非由學院負責,也沒有經過學院通常的招聘流程。
劉洋曾疑惑,為何郭某的過往經歷在網上幾乎查不到。郭某解釋稱自己是海外引進的人才,需要低調。在劉洋看來,“在大學官網上都能看到他的介紹和照片”,至於郭某的科研成果和履歷是否真實,企業既缺乏核查能力,也想不到要去審查壹位“教授”的背景。
江蘇科技大學科技處壹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郭某與國內許多科學家同名,當時他可能用了別人的成果,學校也是受害者。”為何郭某的偽造履歷能在教育系統中“壹路綠燈”?高校還藏著多少“郭某”?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郭某的精明之處在於能抓住當前高校系統人才管理評價工作的短板,從而對自身形象進行精准包裝。
當前人才引進流程中,高校實際看的是什麼?“量化指標”是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給出的答案,具體包括期刊論文、專家頭銜、教材專著等,而許多指標成果都可以通過自費購買獲得。
這種情況在海外市場更甚。“許多‘水刊’背後的操作者都是華人,目標客戶就是國內學者,只要出錢就能發,本質上是利用了國內外的信息不對稱性。”樊秀娣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種情況很多,郭某是壹個典型。
孟鸝介紹,實際工作中,高層次人才的履歷反而是審核疏漏的“重災區”。“學生評獎學金,由於競爭激烈,壹發現對方材料有問題就會舉報,普通教職評職稱也是如此,但高層次人才往往缺乏監管。”她分析,面向高層次人才的履歷審核疏漏現象,存在“不會審”和“不想審”兩種情況。“不會審”即學術材料需要同領域的專業人員進行審核,而當前越來越多高校將審核權限大幅交給人事處。
相比之下,“不想審”的情況更為普遍。孟鸝表示,許多高校引進“大牛”的初衷並非希望其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而是在“雙壹流”評選等環節,需要這樣的“明星人物”坐鎮,為學校“撐牌子”。這種情況下,學校自然不會過分在意“大牛”的實際學術水平。同時,迫於“大牛”的權威壓力,周圍能看出端倪的師生也多不敢發聲。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俠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這能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科研界急功近利的心態。“科學是壹個緩慢進步的過程。郭某把自己包裝得天花亂墜,學校就相信了,也反映出學校想讓自己快速擁有社會影響力。”
數名鎮江當地知情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幾年,江蘇科技大學處在沖擊“雙壹流”的關鍵時期。2021年1月《鎮江日報》發布的《中共鎮江市委關於制定鎮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拾肆個伍年規劃和贰〇叁伍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支持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創建“雙壹流”大學。2021年3月印發的《江蘇科技大學黨委關於制定“拾肆伍”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材料科學與工程被列為學校的“高峰高原學科”,在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其他高峰學科之中,要力爭壹個進入全國學科評估的第壹梯隊。
樊秀娣認為,高校此舉與當前高校評價體系的大環境有關。整體環境呈現“唯量化指標論”的氛圍下,壹些地方高校也出現了重金引進“大牛”的情況。“壹直提倡的‘分類評價’‘分類發展’還沒有落到實處,目前還是‘分層發展’。”
未來高校的人才評審機制應如何優化?樊秀娣認為,高校辦學應真正關注教學質量和長期效益,以帶動教學、科研為目標導向引才。同時,在評審環節中增加專業人員意見的權重占比,對人才履歷、學術成果進行嚴格把關。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壹下您的意見吧
11月18日,江蘇科技大學官方微博發布情況通報,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原教授郭某被舉報涉嫌學術不端,在郭某引進過程中,學校存在材料審核把關不嚴等問題。11月21日,郭某妻子對媒體透露,郭某已被關押在鎮江市看守所。
目前,省教育廳、科技廳已進駐該校。11月24日,江蘇省教育廳新聞辦壹名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教育廳已知曉此事,目前警方正介入調查,相關結果以警方通報為准。多位與郭某有過接觸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郭某入職江蘇科技大學後,在鎮江花費近 250 萬元購買了壹套別墅,這兩年間的種種表現也存在諸多疑點。
就郭某學術造假,《中國新聞周刊》多次致電江蘇科技大學校領導和學校相關部門,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江蘇科技大學長山校區材料學院樓。攝影/本刊記者 孫厚銘
“不要叫我老師,叫我教授”
柳志對鎮江房產行業頗為熟悉。2023年10月左右,他從壹個朋友那裡聽說了壹個“大客戶”:壹位教授在國外留學和工作多年,剛入職江蘇科技大學不久,屬於高層次人才,手裡拿著近300萬元的安家費,想要在鎮江買壹套房子,房子必須是全新或者次新的樓盤。這名教授最開始還不願透露自己姓什麼,柳志的朋友在支付寶搜索該教授的手機號,出現名字最後壹個字後,從百家姓挨個試,到可以成功轉賬時,確定這名教授正是郭某。
確定了看房時間後,柳志陪朋友壹起帶著郭某看房,為了給教授留下好印象,柳志特意先回家換了壹身衣服,結果見面卻讓他大跌眼鏡。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郭某的頭發亂亂的,當他詢問郭某的具體研究方向時,他只回復說:“我們學校有材料這個專業”,當他稱呼郭老師時,郭某直接駁斥:“不要叫我老師,叫我教授。”
郭某看房子的方式也讓柳志的朋友吃不消。當天下午,壹個小區就看了柒套,在與同行的交流中,他估計郭某前後看了兩叁個月房子,但是沒有明確意向。柳志介紹,2023年末,郭某在鎮江購買了壹套疊拼別墅,成交價格為250萬元左右,位於當地壹個較高檔的小區。
讓柳志不解的是,他和郭某短短的交流中,感到郭某並不像壹個教授,為什麼大學的老師就沒有懷疑?林楚也有同樣的疑問,他是郭某帶的第壹個博士生,2024年9月入學,2025年3月退學。林楚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入學第壹天,郭某說要尊重導師,喜歡被學生叫郭教授;入學後的第贰個月,林楚開始懷疑郭某的專業能力,郭某也沒有培養他做科研的意思,最終林楚決定退學。
該校多位學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郭某並不常出現在實驗室,但在校園中是壹個“喜歡參加活動和會議的人”,尤其熱衷與專家合影。
劉洋是浙江壹家科技公司的負責人,2024年,在朋友的引薦下,他認識了郭某,邀請其“掛名”作為公司的項目顧問。劉洋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回憶,短短兩次見面中,他認為郭某“比較滑頭,說話不太實在”。劉洋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他當初看重的是郭某的頭銜,雖然曾懷疑郭某可能“有點水”,但沒想到其身份會存在這麼大問題。
“被這樣壹個人騙,我們都覺得很丟臉。”劉洋說。網傳的壹份名為《江蘇科技大學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導師資格申請表》(以下簡稱《申請表》)的文件顯示,郭某曾先後就職於日本九州大學、德國國家科學院和德國叁壹歐洲有限公司,並於2023年回國,入職江蘇科技大學。在學習經歷壹欄中,他填寫自己先後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本科和碩士、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碩士(導師為朱迪·拉珀院士),以及在日本九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發現,上述履歷中存在多處事實性錯誤。例如,伍倫貢大學官網顯示,朱迪·拉珀2008年才加入伍倫貢大學並出任副校長。此外,郭某是1994年陝西省高考理科狀元,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壹等獎、贰等獎等,《中國新聞周刊》進壹步核查後均已證偽。

江蘇科技大學原教授郭某
“誰把郭某從商界帶進學術圈”
林楚認為,被郭某耽誤的壹年,不僅讓他失去江蘇科技大學的博士學位,也對他的職業規劃造成了很大影響。他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的郵件中寫道,他想知道“是誰把郭某從商界帶進了學術圈”。
進入學術圈前的很多場合,郭某的身份是壹個企業家。工商信息顯示,郭某關聯企業有9家,企業成立時間在2011年—2021年,其在7家企業擔任法定代表人。9家關聯企業中,有5家企業已處於注銷、吊銷狀態。2021年—2022年,郭某還存在“被采取限制高消費措施”、陷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的情況。
2022年9月,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公告,郭某入選《2022年度高層次留學回國人員在杭創新創業項目擬資助名單》,其名下公司的項目獲得50萬元資助額度,其中杭州市級批款25萬元,錢塘區批款25萬元。
入職江蘇科技大學之前,郭某也曾以教授的身份出席活動。2020年11月,“名微集團”公眾號發布的《臨港園區復旦大學院士工作站第壹次會議紀實》壹文中,除了給郭某冠以多項商業頭銜外,還出現了“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導”的稱謂。在復旦大學官網及材料科學系網站上,記者未查詢到與郭某相關的信息。《中國新聞周刊》就此向文章中提到的名微控股集團(上海)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牟永輝求證,對方在接通後掛斷了電話。公開資料顯示,名微控股集團(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經營范圍包括實業投資、投資管理等。
郭某經常外出開會,平時溝通看房等事情,都由壹個獵頭負責聯系協調。柳志介紹,這個獵頭和郭某關系頗為不壹般,確定房子後,需要交壹筆2萬元左右的訂金,郭某說自己剛回國,不會使用微信和支付寶,讓獵頭墊付了這筆錢。據柳志了解,在江蘇科技大學引進郭某的過程中,這個獵頭起到了壹定作用。
劉洋介紹,在壹些沒有受到邀請的學術會議中,郭某也會自費前往,並在現場拍照打卡。同時,也有不少會議因為看中了他的高校教授身份,主動邀請他參加活動。據媒體報道,劉洋回憶,2024年剛認識郭某時,他的表現還算低調。然而到了2025年,關於郭某的各種公開信息突然多了起來。今年7月,江蘇科技大學發布的壹篇宣傳文章被多家媒體轉發,文章稱,該校首席科學家郭某於5月收到俄羅斯工程院主席古謝夫的賀信,祝賀其當選外籍院士。11月21日,俄羅斯工程院中國總部發布說明稱,已關注到郭某涉嫌學術造假的事件,正對相關信息進行核查。
國內某“985”高校教授孟鸝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郭某從商界向高校滲透,實質是利用校企身份互相背書。壹方面,高校教授的身份能使其在業界場合更“如魚得水”;另壹方面,國家對科技創新企業有優惠政策,高校教授的身份或能助力其拿到補貼。“這種情況不少見,壹些人安上大學教授的頭銜就能混得很吃香。”
“高層次人才是審核疏漏的‘重災區’”
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壹位負責教師招聘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面向應屆博士生招聘教師時,學院的流程較為完善,包括面試、評審、答辯等多個環節。但郭某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並非由學院負責,也沒有經過學院通常的招聘流程。
劉洋曾疑惑,為何郭某的過往經歷在網上幾乎查不到。郭某解釋稱自己是海外引進的人才,需要低調。在劉洋看來,“在大學官網上都能看到他的介紹和照片”,至於郭某的科研成果和履歷是否真實,企業既缺乏核查能力,也想不到要去審查壹位“教授”的背景。
江蘇科技大學科技處壹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郭某與國內許多科學家同名,當時他可能用了別人的成果,學校也是受害者。”為何郭某的偽造履歷能在教育系統中“壹路綠燈”?高校還藏著多少“郭某”?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郭某的精明之處在於能抓住當前高校系統人才管理評價工作的短板,從而對自身形象進行精准包裝。
當前人才引進流程中,高校實際看的是什麼?“量化指標”是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給出的答案,具體包括期刊論文、專家頭銜、教材專著等,而許多指標成果都可以通過自費購買獲得。
這種情況在海外市場更甚。“許多‘水刊’背後的操作者都是華人,目標客戶就是國內學者,只要出錢就能發,本質上是利用了國內外的信息不對稱性。”樊秀娣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種情況很多,郭某是壹個典型。
孟鸝介紹,實際工作中,高層次人才的履歷反而是審核疏漏的“重災區”。“學生評獎學金,由於競爭激烈,壹發現對方材料有問題就會舉報,普通教職評職稱也是如此,但高層次人才往往缺乏監管。”她分析,面向高層次人才的履歷審核疏漏現象,存在“不會審”和“不想審”兩種情況。“不會審”即學術材料需要同領域的專業人員進行審核,而當前越來越多高校將審核權限大幅交給人事處。
相比之下,“不想審”的情況更為普遍。孟鸝表示,許多高校引進“大牛”的初衷並非希望其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而是在“雙壹流”評選等環節,需要這樣的“明星人物”坐鎮,為學校“撐牌子”。這種情況下,學校自然不會過分在意“大牛”的實際學術水平。同時,迫於“大牛”的權威壓力,周圍能看出端倪的師生也多不敢發聲。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俠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這能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科研界急功近利的心態。“科學是壹個緩慢進步的過程。郭某把自己包裝得天花亂墜,學校就相信了,也反映出學校想讓自己快速擁有社會影響力。”
數名鎮江當地知情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幾年,江蘇科技大學處在沖擊“雙壹流”的關鍵時期。2021年1月《鎮江日報》發布的《中共鎮江市委關於制定鎮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拾肆個伍年規劃和贰〇叁伍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支持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創建“雙壹流”大學。2021年3月印發的《江蘇科技大學黨委關於制定“拾肆伍”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材料科學與工程被列為學校的“高峰高原學科”,在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其他高峰學科之中,要力爭壹個進入全國學科評估的第壹梯隊。
樊秀娣認為,高校此舉與當前高校評價體系的大環境有關。整體環境呈現“唯量化指標論”的氛圍下,壹些地方高校也出現了重金引進“大牛”的情況。“壹直提倡的‘分類評價’‘分類發展’還沒有落到實處,目前還是‘分層發展’。”
未來高校的人才評審機制應如何優化?樊秀娣認為,高校辦學應真正關注教學質量和長期效益,以帶動教學、科研為目標導向引才。同時,在評審環節中增加專業人員意見的權重占比,對人才履歷、學術成果進行嚴格把關。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 分享: |
| 注: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