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就要迎來前所未有的死亡高峰?

死亡是壹個拾分沉重的話題,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中國的死亡人數就成了很多人都關注的對象。


2022年的死亡人數達到了1041萬,23年有1110萬。

2022年的死亡人數達到了1041萬,23年有1110萬。

那麼,去年有多少呢?中國將會迎來死亡高峰嗎?

歷史欠的賬,遲早要還

平時大家聊人口,總愛盯著“生”的事情,出生率掉了多少,年輕人不想生娃,這類話題熱鬧得很。

但其實,另壹個字更嚴肅——“死”,也悄悄地在改變我們的社會格局。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擺在眼前,到2024年底,中國總人口是14.08億,比上壹年少了140萬,而且已經是連續第叁年下降。

仔細看這結構,出生人數954萬,死亡人數1093萬,負自然增長率已經扎了根。

更重要的是,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了3.1億,也就是說,大街上每伍個人裡就有壹個老人。

有人可能以為,這只是短期波動,熬過去就好了。

但人口學者和復旦大學張震教授團隊分析後指出,這是壹條漫長的爬坡路,死亡人數未來幾拾年大概率還會壹直往上走,壹直到2061年可能達到每年1900萬人的高峰。

這個所謂的“死亡高峰”,不是天災,也不是社會壞了,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自然循環。

柒拾多年前的生育集中,正在慢慢轉化成未來的告別浪潮。

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安定催生了兩輪大規模的生育高峰。

50年代第壹波,每年出生超過2000萬;1962-1975年第贰波,平均每年2700萬,尤其1963年接近3000萬。

那時候,家庭裡多子多孫是福氣,這些孩子後來成為改革開放和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撐起了所謂的人口紅利。

現在,這些高峰的人群逐漸老去,第壹波已經柒八拾歲,第贰波也在排隊進入老年。

生得集中,離世自然也集中,這就是未來幾拾年死亡人數集中的原因。

還有壹個看似矛盾、其實科學的原因:我們現在活得太長了。

建國初期,人均壽命35歲左右,很多慢性病都是殺手。

現在人均預期壽命接近79歲,部分地方甚至破80。

醫療水平和公共衛生體系的進步讓很多疾病從“絕症”變成慢病管理。

存活率數據顯示,2000年以後出生的人活到65歲的概率女性超過90%,男性也很高,到80歲仍然保持較大比例。

幾拾年前出生的狂潮、現代長壽、死亡率下降,這叁股力量擰在壹起,就形成了未來的死亡高峰。


死亡高峰來了,社會壓力真切可感

眼下,這股浪潮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顯現出壓力。

首先是醫療資源緊張,去大醫院看病會發現,門診差不多肆成都是老人。

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病長期跟蹤治療,不光是吃藥和檢查,還得長期管理,這對醫保和醫院的消耗就像流水壹樣,根本停不下來。

養老問題更棘手,現有養老床位約800萬張,但需求可能超過1000萬,公立養老院排隊能等得人焦慮,私立養老院費用動輒上萬,普通工薪家庭承擔起來相當吃力。

護理人員數量更少,目前只有大約50萬專業護理員,而按照失能老人的比例,缺口可能高達600萬,壹個護工往往要照顧拾幾個老人,忙不過來是常態。

再往後就是殯葬壓力,大城市的墓地價格飛漲,拾幾萬甚至上百萬壹塊地不稀奇。

火化設備緊張,家屬要排長隊等著,原本的流程被壓得水泄不通。

這些看似“不可觸碰”的話題,其實正說明,當人口基數巨大時,生活和死亡的每壹個環節都會被放大,社會系統要承受的壓力不可小覷。

好在社會機器也在嘗試調節。

海葬、樹葬、花壇葬等生態安葬方式開始推廣,既省地又環保,還能拿到政府補貼,慢慢被公眾接受。

同時,生命教育也在慢慢進入學校課程,安寧療護、遺產分配、老年人權益保護等法律體系,也在被提上日程。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壹頁12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
    矢野浩贰:"永遠支持壹個中國",是我的肺腑之言 中國游客被禁赴日 日本商家為何很"淡定"
    外媒重磅爆:中國"隱性購金"規模或為官方10倍 北京拍出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但為何早期電影在上海繁榮
    日本近距離部署進攻性武器對中國,真要打,怎麼打? 赴日航班取消量激增56%!中國游客正轉向韓國
    直陳經濟問題及GDP灌水 中國學者高善文離職 72次前科惡犯當眾縱火燒人 出庭狂喊"我是中國公民!"
    瑞銀壹改樂觀態度 預測中國房價還要再跌2年 中國統戰系統大地震?她曾消失,如今又現身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