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门牌上

日本旅游,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


几乎每家住宅门口,都会贴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住户的姓氏。

譬如:佐藤、铃木、山口、伊藤。

每一块牌子或用大理石雕刻,或用陶瓷、铜板玉琢,整洁清楚,常用汉字,或标注读音,横挂或竖挂,日文称作“表札”。

即便是小小的出租公寓、甚至是老旧的木质长屋,也大多会在门口、信箱、门铃旁注明住户姓名。



许多初来乍到的中国伙伴会问:

“这不会泄露隐私吗?”“就不怕被打扰吗?”

其实,这这一种“姓氏门牌文化”,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却隐藏着日本社会一种秩序逻辑与“安心感”。

它首先告诉你:日本是“信任社会”,而不是“防备社会”。

在我们中国的许多城市,出于安全与隐私考虑,居民小区大门封闭,需刷卡进出。公寓门口只写“3-101”,不见姓名。快递放在驿站、门卫室,避免直接接触。住户往往“不知邻是谁”,也无需知道。

但在日本,这种门牌文化带来的“彼此可见”的开放性,恰恰是一种邻里之间产生“安心感”的基础。

自己家门口写上“山田”或“井上”的姓,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疏忽,而是为了表达一种基本的社会态度:“我是山田,请多多关照,我不会乱来。”

家门口挂上姓氏门牌,其实也是一种“我不是陌生人”的自我声明。你试想:陌生人拜访一栋公寓,门口什么也没写,心中难免疑惑。但若写着“田中”,就立刻会感到:“原来这里住着某个具体而明确的人。”

在日本,这种“明确感”非常重要。譬如快递员送货,看到名字,知道哪一户是对的。邻居来打招呼,看到名字,知道如何称呼。警察巡逻,也能确认居民身份,防止空屋被盗。

在家门口,挂上姓氏门牌,不是泄露个人隐私,而是为了建立 “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信赖”的社会氛围。


日本传统上是“村落型社会”,重视“地域共同体”的连结,讲究“町内会”(街区自治组织)的建设。家家户户都知道对方姓氏。街区活动、祭典轮值按“户主”排列。邻里互助、灾害避难也依赖“住户名簿”管理。而门牌上的姓名,正是“我属于这个街区”的一个符号。

“我是这个社区的一份子,有问题也可以找我,有责任我也愿意承担。”哪怕你只是租客,只住一年,贴上名字,就是一种“住在这里的诚意”。所以在日本,姓名不是私密信息,而是社会识别的一个基础单元。

其实,从姓氏门牌到“姓名可见”的习惯,透着一种 “生活透明”的文化逻辑。

这种习惯,源于日本对“关系透明”的偏好:“只要知道你是谁,才可以放心打交道。”

这和“我躲起来保护自己”是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

所以,与日本人打交道,他首先会递上自己的名片,上面的个人信息——姓名、所属机构、地址、电话、邮箱一目了然,让对方知道“我是谁”。递名片是日本人在社会交往中最基础的信任构建。即使在给陌生的公司、店家打电话时,首先通报自己的姓名,是人与人沟通的第一步。

因此,日本人对于喜欢用虚假的英文名、或者昵称来与人打交道的人,特别反感——你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不愿告诉别人,叫别人如何相信你,与你打交道呢?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日本神社为什么供着3个中国人?他们是谁? 侮辱人这件事上,他们为什么总是层层加码
    为什么日本高学历年轻人会信邪教? 为什么外国火腿可以生吃 中国的却不行
    《亮剑》为什么孔捷后期都升中将军衔,李云龙却还是少将? 终于理解为什么电视剧都是买芹菜了!
    为什么日本愿为台湾开战 你不知道的真相 《他为什么依然单身》热播 以喜剧形式呈现"适配型爱情"
    《三角洲行动》为什么威龙压根瞧不上麦晓雯?他们完全对立的性格 热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1条评论)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