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放心,中日打不起來 北京只想要個"台階"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1月7日暗示日本可能軍事介入台海沖突的言論,讓近兩年有所緩和的中日關系再次跌入谷底。中方在采取警示人員和留學生謹慎赴日等措施之後,又將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


同時,中國軍隊連續在黃海舉行實彈射擊。解放軍先是11月17日至19日在黃海中部部分海域進行實彈射擊,隨即中國海事局又發布航行警告,宣布黃海南部海域從11月18日起,連續8天有實彈射擊,各點連線范圍內禁止駛入。

這壹系列實彈射擊訓練,以及限制人員赴日和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等措施,明顯是在施壓高市早苗撤回相關言論。目前看,高市早苗雖表示不會再就相關問題輕易表態,但要撤回已發表的言論,肯定會引發日本國內輿論反彈,嚴重損害高市早苗的個人形象和公信力。因此,高市早苗公開撤回相關言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中國當然不會輕易放過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論。畢竟,這是幾拾年來首個日本首相暗示有可能武力幹涉台海局勢。中國必須讓高市早苗和其他日本高官認識到,在台灣問題上挑戰中國,必將遭到嚴厲反擊

除壹系列反制手段外,中國官媒和網絡輿論也火力全開,對高市早苗展開全方位批判。央視旗下“玉淵譚天”直接斥她“腦袋被驢踢了”“滿嘴噴糞”,這種街頭罵戰式用詞,在中國官媒中拾分罕見。

《解放軍報》11月16日發文警告,如果武力介入台海局勢,日本全國都有淪為戰場的風險。文章說,日本已將北至北海道、南至沖繩的數拾個機場、港口變為軍民兩用基礎設施。在今年10月的綜合演習中,自衛隊使用了多達39個機場、港口進行戰機起降和軍事運輸。這表明如果介入台海,日本政府會將全國民眾綁上自毀的戰車。

央視新聞11月19日也繼續發文批判高市早苗,指高市早苗在涉台問題上劣跡斑斑,除了多次鼓吹“台灣有事”可能構成“存亡危機事態”,今年4月,她作為國會議員“竄訪”台灣期間還鼓吹“日台強化安全合作”,打造“准同盟關系”。“以台制華”是以高市為代表的日本右翼放不下的“執念”,其背後是擴軍等圖謀。

對於解放軍近期連續在黃海海域進行實彈射擊,有中國自媒體將其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聯系起來,稱當年日本聯合艦隊偷襲北洋水師,挑起戰爭。北洋水師不敵,退守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戰爭後期戰局產生了決定性影響。“黃海是中日曾經的摩擦之地,更是中國人的傷心之地。”

如今,解放軍連續在黃海實彈射擊,是對高市早苗涉台言論的強硬反制,用實際行動打破日本以為“中國不敢亮劍”的幻想,表明解放軍具備在近海及周邊海域開展高強度軍事行動的能力。加上近年來中國海軍艦隊不斷突破“第壹島鏈”進入西太平洋,美日等國依靠第壹島鏈封鎖中國的戰略正逐漸失去作用。




從軍事實力角度看,中國在海空力量、戰略威懾和戰爭潛力等方面確實已遠超日本。不過,這並不等於中國將會對日動武。圖為中國海軍肆川艦11月16日完成為期叁天的首次航行試驗任務。

從軍事實力角度看,中國在海空力量、戰略威懾和戰爭潛力等方面確實已遠超日本。中國海軍擁有包括叁艘航母在內的400艘艦艇、200多萬噸總排水量的龐大規模,較日本海上自衛隊154艘艦艇、62萬4000噸噸位,在數量與噸位上分別構建起2.6倍和3.2倍的絕對優勢。中國空軍擁有2000多架現役戰機,包括超過300架殲-20第伍代隱身戰斗機,搭配殲-16、殲-10系列戰機以及多型預警機構建多層次制空體系;日本航空自衛隊只有300多架作戰飛機,F-35A第伍代隱身戰機數量也只有40多架。中日導彈部隊的差距更大,完全不在壹個量級。

不過,這並不等於中國將會對日動武。盡管中日雙方歷史與現實的矛盾極深,難以化解,高市早苗的言論又讓中國官方和民間大為光火,但高市早苗畢竟只是嘴上說說,試探壹下中國底線。中國從輿論、雙邊人員及貿易往來以及釣魚島主權宣示等方面采取反擊措施,就可讓日本感受到沉重壓力。如果動起幹戈,顯然會沖擊亞太和平,不符合中國高層優先發展國內經濟的戰略目標。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已經有 20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延伸閱讀 更多...
    高市最新表態 北京鼻子要被氣歪 他倆大搖大擺,壹起痛打北京大臉  (19條評論)
    壹個北京農村人的逆天改命之路(圖 俄烏戰場現中國武器 北京稱未向任壹方提供武器  (1條評論)
    震驚:北京暗示有權直接對日動武 1879年大清北京什麼樣?古建築配套泥土路...
    外交自焚!北京對日本六大戰略誤判 像極了....北京正在重演歷史壹幕  (4條評論)
    全球欠中國2.2萬億,北京卻越借越慌 今年5月,北京對全球撒下彌天大謊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
    評論1 游客 [伍.曰.黃.者] 2025-11-19 19:18
    中國只是想討回被日本扒掉的底褲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