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为何不从产能过剩中激流勇退?
最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可是为什么激流勇退的企业非常少呢?为什么大家要拼命竞争呢?短期内,这可能是因为大家希望打败竞争对手、赢得霸主地位。可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产能过剩为什么持续呢?
首先,制造业的沉没成本太高了。
其次,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劳动产生率也高于美国,为啥没有出现生产过剩?品牌附加值;
第三,地方税收是因,产业周期是外部条件,企业家雄心是催化剂,产能过剩就是果;
第四,中国企业能挣钱,不仅仅依靠利润积累,而是靠做大产值。有了大的产值,就像有了七十二变能力,在税收优惠,土地分配,抵押贷款,估值,上市等地方挖到“利润”。这几十年,一些技术不高的民企,就因为产值大,能上市,发展远远超过那些稳定发展的企业。这个套利机会现在还在。
第五,因为能从产能过剩中捞到好处…能过剩说明都往这个行业挤,都往这个行业挤说明有好处,好处或在明处(比如出口退税),或在暗处(比如地方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在有形之手掌控主导的模式下,过剩的行业可以说都是有形之手扶持的行业,有形之手不扶持的行业,要不不给你进入的机会,要么是大家都看不上没人愿意做的行业。
为什么中国会产能过剩?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谁的产能过剩,或者说国营的和私营的各占多大比重,然后再分析各自的动因。总体上看,一个是因为经济、就业的支撑问题;一个是因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需要;一个是因为增值税是在生产环节征收鼓励扩建产能,资产抵押贷款也需要这些产能,这几个是主要原因。
当然,也有经济体制和技术方面因素、个个行业充斥着大量的国营企业、他们拥有各种优先资源、尤其是低息的贷款资源、却效率低下、同行业央企的相互竞争、更加造成了某些行业内卷,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加入这场红海竞争。其次国外的企业很多为了保持高利润率、会利用规模/技术优势逐渐退出低毛利市场。
中国没有经历过一个大的萧条,大部分人普遍没经历过破产的痛苦。以前的萧条周期很短,只要熬个一两年都活下来而且还能挣钱,那都不愿退出市场。像房地产这样,前十名大企业几乎全军覆灭,而且未来遥遥无期的惨像,才能真正震慑投机者。就像餐饮业是红海,但是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万一成功的是自己呢?
很多小企业根本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了,但是依然会勉强运营。出口退税等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内卷。然后本来中国这40来年发展起来靠的就是投资+出口、这样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光伏/钢铁就是典型例子,再加上仿冒/假货,低质产品的容忍度高,很多行业基本上已经是恶性循环了。制造业亦是如此,质量拼不过,拼价格,价格拼不过,拼材料,反正总有一天,熬不下去的企业先走,留下来的,继续开造。

(示意图)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首先,制造业的沉没成本太高了。
其次,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劳动产生率也高于美国,为啥没有出现生产过剩?品牌附加值;
第三,地方税收是因,产业周期是外部条件,企业家雄心是催化剂,产能过剩就是果;
第四,中国企业能挣钱,不仅仅依靠利润积累,而是靠做大产值。有了大的产值,就像有了七十二变能力,在税收优惠,土地分配,抵押贷款,估值,上市等地方挖到“利润”。这几十年,一些技术不高的民企,就因为产值大,能上市,发展远远超过那些稳定发展的企业。这个套利机会现在还在。
第五,因为能从产能过剩中捞到好处…能过剩说明都往这个行业挤,都往这个行业挤说明有好处,好处或在明处(比如出口退税),或在暗处(比如地方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在有形之手掌控主导的模式下,过剩的行业可以说都是有形之手扶持的行业,有形之手不扶持的行业,要不不给你进入的机会,要么是大家都看不上没人愿意做的行业。
为什么中国会产能过剩?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谁的产能过剩,或者说国营的和私营的各占多大比重,然后再分析各自的动因。总体上看,一个是因为经济、就业的支撑问题;一个是因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需要;一个是因为增值税是在生产环节征收鼓励扩建产能,资产抵押贷款也需要这些产能,这几个是主要原因。
当然,也有经济体制和技术方面因素、个个行业充斥着大量的国营企业、他们拥有各种优先资源、尤其是低息的贷款资源、却效率低下、同行业央企的相互竞争、更加造成了某些行业内卷,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加入这场红海竞争。其次国外的企业很多为了保持高利润率、会利用规模/技术优势逐渐退出低毛利市场。
中国没有经历过一个大的萧条,大部分人普遍没经历过破产的痛苦。以前的萧条周期很短,只要熬个一两年都活下来而且还能挣钱,那都不愿退出市场。像房地产这样,前十名大企业几乎全军覆灭,而且未来遥遥无期的惨像,才能真正震慑投机者。就像餐饮业是红海,但是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万一成功的是自己呢?
很多小企业根本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了,但是依然会勉强运营。出口退税等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内卷。然后本来中国这40来年发展起来靠的就是投资+出口、这样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光伏/钢铁就是典型例子,再加上仿冒/假货,低质产品的容忍度高,很多行业基本上已经是恶性循环了。制造业亦是如此,质量拼不过,拼价格,价格拼不过,拼材料,反正总有一天,熬不下去的企业先走,留下来的,继续开造。

(示意图)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 延伸阅读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