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內閣接連出招 日本正往"正常化國家"邁進嗎?

高市早苗上任僅壹個月,其涉及台灣日本防衛政策的言行,迅速點燃了北京的怒火並遭外交反制。有分析稱這可說是高市個人保守派立場的延續,更有可能是東京正在鋪陳日本“國家正常化”的戰略。https://t.co/rruaJuYbWd—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November 19, 2025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僅壹個月,其壹系列涉及區域安全、台灣及日本防衛政策的言論及行動,點燃了北京的怒火並遭到抨擊。外界分析稱,這有可能是高市個人保守派風格的延續,更有可能是地緣政治動蕩下的戰略轉向。

從11月7日這位日本首位女首相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針對在野黨有關“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直白回應,到隨後探討修改日本“無核叁原則”及自衛隊軍銜改革提案,相關言行如同壹連串的引信,觸動中國敏感神經並引發北京激烈的外交回擊,包括召見日本駐華大使、發布赴日旅行警示,其外交官及官媒的社交媒體或評論甚至使用“滿嘴糞言”及“毒苗”等字眼抨擊高市早苗。

最新情況是,中國外交部在日本官員飛抵北京交涉之後,11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日方“必須立即收回錯誤言論,深刻反省,給中國人民壹個明確的交代。”而為了防止之前深圳有日童當街遭遇刺殺事件,日本文科省也在11月18日提醒在中國求學的日本公民,務必留意自身安全。

早些時候,中國海事局已公布11月17至19日黃海中部部分海域進行實彈射擊,禁止駛入;同時,中共解放軍發布影片稱“槍已上膛劍已出鞘,時刻准備打勝仗”。日本外務省官員飛往北京交涉,但中國外交部直指高市的言論“極其錯誤、危險且挑釁”,並警告日本若不撤回,將“承擔壹切後果”。此前毛寧也表示即將到來的南非G20峰會,中國總理李強沒有計劃與高市早苗單獨碰面會談。

有分析稱,這場風暴不僅暴露中日關系的脆弱性,更折射出高市內閣在美中大國博弈中的親美戰略:透過強化日美同盟、松綁軍事約束,試圖在印太地區爭取主動權,同時鞏固日本國內中右翼選民的支持。

外界關注,東京的防衛政策是否開始轉變?作為提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安倍政治第壹女弟子,剛上任不久的高市早苗近日動作頻頻,觸碰了北京紅線,她的戰略為何?

據此,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非常駐研究員長尾賢(Satoru Nagao)向BBC中文表示,高市首相上次台灣言論“並未挑釁任何事”,“只是陳述壹種情況”。長尾賢博士認為,北京想利用此情況,對日本新政府進行壓力測試,而日本的回應,對中國來說是有用的資料。

美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區域資深研究員羅梅小百合(Sayuri Romei)博士也向BBC中文分析稱,高市早苗壹直以來都長期主張將日本自衛隊的地位明確化,就高市來說這是日本國家“正常化”過程的壹個議程。她向記者舉例稱,擬議中的軍事階級改革等措施,正是這項努力的壹環。

但她也表示,這位新首相必須同時應對多重優先事項:除了推進她的國家正常化議程,亦需使日本的安全與防衛政策適應區域環境日益嚴峻的威脅,同時持續吸引最保守的核心選民,並謹慎行事不被視為正成為極端的民族主義內閣,還要因應日本國家的人口危機,後者對自衛隊征兵已構成實質且迫切的挑戰。



圖像來源,中國海事局,中日外交風波升溫:中國近日在黃海舉行實彈射擊演練

不過,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ICU)國際與政治研究學系教授奈吉(Stephen Nagy)告訴BBC中文稱,若檢視日本自蘇聯崩潰後的後冷戰時期,日本自衛隊已經擴大了活動的地理范圍以及參與的活動類型,無論是在該區域為戰機加油、在印度洋或是在伊拉克及其他地區的維和行動,這絕非北京不滿的日本“切香腸”(salami slicing)戰略。

奈吉認為,日本是在非常明確地擴大其在區域的角色,以及隨著“新挑戰”出現而參與更多類型的活動。

高市早苗“國家正常化”的“叁支箭”

高市內閣上任不到壹個月的種種行動,或可稱為“叁箭齊發”,但每壹步似乎都接近甚或踩到北京紅線。最吸睛的是那句震驚東亞的“台灣有事”論。

11月7日,高市在日本眾議院答詢時稱若中國對台灣發動軍事行動,譬如海上封鎖或攻擊美軍支援艦艇,即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因此政府將允許日本自衛隊行使集體自衛權。

有分析稱,這是自2015年已故前首相安倍提出日本修憲(並未成功)以來,日本領導人首次如此赤裸裸地將台灣與日本軍事掛鉤,即便高市強調這是基於“最壞情況假設”,目的是強化美日聯盟的核威懾,也引發了爭議。

事實上,在這之前,高市內閣於11月12日已表示在研議修改日本自衛隊軍銜與軍服的提案,引發中國側目。根據日本防衛省內部文件,高市指示檢討自衛隊階級名稱,從現行“1佐”改回戰前“大佐”,並優化軍服設計以“提升象征意義和士氣”。

關注日本行動的若幹中國博客甚至指出高市本人視察空母時穿著機能性褲裝,解讀為“召喚皇軍”的信號,並直指此舉連結高市過往擔任大臣時參拜靖國神社的歷史,意在復興軍國主義,破壞亞太和平。

但也有分析認為,從高市的戰略來看,這是日本內閣對國防“現代化”的關鍵壹步:透過象征改革,振奮軍心,配合2026年防衛費翻倍計劃,逐步擺脫和平憲法的枷鎖。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叁於2021年卸任首相後叁個月提出,其後叁位歷任首相任內皆未正式表態。

譬如,11月14日曝光的“無核叁原則”修法探討,無疑是比起軍服“改革”最具爆炸性的舉措。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高市內閣考慮在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安保叁文件)時,松綁“不擁有、不制造、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叁原則”,理由是允許美軍核動力潛艇或搭載核武艦艇停靠日本港口,能強化美國對中國的核威懾。高市在國會詢答時確認2026年將推進修法的計劃。

對此,北京同樣表達抗議,視此舉為日本“擁核”鋪路,日本國內外媒體及評論也警告這將引發軍備競賽。

日本防衛學者長尾賢博士則向BBC中文補充稱,說到底,日本的法律體系本身就是問題。他解釋,在日本,首相需宣告“存立危機事態”才能調動自衛隊支援美國。在其他國家,領導人不需要如此就能調動軍隊。

他說:“在日本的情況,法律是‘正面清單’;自衛隊只能做法律寫明的行動。例如,警察只有在法律提及的條件下才能開槍。這就是正面清單。因此,日本的自衛隊至今仍是警察力量,而非軍事力量。若不改變法律,日本壹旦面對戰爭將顯得遲緩。”

也因此有分析稱,高市的戰略似是藉著美國的“核傘”以擴大日本戰略空間,配合武器出口擴大,如引進戰斧巡航導彈,提升自衛隊遠距打擊能力。但日本此舉的風險是會刺激北京加速核現代化及作出反制,也可能導致印太情勢不穩。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中國外交部發出赴日旅游“提醒”後,壹些旅行社宣稱已停止出售日本團體旅游或自由行產品。

對此,長尾賢向BBC中文表示,長期以來,日本政府向其他國家表示,由於憲法第九條等法律體系,日本無法參與任何軍事活動。但事實並非如此。例如,2003年,韓國部隊在加入南蘇丹聯合國維和行動(UNPKO)時面臨嚴峻情況,向日本請求彈藥,日本以“例外情況”提供彈藥給韓國。

他分析稱,日本所謂的“和平主義”並非基於法律體系,而是建立在民衆的信念之中。“確實,這種信念壹直維持以避免軍事議題”。例如,贰戰後日本獲得坦克時,稱之為‘特種車’(TOKUSYA,意為特殊車輛),日本主流媒體將與美國關稅談判稱為‘貿易摩擦’,而非‘貿易戰’或‘關稅戰’,長尾賢說這都是因為日本的‘和平主義者’在試圖避免使用軍事詞匯。他還舉例引用最近日本的“熊害”解釋,近日壹位地方知事要求國防省派遣自衛隊,但由於這些自衛隊員未攜槍械,他們只能手持長木棍和防熊噴霧與熊對峙。

長尾賢表示這些都是因為日本人猶豫使用軍事相關物品,而軍事在日本仍是禁忌。他認為,“在英語中,自衛隊的上校就是‘Colonel’,這點毫無疑問。但在日語中,‘壹佐’(ISSA)是自衛隊的軍階,‘大佐’(TAISA)是陸軍的軍階,即使兩者皆意為上校。改變軍階名稱是打破禁忌的重要壹步。而打破禁忌確實是正常化的主要部分,因為基於信念的猶豫才是日本問題的核心。”


奈吉則說,很明顯,日本希望將其自衛隊國際化,讓其軍階和徽章與全球其他安全部隊相同。這大概是為了改善溝通與理解——什麼人是什麼軍階、什麼角色對應什麼角色——從而更好地提升互操作性。他說,如果自衛隊發生與其他國家的安全部隊必須合作的情況,“我認為這只是務實的現代化措施,而絕非北京所描繪的那種象征著民族主義”。

中國祭出“劃紅線組合拳”反擊

然而,北京對日本的種種行動已經表達激烈的不滿。上周日,中國派遣海警船在日本控制但中國和日本都聲稱擁有主權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附近巡邏,同時中國駐東京大使館警告在日中國留學生注意其所稱的安全風險,兩國外交爭端升溫。中國學者、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徐永智11月16日在中共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發表壹篇評論文章抨擊東京種種舉動實屬錯誤,只會把自己引向“不歸歧途”。

徐永智的文章稱日本已將從北海道到南方沖繩列島的數拾個港口、機場變為軍民兩用基礎設施。在今年10月的綜合演習中,日本自衛隊業已使用39個機場、港口進行軍事運輸及戰機起降,徐文因此抨擊說,這表明如果日本介入台海,日本政府會將全日本民眾“綁上自毀的戰車”,因為“全日本國都有淪為戰場的風險”。



圖像來源,JESSICA LEE/EPA/SHUTTERSTOCK,11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日方“必須立即收回錯誤言論,深刻反省,給中國人民壹個明確的交代”。



在經濟上,中國也有學者評論高市對華政策雖趨強硬,但“掀不起大風浪”,原因是日本經濟對中國依賴度高達20%以上。其中,包含貢獻日本觀光經濟甚巨的中國游客,成為矚目焦點。

中國外交部在11月14日鄭重提醒中國公民近期暫停赴日。港媒《南華早報》接著報導並引述資深航空分析員李瀚明資料稱,自11月15日以來,約49.1萬張從中國飛往日本的機票被取消,約占中國飛往日本機票總預訂量的32%。李瀚明向《南華早報》稱,上海至日本兩大城市東京及大阪的航班受影響最大,他個人估計此次退票潮損失高達數拾億元人民幣

而根據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研究員木內登英11月17日的壹個短評稱,若中國游客大幅減少,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將減少0.36%,初步計算經濟損失將達2.2兆(萬億)日元(1006億元人民幣)。



圖像來源,TAIWAN PRESIDENT OFFICE,高市早苗2025年肆月以眾議員之姿訪問台灣,並與台灣總統賴清德碰面。此次中日外交風波,賴清德發言聲援高市。

分析中日激烈的外交角力,新加坡《聯合早報》刊出評論稱,北京連日來激烈的反制,或是向高市內閣劃出明確紅線,但日本對台灣問題又有著深度的戰略焦慮。評論說:“對北京而言,解鈴還需系鈴人,若高市不收回言論,這道坎很難繞過去,但高市在北京的壓力下很難有更大退路,示弱必然會影響她在國內的聲望與政治地位,雙方如今都是騎虎難下。”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鄭志華副教授也向《聯合早報》稱北京正在動用“劃紅線組合拳”,因為單靠口頭譴責日本未必有效,“日本政策要踢到牆角、踢疼了,才會有後面的修正”。

據此,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中國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向BBC中文分析稱,中國對高市內閣有如此激烈反應,應該是在為這個新任女首相立標(marker)。葛來儀稱,中日關系在石破茂領導下已穩定並改善,北京因此希望維持此勢頭,但前提是東京尊重其核心利益。“如果高市首相繼續公開采取北京視為挑戰其主權的立場,後者可能對日本企業采取針對性行動或其他類似措施。”她說。

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奈吉教授則向BBC中文分析稱,中國正利用所有反高市內閣或反日宣傳,來引誘日本和高市犯下某種外交或外交政策錯誤,從而給北京壹個藉口,在台灣、釣魚島或其他議題上變得更具侵略性。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壹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延伸閱讀
    敘利亞外長罕見訪問華盛頓 進壹步實現關系正常化 美俄或在阿拉斯加討論更為深刻的關系正常化問題
    特朗普:中東各國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非常重要" 沙特: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的前提是巴勒斯坦建國
    內塔尼亞胡當特朗普面說:以沙會達成關系正常化 印中峰會中斷伍年後恢復 兩國關系正常化邁出壹步
    自卑與自大:中國人的行為早晚會變得"正常化" 尹錫悅上台以後 要求韓國擁核的呼聲"正常化了"
    沙特王儲:沙以關系正常化,我擔心我會被暗殺 美沙將達成歷史性防衛條約 沙以正常化還遠嗎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