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立影展的遭遇:從境內"強拆"到"跨境鎮壓"




???????

電影學者形容2012年是中國獨立影像的“強拆年”,有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時,放映廳遭拉閘斷電。

13年過去,2025年,身在美國紐約的中國導演朱日坤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他籌辦的首屆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Indie China Film Festival)最終不得不停辦。

從業者形容中國當局打壓獨立電影已形成“壹種歷史”,手法沒變,工作“越來越嫻熟”。

“我現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首屆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受壓後被迫取消。

10月30日凌晨,朱日坤接到父親的電話。父親在寒暄之後問道:“你有沒有做什麼別的事情?”朱日坤明白:“肯定有人找他了”。

那時,朱日坤正忙著辦電影節——父親打來電話這天,距離11月8日影展開幕還有九天。

朱日坤2003年開始在中國辦獨立影展。2014年,獨立電影受當局強力打壓,他離開中國,搬到紐約。

父親的電話,是壹場風暴的開始。接下來數天,朱日坤在北京的工作室被搜、租客被帶到派出所;近八成參展導演陸續要求退出。有人語氣嚴厲,要求朱日坤刪除所有有關自己的電影宣傳,以後不要提起;朱日坤想回訊息,發現對方已經把他微信屏蔽掉。

中國獨立導演林壹凡(化名)是其中壹位受壓者。影展前叁天,他接到北京警察的電話,對方寒暄過後,表示希望上門“看看你”。林壹凡冷靜地回:“我知道你找我什麼事,我退出就行了,我肯定是配合的。”

林壹凡壹直在中國拍獨立電影,同類的事他至少遇過兩叁次,“所以我有很充足的心理准備”。他和朱日坤是老朋友了,他給朱日坤打了個電話,無奈說:“這種情況下,肯定我們在國內的作者是沒辦法參展的”。

但他沒有想到,壹下子大家全退出影展了,這種退出人數規模是“第壹次發生”。



在影展公告取消前,圖中紅色劃線部分為宣布取消放映的電影。

朱日坤說,從導演、嘉賓、工作人員甚至志願者,與影展沾邊的人似乎都被當局“打過招呼”。

有壹些人會告訴朱日坤詳細情況——自己被廣電總局找上,說明如果參加放映,電影不會給過;有人懷孕八個月的太太被叫到派出所詢問,還有在海外的中國學者,所在大學的校長被中國大使館找去。

放映場地也收到投訴信。紐約HERE藝術中心向BBC中文核實,11月上旬曾收到自稱“壹群目前在紐約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的電郵,表示擔心部分放映影片“可能無法准確反映中國社會的現實”,要求場地方考慮取消或限制活動宣傳。

翻閱片單,這次電影節觸及的題材多樣,涉及性少數群體的酷兒議題、關注上海底層漂泊者的狀況、拍攝中國醫生高耀潔的最後時光,也有講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

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電影都觸碰政治敏感議題,比如卓楷羅的《遼河的士》入圍了平遙國際電影節計劃,預計在2028在中國院線上映。

事情發生太快,朱日坤很想理出壹個頭緒:為什麼壹個小小電影節 ,需要受到這麼大的關注?“就像壹個國家的力量在全球范圍去打壓你。”

他曾讓受壓的人向“對方”帶話,表示自己願意直接溝通、解釋活動的初衷,但從來沒有官方的人找上他——受壓的全是身邊的人。“(對付)國家敵人也不至於到這個程度?? 這個是我沒法想象。”

當局針對的是自己嗎?還是影展本身?朱日坤不知道,但他明顯覺得,“我現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比什麼民運(人士)這些人都敏感。”



朱日坤在放映場地入口設置的招待處

打壓是“壹種歷史”

BBC中文曾聯系過少數沒有退出影展的導演。有人表示自己仍在中國拍攝,不便評論。香港導演梁思眾是極少數沒有直接受到中國當局壓力的人,他的紀錄片《血在燒》講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

他在郵件中回覆BBC中文,表示認識朱日坤拾多年,他是壹個“勇敢的”電影人,為其他人“可能不敢放映的中國獨立電影提供平台”。

據電影節的簡介,放映的影片強調不審查,核心問題不是“講中國”,?是“如何?對中國現實”。這跟朱日坤過往在中國辦的獨立影展壹樣。但在當局眼中,獨立電影是件敏感事。

這不是朱日坤第壹次受壓。他說過去中國獨立電影節“壹直都有問題”,只是力度的分別。

2001年,朱日坤北大畢業後成立了“現象工作室”,制作獨立電影。他希望給獨立導演搭建交流平台,於是兩年後創辦“中國紀錄片交流周”(北京獨立影展的前身)。但辦到第贰年,已經因為沒人願意借出場地而取消。

影展是到2006年,在中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栗憲庭的幫助下,才在北京宋莊安定下來。栗憲庭成立了電影基金,為朱日坤提供放映場地,後來又設立電影資料館收藏電影、辦電影學校。

獨立電影最蓬勃時期,中國每年都有叁大影展:“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中國獨立影像展”,以及朱日坤的“北京獨立影像展”。林壹凡形容,這些影展當時是電影制作人很重要的壹個通道,“作品可以被人看見,然後傳播得更遠”。



中國獨立電影最蓬勃時期有叁大影展:“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中國獨立影像展”,以及“北京獨立影像展”。

但幹預和監視也壹直都有。林壹凡記得,當年影展放映趙亮拍了12年的《上訪》,觀眾群中早有數個“工作人員”,“但是那時候他(官方)並沒有直接幹涉”。

當局會約談拍攝敏感議題的導演,電影人也會有默契地用流動的方式規避審查,比如在影展中加入拿到“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斷轉移放映地方等等。

相對溫和的情況在2012年徹底改變,那壹年中共現任領導人習近平上台,當局的行動變得粗暴。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曾形容,2012年是中國獨立影像的“強拆年”——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時,放映廳遭拉閘斷電。

2013年,警察稱電影學校不合法,強行用大巴載走20多位學員;2014年,影展開幕當天負責人栗憲庭和策展人王宏偉被帶走。最後,主辦方被強迫簽署保證書,承諾不再辦電影節,基金會的1500部館藏影片也被沒收。

林壹凡形容,中國當局打壓獨立電影是“壹種歷史”,手法沒變,只是工作“越來越嫻熟”。

朱日坤在這壹年離開中國。他說,離開有個人因素,但那時候“我也是有點煩那塊地方”。因為打壓不斷,朱日坤在宋莊變得“不受歡迎”,“把我列成壹個危險分子”。

搬去紐約後,朱日坤很少給電影策展。更多的時間,他忙著打理農場,回歸藝術家的身份拍片子。他感到壹種很久未有過的放松。“你想說什麼,直接通過作品就說了”。

但這些年,他壹直收到他人反饋,中國獨立電影環境越來越惡化,“甚至可能覺得獨立電影已經沒法存在了”。疫情過後,看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去在海外,在各地散落形成社群。朱日坤心想,好像可以做些什麼了。



第拾壹屆“北京獨立影像展”導演們聲援被捕的栗憲庭和王宏偉。

海外是安全之地?

林壹凡說,做獨立電影的人,始終最怕的是自我審查。

“我們都是被訓誡過的人,(知道)拍什麼是有前途、什麼沒前途。”當年影展受壓後,林壹凡身邊不少導演已經沒再拍片,離開中國的人也換了壹種生活;因為不想承受風險,國內地下放映也特別艱難。

藝術家蔣不見證這種轉變。他在2012年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經歷獨立電影受壓時期。2014年後,蔣不仍積極在獨立影展幫忙、選片。他舉例,2018年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投稿的紀錄片有160多部,但2019年收到的不到80部,少了不只壹半。

還在拍片的電影人把目光投到海外,但海外的影展也免不了有審查和紅線。蔣不現在移居巴黎,不時收到獨立影展主辦方給的名單,請他幫忙看壹眼,“哪些片子是敏感、是不能放的”。


在蔣不看來,這是海外影展定位問題:有些人要的是文化交流,希望把中國的影片和文化帶給國外觀眾 ,但另外壹種人,是想要把中國人看不到的中國真實和電影帶到海外放。

朱日坤想做的是後者。他不考慮觀眾喜不喜歡這電影、不考慮電影時長——有時獨立紀錄片長達肆、伍小時。他唯壹思考的是:“如果我在中國做這個電影節,它會是什麼樣子”。

“別人不知道的導演、別人不知道的作品,但我覺得它需要被別人看到、需要去討論這些東西,這是我喜歡的。”朱日坤說。



影展取消後,朱日坤每天都到放映場地坐著、放電影給自己看,作為壹種靜默抗議。這是從放映場地看出去的街景。

“對於我們來說,(影展)其實是壹種互相打氣,每年都看看大家都還在拍、都還在做。”蔣不說,當看到朱日坤要辦影展、名單又全是熟悉的名字,他興奮地跟朋友說:“朱老師把宋莊搬到紐約去了!”

林壹凡覺得,朱日坤還挺“唐吉訶德”。現在形勢在變,連年輕作者都不再關心政治問題,甚至不願意接受“獨立電影”這個稱謂,只希望盡快進入商業渠道。

“他(朱日坤)還是這個心思、沒放下,還是想繼續做(獨立電展)。”

只是環境不同往日。今年1月,紀錄片導演陳品林因“白紙運動”紀錄片《烏魯木齊中路》,以“尋釁滋事”罪被判監禁叁年半。而在朱日坤影展取消的同期,武漢柏林電影節、北京國際短片聯展部份場次也“因故取消”。

“我也可能有點過於放松,覺得這個東西沒什麼問題,我光明正大,我怎麼怕你呢?”朱日坤緩緩說,“我也沒想到,對,可能形勢已經變化了。”

今年7月,中國駐奧克蘭總領事館曾要求紐西蘭(新西蘭)紀錄片節Doc Edge不要放映壹套有關菲律賓漁民的片子,批評其“充斥著虛假訊息和虛假宣傳”。該紀錄片節最後堅守策展自由原則拒絕。

中國的審查長臂越伸越遠,海外還能成為中國獨立電影的“安全之地”嗎?朱日坤想了下,“當然可能對生活來說 ,它也不壹定有什麼太大的威脅。”

“但是比如他在中國還是有家屬、有各種人,他都會有所顧忌——說什麼話的時候不要太過了、不要得罪政府,你很難脫離個人的成長和現在生存的環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你跑到哪裡,你身後都有各種大問題。”



影展取消了,朱日坤沒有覺得很悲情,“我壹向告誡自己,我也沒做什麼錯的事情”。

“獨立電影不是壹個名利雙收的東西”

“每發生壹件這種事,你對這個國家多了壹種失望、特別失望,實際上是心態會越來越糟糕。”林壹凡慨歎,在2014年以前,拍現實議題的電影人會被稱作“政治碰瓷”——“用政治來換取某種關注”。

“其實這種話很惡劣......獨立電影不是壹個名利雙收的東西。很多人真是有內心的壹種需求,或者是基本的正義感、道德意識他才做這些事。”

蔣不比喻,中國獨立影展就像壹個公民社會的雛形,人們在裡頭得到支持、在線上下交流——當局的打壓,就是希望打斷這些連結。

朱日坤的影展本來就人丁單薄。他在半年前開始籌備,沒有團隊,只有兩個志願者。

“我有時做事吧,就不太顧後果,”朱日坤苦笑,“這個是個麻煩。”他壹有想法就馬上發消息邀人來,給出席的導演訂機票、約場地。要交錢了才開始想:“我怎麼找錢呢?”

最後整個影展下來成本約伍萬美元,朱日坤靠眾籌得到壹千多美金,剩下的自己掏錢包。影展原定舉行八天,現在取消了,票要逐壹退掉,還重新花了壹筆手續費。

朱日坤也倔。作為壹種靜默的抗議,他天天都會獨自前往放映地,直到影展結束那天。但他沒有覺得很悲情,“我壹向告誡自己,我也沒做什麼錯的事情”。

有時候,他還感到很愉快。他想起拾幾年前在宋莊的時光——那邊有個地下放映室,他也是壹個人,從早上到晚在那裡放自己喜歡的片子,“沒有人幹涉我”。

他不覺得這次被打壓全然是壞事:當局毫無邊界的行為,也會給世界壹個提醒。

帶來的影響也是雙向的。朱日坤說,有人會覺得海外影展是危險的、“不要碰”。但對真正想去做獨立創作、自由表達的人,事件反而是在提醒他們:“你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延伸閱讀
    爆丑聞,"英國奢侈品"害慘中國留子 中國舉辦首屆留學報國論壇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出席
    白俄羅斯赦免31名在白境內的烏克蘭公民 特朗普不想"激怒中國" 強行壓下了對華新關稅
    自己拍的照片被視覺中國告侵權索賠8萬, 壹審判了 傳批准中國"興建超大使館"  施凱爾點頭了
    早稻田教授警告 和中國開戰 日本必敗 彭博社:美國調查中國比特幣礦機巨頭涉國安疑慮
    黃仁勳:我預測中國市場的銷量將為零,下季度也是 20年前中國在這裡砸入2500多億 如今回本了嗎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