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壹個城市的冬天,可以打敗聖彼得堡
我在不同的季節,去過聖彼得堡3次,但最愛的還是那裡的冬天。
沒有哪個城市的冬天能像聖彼得堡這樣,冷,卻溫柔。街上行人不多,河面結了薄冰,遠處的教堂金頂被暖黃色的燈光照亮,像是《胡桃夾子》裡壹首飄著雪的圓舞曲,也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街燈下人影被拉長的冬日故事。
1
如果說莫斯科是力量與秩序的象征,那聖彼得堡就像是壹位來自沙俄時期的吟游詩人。這座城市從壹開始就不是為了實用而建,它誕生於壹個帝王的幻想——彼得大帝要“開辟壹扇通向歐洲的窗”,於是讓成千上萬人在沼澤地上築起宮殿與橋梁。叁百多年過去了,那種不切實際的浪漫氣質仍舊留在這裡。聖彼得堡有太有故事了,它經歷了帝國的榮耀、革命的混亂、蘇聯的工業浪潮,最終活成了今天這副既古老又現代的樣子。
清晨的廣場空曠得有些不真實,風從涅瓦河上吹來,卷起壹層薄薄的粉雪。
在聖彼得堡,幾乎沒有人會錯過冬宮。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宮殿,不僅是俄羅斯帝國的象征,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之壹。
它是意大利建築師拉斯特雷利為葉卡捷琳娜贰世設計的,外牆綠色與白色相間,金色的雕飾點綴其中,遠遠望去就像壹座鍍了冰的宮殿。它本來就不是普通的博物館,而是壹整個帝國的縮影。
第壹次走進冬宮,我就被內部的裝潢震撼住了。金碧輝煌的主樓梯,鋪著大理石階梯,穹頂繪制著神話壁畫,手扶欄杆的壹瞬間仿佛穿越到了沙皇的舞會。

從凱旋門眺望冬宮
冬宮共有1057個大廳,叁百多萬件藏品,從古埃及木乃伊到文藝復興叁傑,從達·芬奇的《聖母》到倫勃朗的自畫像,就是在這裡走上叁天叁夜也看不完。
有人打趣說,哪怕你只在每件展品前停留壹分鍾,也要花上拾幾年才能全部看完。
冬宮外面就是寬闊的冬宮廣場。廣場中央高聳著壹座花崗岩圓柱,是為紀念俄羅斯在反法戰爭中戰勝拿破侖而建。
這裡曾是帝國的閱兵場,也是歷史的見證者——1917年拾月革命攻占冬宮的槍聲,就曾在這裡回蕩。

冬宮廣場及花崗岩柱
而到了每年的聖誕和跨年夜,這片曾經見證著帝國榮耀與社會劇變的廣場,又會變成市民和游客的歡慶場地。
有壹年的跨年夜,我就是跟朋友在這裡度過的。廣場中央的露天舞台上,載歌載舞的演員拼盡全力點燃台下人群的跨年熱情。午夜12點的鍾聲敲響,天空中綻放出絢麗的焰火,所有人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歡笑中。站在前面不遠處的壹位大嬸情不自禁地與壹同跨年的老姐妹們壹壹熊抱、親吻,臉上洋溢著真摯的笑容,那份熱烈與歡樂感染了周圍的每壹個人,讓寒冷的冬夜也顯得溫暖而生動。
從冬宮廣場步行拾分鍾,就能看到喀山大教堂。
它仿照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建造,正立面是巨大的半圓形柱廊,就像壹雙張開的手臂,迎接來此祈禱的信徒。

夜幕下的喀山大教堂
這座教堂不僅是東正教的聖地,也承載了俄羅斯的民族記憶。衛國戰爭(俄法1812年戰爭)勝利後,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就安葬在這裡。走進教堂內部,厚重的柱子與昏黃的燭光,讓人立刻肅穆起來。無論你是不是信徒,都能感受到壹種強烈的精神力量。
在蘇聯時期,喀山大教堂曾壹度被改為無神論博物館,如今重新成為市民生活的壹部分,總能看到人們在門口排隊買小蠟燭,虔誠地點亮,然後輕聲祈禱。
如果說喀山大教堂最大的特點是莊重,那滴血救世主教堂就是華麗的代表。
伍彩洋蔥頭圓頂閃爍著寶石般的色澤,是聖彼得堡最有名的地標之壹。

滴血救世主教堂外景
這座教堂的修建,源於壹場血腥的暗殺。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贰世在此地遭遇炸彈襲擊身亡。他因廢除農奴制被稱為“解放者沙皇”,為了紀念他,兒子亞歷山大叁世在事發地點建造了這座教堂,因此得名“滴血大教堂”。
走進內部,幾乎所有的牆壁和穹頂都覆蓋著馬賽克壁畫,面積超過7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馬賽克裝飾之壹。
陽光從彩色玻璃窗射進來,整座教堂都在閃爍,讓人感到莊嚴而華貴。
聖彼得堡是從涅瓦河誕生的。彼得大帝當年選擇在這片沼澤上建城,就是為了靠近這條通往波羅的海的水道。
涅瓦河不只是地理的中心,更是城市的靈魂——她穿城而過,串起宮殿、教堂和廣場,也在無數文學作品裡流淌過。
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裡都描寫過涅瓦河河畔的夜色,那是壹種帶著寒意的浪漫,壹種既宏大又孤獨的美。

寬闊的涅瓦河畔
城市的街道以涅瓦河為軸展開,因此橋梁也成了聖彼得堡的血脈。每天凌晨壹點左右,宮殿橋會緩緩開啟,讓駛向波羅的海的貨船通過。
橋身在燈光下抬起,如同兩只展開的翅膀,映照在水面上,成了這座城市最獨特的瞬間。
某年夏天,我和朋友坐在河岸邊聊天,甚至脫下鞋子,把腳伸進冰涼的河水裡。我們聊著關於夏天的話題,聊著河流盡頭的波羅的海。冰涼的河水從腳邊緩緩流過,那壹刻仿佛換了個角度去認識這座城市,讓聖彼得堡在記憶裡又豐滿了壹層。

日落時分的涅瓦河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壹生都和聖彼得堡有糾纏。他在這裡寫下《罪與罰》《白夜》《卡拉馬佐夫兄弟》。
陀爺筆下的聖彼得堡陰冷、潮濕、壓抑,仿佛整座城市都是《罪與罰》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心理寫照。

陀思妥耶夫故居@假行僧
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博物館位於弗拉基米爾廣場的壹角,這裡也是他生命中最後的居所。
走進這間並不寬敞的公寓,仿佛可以窺見陀思妥耶夫斯基日常的點滴——書桌上擺著墨水瓶和眼鏡,牆上掛著聖像畫,書櫃裡放著《聖經》和哲學書籍。整個空間帶有壹種沉郁的氛圍,讓人聯想到他的人生與作品中那股“深淵凝視”的力量。
博物館還保留了他在最後壹次朗讀會上使用過的椅子,以及葬禮的照片。站在窗前,望著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很容易理解為何他能寫出那樣厚重的文字。
如果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的是人性的苦難與救贖,那麼普希金就是俄羅斯文學的浪漫與激情。他被譽為“俄羅斯文學的太陽”,不僅是因為他的作品,更因為他讓俄羅斯人意識到:“我們不必模仿歐洲,我們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美學。”
在普希金之前,俄羅斯的文學語言還很混亂——貴族說法語,文學也帶著外來的影子;而普希金用純粹的俄語寫作,把貴族與民間的語言融為壹體,讓俄語真正成為文學的語言,也因此被尊稱為“俄羅斯的民族詩人”。


普希金文學咖啡館@凱凱西的攝影雜
位於涅夫斯基大街的普希金文學咖啡館,是普希金最後壹次用餐的地方。如今咖啡館仍舊保持著19世紀的古典氛圍,牆壁上掛滿了作家畫像,紅色天鵝絨窗簾和吊燈營造出濃厚的年代感。
午餐在這裡解決,不僅是壹次味覺體驗,也像是壹次穿越——想象普希金在這裡與友人交談,然後走向那場宿命的決斗。
餐廳的菜單裡有經典的俄式甜點和熱飲,我點了壹杯手工咖啡,配壹塊夾著奶油和巧克力醬的蛋糕,窗外是冬日的街景,咖啡與甜點在這個靜謐空間裡,讓時間慢了下來。


咖啡館內的文人雕像
涅夫斯基大街是聖彼得堡的中軸線,也是文學氛圍最濃的街道。沿街有數家百年老書店,櫥窗裡擺放著厚重的俄文全集與翻譯版的世界文學。
“多姆·克尼吉”書店外牆有著新藝術風格的雕花,玻璃櫥窗裡亮著暖燈。我翻到壹本舊地圖,紙已經泛黃,上面標著這座城市的舊稱——“列寧格勒”。樓上有壹家小咖啡館,窗外正對喀山大教堂,坐在那裡能看到行人冒著雪走過。
與書卷氣息相映的,是同樣坐落在涅夫斯基大街上的葉利謝耶夫食品店。
這家始建於1903年的食品店,就像是聖彼得堡的童話糖果屋,外牆是新藝術風格的大玻璃窗,櫥窗裡的機械木偶,隨著燈光的伍彩變化緩慢轉動。
店內則是壹片金碧輝煌,貨架上整齊排列著魚子醬、伏特加和各類俄式糕點,中央的水晶吊燈和華麗的裝飾,把在這裡買東西都變成了壹種宮殿式的享受。


葉利謝耶夫食品店內的肉制品及俄式糕點
聖彼得堡的夜晚,最值得期待的就是馬林斯基劇院的演出。
作為世界頂尖的歌劇和芭蕾舞台,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胡桃夾子》都在這裡首演,馬林斯基劇院也是培養出巴蘭欽、烏蘭諾娃等傳奇舞者的搖籃。

天鵝湖表演
劇院內部裝潢奢華,紅色座椅和金色包廂相映成輝。近年來,馬林斯基劇院的演出陣容依然強大,經典劇目不斷上演。《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經典芭蕾劇目,依舊是觀眾熱衷的選擇。演出季時,常常要提前數周才能買到票。

劇院內部的華麗裝潢
3
聖彼得堡的歷史要從彼得保羅要塞說起。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建立了這座星形要塞,既是瑞典戰爭時期的重要防御工事,也象征著新都的誕生。
要塞的中心建築是彼得保羅大教堂,金色的尖頂是聖彼得堡天際線的標志之壹。
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贰世都安葬在這裡,在最後壹排墓碑上,可以看到“尼古拉贰世及其家族”的名字——那是被處決的末代沙皇。

涅瓦河上的聖彼得堡要塞
曾經,彼得保羅要塞既是軍事防御工事,也是政治犯監獄。包括拾贰月黨人、托洛茨基在內的革命者都曾被關押在此,因此這裡也有壹座監獄博物館。
走進陰暗的牢房,可以看到厚重的鐵門、狹小的空間和簡單的床鋪,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年囚徒們的孤獨與壓抑。
如今的要塞已經成為聖彼得堡市民的休閒地,夏天常有年輕人坐在草地上曬太陽,和它曾經的肅殺形成了鮮明對比。
走出要塞,跨過伊奧安諾夫斯基橋,就能看到壹個小小的兔子雕像。傳說聖彼得堡建城那年,洪水淹沒了河岸,壹只兔子跳到彼得大帝的靴子上,被他救下,於是這塊地就被稱為“兔子島”。


兔子島和河上佇立的兔子雕像
游客常常會往雕像底座上投硬幣,如果能成功留在上面(就像當年那只兔子成功留在彼得大帝的靴子上),就意味著好運降臨。
因此這只兔子現在儼然已經成為聖彼得堡的吉祥物,也在提醒人們這座城市與洪水抗爭的歷史。
4
大多數人印象裡的聖彼得堡,是古典美學的宮殿與芭蕾。但如果你願意走遠壹點,會發現這座城市的“未來感”同樣驚人。
市區東北的俄羅斯國家機器人與技術控制論科學中心(RTC),名字很長,外形更奇特,遠遠望去,就像科幻電影裡的太空基地。
它建於蘇聯時期,是當時研究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實驗中心。
巨大的圓形主體,旁邊是類似發射塔的金屬結構。現在雖然部分區域不開放,但外觀本身就值得特意去看。站在它腳下,就像站在《銀翼殺手》的片場,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蘇聯電影裡的科幻場景。

國家機器人與技術控制論科學中心外景@膠片殺手山木環球窮游版
與RTC的混凝土冷峻相比,拉赫塔中心則是完全不同的未來感。這座2019年竣工的摩天樓高達462米,是目前歐洲最高的建築,沒有之壹。
外形如同壹片旋轉上升的水晶尖塔,外立面由大面積玻璃幕牆構成,映照著芬蘭灣的天空與海面。它不僅是辦公樓,更象征著“後蘇聯時代的新俄羅斯”。
白天,它像壹條藍色光束直插雲霄;夜晚,當燈光點亮時,整座建築又幻化成壹座未來之城的燈塔。塔內設有觀景台與餐廳,可以俯瞰整個聖彼得堡及遠方的海灣,讓人明白,聖彼得堡的浪漫,不僅屬於過去,也存在於此刻。

拉赫塔中心@Xburner1988
聖彼得堡就像壹個被冰雪保存下來的夢。這座城市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既有歐洲古典的輝煌,又有俄式的憂郁;既有童話般的浪漫,又有冷戰遺跡的硬朗。
聖彼得堡的冬天總是灰蒙蒙的,籠罩在黃色路燈的氤氳中,會讓人想到普希金那句詩:“我曾經那樣真誠、那樣溫柔地愛過你,但願上帝保佑你,另壹個人也會像我愛你壹樣。” 聖彼得堡也是這樣——不喧囂,卻永遠留在心裡。它已經超越了壹座城市的概念,變成壹段延長的時間,在這裡,每壹次呼吸都帶著歷史的味道,每壹盞街燈都映照著過去與未來。沒有壹個城市的冬天能打敗聖彼得堡。
附錄
1.據說俄羅斯即將免簽,目前電子簽也很方便
* 中國公民可申請俄羅斯旅游電子簽
* 簽發後有效期60天,入境後最長停留16天
* 電子簽證申請入口:https://evisa.kdmid.ru/
2.聖彼得堡適合玩5天
正文的行程只排了肆天,但強烈建議多留出壹天,隨機walk。可以從莫伊卡河開始,去看街邊的塗鴉、偶遇的書店;也可以坐坐地鐵(聖彼得堡的地鐵很深,站台像宮殿,每壹個吊燈都值得拍),找壹家咖啡館,點壹杯熱飲,看窗外的雪落下來,或者去涅瓦河邊散散步。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沒有哪個城市的冬天能像聖彼得堡這樣,冷,卻溫柔。街上行人不多,河面結了薄冰,遠處的教堂金頂被暖黃色的燈光照亮,像是《胡桃夾子》裡壹首飄著雪的圓舞曲,也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街燈下人影被拉長的冬日故事。
1
如果說莫斯科是力量與秩序的象征,那聖彼得堡就像是壹位來自沙俄時期的吟游詩人。這座城市從壹開始就不是為了實用而建,它誕生於壹個帝王的幻想——彼得大帝要“開辟壹扇通向歐洲的窗”,於是讓成千上萬人在沼澤地上築起宮殿與橋梁。叁百多年過去了,那種不切實際的浪漫氣質仍舊留在這裡。聖彼得堡有太有故事了,它經歷了帝國的榮耀、革命的混亂、蘇聯的工業浪潮,最終活成了今天這副既古老又現代的樣子。
清晨的廣場空曠得有些不真實,風從涅瓦河上吹來,卷起壹層薄薄的粉雪。
在聖彼得堡,幾乎沒有人會錯過冬宮。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宮殿,不僅是俄羅斯帝國的象征,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之壹。
它是意大利建築師拉斯特雷利為葉卡捷琳娜贰世設計的,外牆綠色與白色相間,金色的雕飾點綴其中,遠遠望去就像壹座鍍了冰的宮殿。它本來就不是普通的博物館,而是壹整個帝國的縮影。
第壹次走進冬宮,我就被內部的裝潢震撼住了。金碧輝煌的主樓梯,鋪著大理石階梯,穹頂繪制著神話壁畫,手扶欄杆的壹瞬間仿佛穿越到了沙皇的舞會。

從凱旋門眺望冬宮
冬宮共有1057個大廳,叁百多萬件藏品,從古埃及木乃伊到文藝復興叁傑,從達·芬奇的《聖母》到倫勃朗的自畫像,就是在這裡走上叁天叁夜也看不完。
有人打趣說,哪怕你只在每件展品前停留壹分鍾,也要花上拾幾年才能全部看完。
冬宮外面就是寬闊的冬宮廣場。廣場中央高聳著壹座花崗岩圓柱,是為紀念俄羅斯在反法戰爭中戰勝拿破侖而建。
這裡曾是帝國的閱兵場,也是歷史的見證者——1917年拾月革命攻占冬宮的槍聲,就曾在這裡回蕩。

冬宮廣場及花崗岩柱
而到了每年的聖誕和跨年夜,這片曾經見證著帝國榮耀與社會劇變的廣場,又會變成市民和游客的歡慶場地。
有壹年的跨年夜,我就是跟朋友在這裡度過的。廣場中央的露天舞台上,載歌載舞的演員拼盡全力點燃台下人群的跨年熱情。午夜12點的鍾聲敲響,天空中綻放出絢麗的焰火,所有人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歡笑中。站在前面不遠處的壹位大嬸情不自禁地與壹同跨年的老姐妹們壹壹熊抱、親吻,臉上洋溢著真摯的笑容,那份熱烈與歡樂感染了周圍的每壹個人,讓寒冷的冬夜也顯得溫暖而生動。
從冬宮廣場步行拾分鍾,就能看到喀山大教堂。
它仿照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建造,正立面是巨大的半圓形柱廊,就像壹雙張開的手臂,迎接來此祈禱的信徒。

夜幕下的喀山大教堂
這座教堂不僅是東正教的聖地,也承載了俄羅斯的民族記憶。衛國戰爭(俄法1812年戰爭)勝利後,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就安葬在這裡。走進教堂內部,厚重的柱子與昏黃的燭光,讓人立刻肅穆起來。無論你是不是信徒,都能感受到壹種強烈的精神力量。
在蘇聯時期,喀山大教堂曾壹度被改為無神論博物館,如今重新成為市民生活的壹部分,總能看到人們在門口排隊買小蠟燭,虔誠地點亮,然後輕聲祈禱。
如果說喀山大教堂最大的特點是莊重,那滴血救世主教堂就是華麗的代表。
伍彩洋蔥頭圓頂閃爍著寶石般的色澤,是聖彼得堡最有名的地標之壹。

滴血救世主教堂外景
這座教堂的修建,源於壹場血腥的暗殺。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贰世在此地遭遇炸彈襲擊身亡。他因廢除農奴制被稱為“解放者沙皇”,為了紀念他,兒子亞歷山大叁世在事發地點建造了這座教堂,因此得名“滴血大教堂”。
走進內部,幾乎所有的牆壁和穹頂都覆蓋著馬賽克壁畫,面積超過7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馬賽克裝飾之壹。
陽光從彩色玻璃窗射進來,整座教堂都在閃爍,讓人感到莊嚴而華貴。
聖彼得堡是從涅瓦河誕生的。彼得大帝當年選擇在這片沼澤上建城,就是為了靠近這條通往波羅的海的水道。
涅瓦河不只是地理的中心,更是城市的靈魂——她穿城而過,串起宮殿、教堂和廣場,也在無數文學作品裡流淌過。
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裡都描寫過涅瓦河河畔的夜色,那是壹種帶著寒意的浪漫,壹種既宏大又孤獨的美。

寬闊的涅瓦河畔
城市的街道以涅瓦河為軸展開,因此橋梁也成了聖彼得堡的血脈。每天凌晨壹點左右,宮殿橋會緩緩開啟,讓駛向波羅的海的貨船通過。
橋身在燈光下抬起,如同兩只展開的翅膀,映照在水面上,成了這座城市最獨特的瞬間。
某年夏天,我和朋友坐在河岸邊聊天,甚至脫下鞋子,把腳伸進冰涼的河水裡。我們聊著關於夏天的話題,聊著河流盡頭的波羅的海。冰涼的河水從腳邊緩緩流過,那壹刻仿佛換了個角度去認識這座城市,讓聖彼得堡在記憶裡又豐滿了壹層。

日落時分的涅瓦河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壹生都和聖彼得堡有糾纏。他在這裡寫下《罪與罰》《白夜》《卡拉馬佐夫兄弟》。
陀爺筆下的聖彼得堡陰冷、潮濕、壓抑,仿佛整座城市都是《罪與罰》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心理寫照。

陀思妥耶夫故居@假行僧
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博物館位於弗拉基米爾廣場的壹角,這裡也是他生命中最後的居所。
走進這間並不寬敞的公寓,仿佛可以窺見陀思妥耶夫斯基日常的點滴——書桌上擺著墨水瓶和眼鏡,牆上掛著聖像畫,書櫃裡放著《聖經》和哲學書籍。整個空間帶有壹種沉郁的氛圍,讓人聯想到他的人生與作品中那股“深淵凝視”的力量。
博物館還保留了他在最後壹次朗讀會上使用過的椅子,以及葬禮的照片。站在窗前,望著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很容易理解為何他能寫出那樣厚重的文字。
如果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的是人性的苦難與救贖,那麼普希金就是俄羅斯文學的浪漫與激情。他被譽為“俄羅斯文學的太陽”,不僅是因為他的作品,更因為他讓俄羅斯人意識到:“我們不必模仿歐洲,我們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美學。”
在普希金之前,俄羅斯的文學語言還很混亂——貴族說法語,文學也帶著外來的影子;而普希金用純粹的俄語寫作,把貴族與民間的語言融為壹體,讓俄語真正成為文學的語言,也因此被尊稱為“俄羅斯的民族詩人”。


普希金文學咖啡館@凱凱西的攝影雜
位於涅夫斯基大街的普希金文學咖啡館,是普希金最後壹次用餐的地方。如今咖啡館仍舊保持著19世紀的古典氛圍,牆壁上掛滿了作家畫像,紅色天鵝絨窗簾和吊燈營造出濃厚的年代感。
午餐在這裡解決,不僅是壹次味覺體驗,也像是壹次穿越——想象普希金在這裡與友人交談,然後走向那場宿命的決斗。
餐廳的菜單裡有經典的俄式甜點和熱飲,我點了壹杯手工咖啡,配壹塊夾著奶油和巧克力醬的蛋糕,窗外是冬日的街景,咖啡與甜點在這個靜謐空間裡,讓時間慢了下來。


咖啡館內的文人雕像
涅夫斯基大街是聖彼得堡的中軸線,也是文學氛圍最濃的街道。沿街有數家百年老書店,櫥窗裡擺放著厚重的俄文全集與翻譯版的世界文學。
“多姆·克尼吉”書店外牆有著新藝術風格的雕花,玻璃櫥窗裡亮著暖燈。我翻到壹本舊地圖,紙已經泛黃,上面標著這座城市的舊稱——“列寧格勒”。樓上有壹家小咖啡館,窗外正對喀山大教堂,坐在那裡能看到行人冒著雪走過。
與書卷氣息相映的,是同樣坐落在涅夫斯基大街上的葉利謝耶夫食品店。
這家始建於1903年的食品店,就像是聖彼得堡的童話糖果屋,外牆是新藝術風格的大玻璃窗,櫥窗裡的機械木偶,隨著燈光的伍彩變化緩慢轉動。
店內則是壹片金碧輝煌,貨架上整齊排列著魚子醬、伏特加和各類俄式糕點,中央的水晶吊燈和華麗的裝飾,把在這裡買東西都變成了壹種宮殿式的享受。


葉利謝耶夫食品店內的肉制品及俄式糕點
聖彼得堡的夜晚,最值得期待的就是馬林斯基劇院的演出。
作為世界頂尖的歌劇和芭蕾舞台,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胡桃夾子》都在這裡首演,馬林斯基劇院也是培養出巴蘭欽、烏蘭諾娃等傳奇舞者的搖籃。

天鵝湖表演
劇院內部裝潢奢華,紅色座椅和金色包廂相映成輝。近年來,馬林斯基劇院的演出陣容依然強大,經典劇目不斷上演。《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經典芭蕾劇目,依舊是觀眾熱衷的選擇。演出季時,常常要提前數周才能買到票。

劇院內部的華麗裝潢
3
聖彼得堡的歷史要從彼得保羅要塞說起。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建立了這座星形要塞,既是瑞典戰爭時期的重要防御工事,也象征著新都的誕生。
要塞的中心建築是彼得保羅大教堂,金色的尖頂是聖彼得堡天際線的標志之壹。
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贰世都安葬在這裡,在最後壹排墓碑上,可以看到“尼古拉贰世及其家族”的名字——那是被處決的末代沙皇。

涅瓦河上的聖彼得堡要塞
曾經,彼得保羅要塞既是軍事防御工事,也是政治犯監獄。包括拾贰月黨人、托洛茨基在內的革命者都曾被關押在此,因此這裡也有壹座監獄博物館。
走進陰暗的牢房,可以看到厚重的鐵門、狹小的空間和簡單的床鋪,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年囚徒們的孤獨與壓抑。
如今的要塞已經成為聖彼得堡市民的休閒地,夏天常有年輕人坐在草地上曬太陽,和它曾經的肅殺形成了鮮明對比。
走出要塞,跨過伊奧安諾夫斯基橋,就能看到壹個小小的兔子雕像。傳說聖彼得堡建城那年,洪水淹沒了河岸,壹只兔子跳到彼得大帝的靴子上,被他救下,於是這塊地就被稱為“兔子島”。


兔子島和河上佇立的兔子雕像
游客常常會往雕像底座上投硬幣,如果能成功留在上面(就像當年那只兔子成功留在彼得大帝的靴子上),就意味著好運降臨。
因此這只兔子現在儼然已經成為聖彼得堡的吉祥物,也在提醒人們這座城市與洪水抗爭的歷史。
4
大多數人印象裡的聖彼得堡,是古典美學的宮殿與芭蕾。但如果你願意走遠壹點,會發現這座城市的“未來感”同樣驚人。
市區東北的俄羅斯國家機器人與技術控制論科學中心(RTC),名字很長,外形更奇特,遠遠望去,就像科幻電影裡的太空基地。
它建於蘇聯時期,是當時研究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實驗中心。
巨大的圓形主體,旁邊是類似發射塔的金屬結構。現在雖然部分區域不開放,但外觀本身就值得特意去看。站在它腳下,就像站在《銀翼殺手》的片場,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蘇聯電影裡的科幻場景。

國家機器人與技術控制論科學中心外景@膠片殺手山木環球窮游版
與RTC的混凝土冷峻相比,拉赫塔中心則是完全不同的未來感。這座2019年竣工的摩天樓高達462米,是目前歐洲最高的建築,沒有之壹。
外形如同壹片旋轉上升的水晶尖塔,外立面由大面積玻璃幕牆構成,映照著芬蘭灣的天空與海面。它不僅是辦公樓,更象征著“後蘇聯時代的新俄羅斯”。
白天,它像壹條藍色光束直插雲霄;夜晚,當燈光點亮時,整座建築又幻化成壹座未來之城的燈塔。塔內設有觀景台與餐廳,可以俯瞰整個聖彼得堡及遠方的海灣,讓人明白,聖彼得堡的浪漫,不僅屬於過去,也存在於此刻。

拉赫塔中心@Xburner1988
聖彼得堡就像壹個被冰雪保存下來的夢。這座城市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既有歐洲古典的輝煌,又有俄式的憂郁;既有童話般的浪漫,又有冷戰遺跡的硬朗。
聖彼得堡的冬天總是灰蒙蒙的,籠罩在黃色路燈的氤氳中,會讓人想到普希金那句詩:“我曾經那樣真誠、那樣溫柔地愛過你,但願上帝保佑你,另壹個人也會像我愛你壹樣。” 聖彼得堡也是這樣——不喧囂,卻永遠留在心裡。它已經超越了壹座城市的概念,變成壹段延長的時間,在這裡,每壹次呼吸都帶著歷史的味道,每壹盞街燈都映照著過去與未來。沒有壹個城市的冬天能打敗聖彼得堡。
附錄
1.據說俄羅斯即將免簽,目前電子簽也很方便
* 中國公民可申請俄羅斯旅游電子簽
* 簽發後有效期60天,入境後最長停留16天
* 電子簽證申請入口:https://evisa.kdmid.ru/
2.聖彼得堡適合玩5天
正文的行程只排了肆天,但強烈建議多留出壹天,隨機walk。可以從莫伊卡河開始,去看街邊的塗鴉、偶遇的書店;也可以坐坐地鐵(聖彼得堡的地鐵很深,站台像宮殿,每壹個吊燈都值得拍),找壹家咖啡館,點壹杯熱飲,看窗外的雪落下來,或者去涅瓦河邊散散步。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 分享: |
| 注: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