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 孙东旭也走了!俞敏洪为什么学不了任正非?




近日,东方甄选高管孙东旭的正式辞职,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一个长期困扰新东方系企业的问题:俞敏洪为何留不住牛人?从早期的“新东方三驾马车”徐小平、王强,到后来的罗永浩、陈向东,再到近期的董宇辉、孙东旭,新东方系的人才流失名单可谓星光熠熠。这与另一家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华为历经风雨,其核心高管团队如余承东、徐直军、郭平等人却能保持基本稳定,人才济济。

这种鲜明的反差,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差异,而是其背后两位创始人——俞敏洪和任正非——在性格特质、管理哲学和组织建设上的根本性差异所致。

01

性格底色与领导力风格的对撞

人治与法治的张力

企业家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企业的底色和管理风格。俞敏洪与任正非,两位杰出的企业家,其性格底色与领导力风格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1. 俞敏洪:温情脉脉的“大家长”与“人治”的局限

俞敏洪的性格底色是理想主义的文人气质,他温和、重情义,拥有极强的个人魅力和感染力。他的领导风格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更像是一位“大家长”或“兄长”。

在管理上,俞敏洪强调“用人所长,容忍所短”,注重情感投入和个人成长。这种风格在企业初创期,能够迅速凝聚人心,形成“兄弟连”式的战斗集体。然而,当企业发展壮大,尤其是出现董宇辉这类拥有巨大个人IP的“超级牛人”时,这种基于情感维系的“人治”模式便暴露出其局限性:

?情感维系的脆弱性:情感是双向的,一旦情感账户透支或个人发展诉求无法满足,情感纽带极易断裂。

?制度的缺位:面对明星员工的巨大影响力,俞敏洪有时不得不采取一种“讨好型”的管理方式,试图以个人魅力和情感来“摆平”矛盾,而非通过一套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制度来解决问题。这使得公司在处理核心人才的价值分配和权力分配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2. 任正非:危机驱动的“统帅”与“法治”的基石

任正非则展现出军人作风和强烈的危机意识。他的领导风格是“法治”与“铁腕”的结合,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强调集体奋斗和理性管理。

任正非深知,“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他将个人意志转化为组织意志,通过《华为基本法》这一纲领性文件,为华为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石。

?理性与非人格化:任正非认为,“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他将对人才的关注点从“人”转移到“管理能力”和“制度”上,实现了管理的“非人格化”。


?集体主义与奋斗者文化:华为强调“狼性”文化和“奋斗者”文化,将个人英雄主义融入到集体奋斗的洪流中。任正非是统帅,但华为的成功是集体智慧和制度的胜利。

02

核心管理方法对比

授权、分配与文化的差异

两位企业家在授权机制、价值分配和企业文化上的差异,直接解释了人才聚散的不同结果。

1. 授权机制:基于信任的“放权” vs. 制度化的“分权”

俞敏洪的“放权”更多是“我信任你,所以让你做”,这种授权是脆弱的、可逆的。而任正非的“分权”是“制度规定,在这个流程节点上,你拥有决策权”,这种授权是稳定的、制度化的。华为的轮值CEO制度,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力“非人格化”的极致体现,它确保了公司的战略方向不会因某一个人的去留而动摇。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任正非:要敢于敞开胸怀,拥抱大量科学家回到中国 外籍员工能接受艰苦吗?任正非说了一句大白话...
    81岁任正非:战斗,是唯一的答案 ..... 任正非在《人民日报》发出的信号  (3条评论)
    党媒头版专访任正非 释放何种政治信号? 任正非发声:中国做芯片的公司很多 没必要担心
    任正非最新发声!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 ... 美国全球封杀华为芯片 任正非亲上火线回应影响
    任正非女儿姚安娜戴上工牌 参观工厂生产线 华为爆发招聘丑闻 员工索贿 传任正非赴川封楼抓人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