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百萬騎手保障,為何是世界難題?

題圖|視覺中國
10月27日,不少外賣騎手刷到了好消息——美團宣布,騎手養老保險補貼正式覆蓋全國,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個月。
這是行業首個面向全部騎手開放的社保補貼方案,總覆蓋預計將超過數百萬人。
這份“提前倆月的驚喜”,並非壹蹴而就。
自2008年中國第壹筆線上外賣誕生,騎手群體迅速壯大,如今邁過千萬人規模。
但面對包括騎手在內的2.4億靈活就業群體,如何為其兜底保障體系,是世界性難題。美國最大的外賣平台DoorDash,迄今仍將外賣員定位為“個體經營者”或“自雇者”,保障無從談起。

題之“難”,在於“新”。
傳統的社會保障,依托勞動關系的認定——職工VS非職工,只有前者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這也就是“勞動贰分法”。
但新興的零工經濟,卻創造出了第叁種全新的不完全勞動關系。在大眾認知裡,或許效仿全職模式,給騎手全額繳納伍險是最優解。
大部分騎手可不這麼想。於他們而言,獲得更高收入通常是第壹剛需,妻子、孩子、房子、車子都等著供養,社會保障則是第贰剛需。不少騎手私下算過賬,“交社保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到手的錢更少了?每個月要交多少啊?”
而對於平台來說,給騎手交社保不難,難的是給多少人交、交多久,怎麼在“低費率、保障全、大規模 ”的不可能叁角中,達到微妙的平衡,盡可能讓多方滿意。
壹個簡單的假設:如果只有100億資金,到底是兜底占比壹成的全職騎手,還是普惠九成兼職騎手?畢竟,不患寡而患不均,騎手原本就不應該被劃分叁六九等。
如何在騎手收入、長期保障、平台發展之間,尋找最優解,考驗著政策方、用工平台等多方平衡智慧。
2021年,人社部等八部門共同頒發文件,壹錘定音,引入了“勞動叁分法”的概念。這也就是著名的“56號文”,提出了“不完全勞動關系”的政策空間,明確將騎手、網約車司機等靈活就業群體單獨歸為壹類保障對象。
主管部門的政策導向清晰明了——面對靈活就業群體,不應照搬“全職”保障模式,應該用靈活的方式,將盡可能多的勞動者納入保障。
政府指揮棒落下,平台跟進。歷時伍年,隨著美團在幾天前率先將社保補貼推廣至全國,壹張覆蓋數百萬騎手的保障網絡,逐漸搭就。
騎手的社保,怎麼就成了世界難題?
開始這個問題前,我們或許可以嘗試代入多方視角,從頭審視給騎手辦社保這件“小事”的復雜性。
先看看騎手的現狀:
規模千萬人,參保率(城鎮職工保障)在25%左右;
流動性為靈活就業群體中最強,有近壹半的騎手全年接單不足30天;
有近肆成騎手僅願將月收入的5%以下用於社保,心理承受線是500元;
不同年齡、不同年限的參保意願差別巨大,超過叁成年輕騎手不想交,但近肆成中年騎手又想交。
現行的保障制度只有叁種:
城鄉居民保障,包括新農合、新農保在內,各級財政補貼力度大,覆蓋率高,但保障上限較低。大部分騎手在家鄉,參與的也正是這類型的保險。
城鎮職工保障,即大家熟知的“伍險壹金”,保障高、成本高。即便個人和單位雙邊分擔,每月勞動者支出也超千元,難以控制在心理線內。
靈活就業保障,以此身份參加城鎮職工的養老、醫療保障,費用均由個人承擔。但對大部分騎手而言,參保的基數下限,或許已是收入上限。

雲南省2024年繳費檔次
有了這兩個基礎,我們再模擬壹個情景:
若拿出外賣行業1/3的利潤,也就是100億元,給這樣壹個規模龐大且高流動的群體辦社保,並且還要讓各方都滿意,要如何落實?
是搞“高成本、高保障”,拿大部分成本來覆蓋少數人?還是搞“低門檻、廣覆蓋”,犧牲壹些險種,但能夠為大部分人辦最基礎的壹兩項保障?
這並不是壹個類似“電車難題”的道德悖論。
事實上,不論是哪壹方,都會面臨相同的不可能叁角:“低成本、保障全、大規模”。
政策可以引導、財政也可以補貼,但用工平台、靈活就業群體也要投入;同時,還要考慮保障機制長期可持續性。這是壹個多方博弈“取中”的結果。
畢竟,任何壹項規則的提出、制定、實施,就是相互博弈的結果,協調各種利益和矛盾,尋找“最大公約數”。
基於樸素正義,我們當然希望這個“低成本、保障全、大規模”的不可能叁角能成為現實:勞動者承擔較少成本,就可以獲得全面深度保障,並且能夠覆蓋最大范圍,機制也能夠長期存在。
但現實並非如此簡單。不管是政策制定方還是用工平台,都要考慮成本。這其中包括直接的經濟成本,以及執行成本。所以這些年來,用工平台也首當其沖,承擔了比較大的輿論壓力。
給千萬規模的零工群體辦保障,能穩定落地並且長期持續,才是好辦法。政策的方向也是如此: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脫離實際,不超越階段。
“老辦法”遇到“新業態”
傳統的社保體系,與靈活就業形態之間,存在著巨大鴻溝,並非簡單遷移就可填平。
作為最大的外賣平台,美團是個很好的觀察窗口。
據美團研究院披露的數據,截至2024年9月,美團有接單收入的騎手高達745萬,而全行業的外賣騎手數量早就超過千萬。
騎手類型也很多元,全年接單260天以上的全職騎手僅占11%,約81.95萬人;約48%的騎手全年接單不足30天。
有學者研究認為,外賣騎手的流動性,是靈活就業群體之最。大部分騎手習慣在不同平台之間流動,甚至同時嘗試兩叁種兼職,如“白天送外賣,晚上跑滴滴”,到底該由哪個平台為騎手提供保障,也沒有標准答案。
不同騎手對於社保的價值認知,也大相徑庭。
據界面新聞的調查,認為社保非常重要的騎手,占比六成左右,還有近肆成騎手認為社保不重要,甚至完全不需要。不少騎手比較看重眼前收入,期望盡快攢錢,回老家買房結婚,而交社保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手工資,因此意願不強。
更糾結的現實考量在於,大部分騎手背井離鄉,社保到底繳在工作地,還是戶籍地?
據美團調研顯示,40%的騎手曾跨省就業、70%的騎手跨城就業,外來務工人員占比達81.6%。不止美團,縱觀全行業,據界面調查,外地戶口騎手占比達75%,工作區域的流動性極高。
潛在的社保負擔,也讓不少騎手心生懼意。北大國發院調研顯示,僅有10%的騎手接受現行的社保繳費比例。
界面新聞的調查結果與之吻合:若全額繳納伍險壹金,騎手個人實際收入必然降低,53%的騎手認為這種影響 “非常大” 或 “比較大”。還有叁分之贰的騎手明確表示,希望社保費用控制在 500 元以內,壹旦超出這個數額,參保意願會明顯下降。
換句話說,如果參照全職模式,給騎手提供伍險保障體系,大部分騎手既不認可也不接受。
這千頭萬緒的難題,歐美國家迄今也沒找到完美答案。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Uber網約車司機為獨立合同工,而非雇員,不滿的司機們多次集體抗議,也未能改變窘境。美國最大的外賣平台DoorDash,目前與騎手之間仍然不是雇傭關系,保障體系同樣無從談起。在德國,靈活就業者社保門檻極高,不僅要求穩定收入,還需全額自費參保。
正是在通盤考慮到騎手保障體系的復雜性、多樣性,2021年,人社部等八部門共同頒布的《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既務實又務遠,明確了針對靈活就業群體,采取“多層次、多樣化”的保障體系建設。
小步快跑,先試先行
我們要承認這些復雜的結構性難題,但也必須要看到中國改革的智慧。
騎手保障的創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人社部指導下開展的“新職傷”,即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可以視同為專屬“工傷險”。
2022年,人社部牽頭推動在北上廣等柒省市開展試點,選取外賣、出行、即時配送等多家用工平台勞動者群體參與。
它不需要以綁定勞動關系為前提,不再以工資總額作為繳費基數,而是采取壹種新的計算方式——按單繳費、每單必保、每人必保,由平台按照上月總單量繳費。
在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下,要有“工傷險”,就必須上“伍險壹金”,這就需要依托用工單位來簽合同、代扣代繳。但顯然,這種模式是無法照搬到靈活用工群體之中的。
這種模式的巧妙之處在於,它不拘泥於“是否雇傭關系”,而是另辟蹊徑,在“非完全勞動關系”(人社部56號文)的政策空間中,設計出壹套更加靈活、更加務實的彈性方案:只要勞動者完成訂單就投保。
到今年年底,新職傷試點還在不斷擴容,增加了天津、河北、浙江等10個省份,並進壹步覆蓋到網約車、貨運等大規模用工平台。
可以說,基於“新職傷”,不對騎手保障體系壹刀切,有著現實的考量。
這也為騎手靈活保障,打開了新方向:以靈活和包容的制度,應對靈活和流動的勞動者。
隨後,各大平台陸續加碼,從“新職傷”作為突破口,來解“為數百萬騎手交社保”這個全球性“超綱難題”。
為何從“新職傷”起步?上海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學者委員副主任李幹解釋稱,騎手們的就業場景、環境多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所以對職業傷害保障的需求較為迫切。
2022年,美團第壹批參與“新職傷”試點,如今已為超過1300萬人次騎手繳納保費超過20億元。
2024年,美團針對騎手們的新型保障方案逐漸清晰,並於2025年啟動“參保補貼”試點;同年,京東外賣開始為部分全職騎手繳納伍險壹金;餓了麼也前後腳跟進,其方案與美團接近。
因此,2025年成了騎手社保“元年”。
縱觀行業,對於騎手的保障,有兩種解法,壹種是針對全職騎手,采取傳統的伍險模式。
但統計顯示,目前全職騎手的占比僅有11%,因此,“全職”模式,終歸是“小眾解法”。
面對占比近9成的兼職騎手,提供全覆蓋、高彈性、多層次的普惠保障,是必答題。
縱觀美團的騎手保障體系,普惠是底色,不設叁六九等。目前美團騎手養老保險補貼,已經正式覆蓋全國,且向全部騎手開放。不管是長期穩定跑單,還是過渡兼職的騎手,都可靈活自主參與。
普惠和公平把門檻極致壓低之下,騎手保障不再是“小眾游戲”,數百萬騎手都進入了社保網絡。基於這張網絡,美團建立起了多層次的騎手保障體系。
為騎手幸福感“投保”
平台拿出誠意,補貼真金白銀,但這份保障到底要不要,選擇權在騎手自己手裡。
人到中年、全職跑單的騎手,反饋最積極。
48歲的王雲芳多年前就開始自費繳納養老保險,得知美團有了養老補貼,她第壹時間報了名,每個月不足1000元的保險費用,如今美團承擔壹半。負擔輕了不少,王雲芳也舍得給自己花錢了,買了金手鐲金項鏈,還給自己辦了美容卡,甚至籌劃起了退休生活,“我准備在美團再幹5年,把社保給交滿了以後退休”。
對於這部分規劃長遠的騎手而言,平台補貼既是“減負”,也是“增收”。
也有騎手不滿意,通過平台辦了社保,平台補壹半,自己出壹半,這筆錢畢竟沒進自己腰包,跟過去沒有社保時相比,自己到手的現錢少了。尤其是壹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年輕騎手,當下的收入和體驗,排在未來的保障之前。
過去外界給予騎手群體很多關注,但在大部分語境裡,總是容易代入俯視視角,這在客觀上為騎手爭取了更多權益,也給平台施加了更大壓力。網友的樸素認知和騎手的真實處境,以及公眾預期和現實制度之間,難免存在壹定偏差。
外賣平台蓬勃發展、騎手群體日益壯大的這些年,在保障騎手權益這個話題上,以美團為代表的平台挨了很多罵,也推出了很多改進的舉措。
“新職傷”是第壹步,養老保險補貼是第贰步,取消超時扣罰、提升工作福利是第叁步。如今,美團騎手的待遇逐漸向“大廠員工”看齊,可以享受工作餐及餐飲補貼、家庭旅游補貼、生活消費補貼、年度免費體檢、女性騎手兩癌篩查及特殊關懷等生活福利。那些大廠碼農、CBD白領可以享受的職業福利,也將成為千萬騎手的日常。
大多數騎手的安全感、幸福感,壹靠收入,贰靠保障。過去騎手收入相對高、保障欠缺,現在保障的短板補上來了,這份職業的吸引力也增加了。
據《2024中國藍領就業調研報告》顯示,騎手月均收入為7496元,同比增長10.02%,時薪(33.6元/小時)比建築工(24.0元/小時)高出40%。騎手群體的薪酬滿意度為64%,居藍領勞動力市場薪酬滿意度首位。在江西贛州做眾包騎手,王雲芳收入穩定過萬,已是當地妥妥的高收入群體。不僅收入高居藍領群體首位,騎手保障體系的完善度,在靈活就業群體中也首屈壹指。
經過近幾年外賣平台的努力,騎手的保障體系已經先走壹步,率先實現了基礎保障全覆蓋。
騎手這壹職業,逐漸從過去的就業退路,成為了保就業的新出路。
不過,如何提升靈活就業群體的安全感與幸福感,僅靠美團壹己之力還不夠。
美團承擔了“探路者”的角色,很多舉措都是開創性的,最早開始試點新職傷,率先在全國推行養老保險;超時免罰、大病關懷等,也由美團率先推出。
身在前方的美團,持續抬高騎手保障的底線與上限之後,也能拉動其他平台跟進,企業標准逐漸推廣為行業慣性。
政企協同,上下呼應,形成制度性支持,也是必要舉措——在主管部門指導下,美團逐漸推進試點,而美團的創新舉措,又能為政策的持續完善提供樣本。
眼下,中國的靈活就業群體已經超過2.4億,占到了城鎮就業人員的4成有余,擔當起“保就業”的重任,為他們提供必要保障,是壹道必答題。
騎手保障模式已跑通,也許該輪到快遞員、家政員、網約車司機“入保”了。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