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位移民坦承:加拿大的夢破滅了!?
(加西網綜合) 加拿大長期以“機會之國”自居,宣稱勤奮就能換來成功,人人都能過上理想生活。然而,現實遠比宣傳冊上描繪的圖景更復雜、更昂貴,也更令人沮喪。揭示這些真相,並非忘恩負義,而是讓更多人了解數百萬移民正在經歷的艱難處境。
在加拿大,住房危機不只是新聞標題,而是移民生活的日常噩夢。
在多倫多或溫哥華,壹居室公寓的租金往往高達 2000 至 3000 加元,輕易吞噬大半收入。即使是曾經房價低廉的小城,也在短短幾年內房價翻倍。許多人發現,當收入壹半都用來交房租,連買菜都成了負擔,更別提攢首付。
如果您正在考慮移居加拿大,或者您已經身處加拿大,卻不明白為何壹切都如此艱難,那麼您需要了解移民宣傳冊中從未提及的真相,做好心理准備。
不過話說回來,天下沒有白得的幸福。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終究離不開努力與奮斗。
以下是壹位名叫Diana Tablan的移民的真實看法:加拿大夢破滅了。

就業困境:沒有“加拿大經驗”,就沒有機會
招聘啟事幾乎都寫著“需有加拿大工作經驗”。於是,新移民陷入惡性循環:沒有經驗就無法受雇,沒有工作就無法獲得經驗。
許多專業人士不得不接受遠低於自己資歷的崗位,只為在簡歷上寫上那句“Canadian Experience”。他們的才華被浪費,夢想被延遲,沮喪與焦慮成為日常。
家庭團聚:漫長等待與情感撕裂
表面上,加拿大鼓勵家庭團聚;現實中,配偶擔保往往需等上壹至兩年,父母或祖父母更可能被擱置伍年以上。
在陌生的國度獨自打拼,卻無法與家人相伴,這種分離的痛苦難以言表。文書復雜、費用高昂、進展緩慢——讓無數移民身心俱疲。
冬天:寒冷的不只是天氣
對來自溫暖國家的人而言,加拿大的冬天是壹場心理考驗。
漫長的黑夜、持續的低溫、日漸稀缺的陽光,讓季節性抑郁悄然滋生。取暖費上漲、車輛維護繁瑣,寒冷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情緒。
隱性歧視:被否認的現實
加拿大以多元包容自豪,但種族偏見依然存在,只是更隱蔽。
求職時口音被挑剔,租房時名字成了障礙,商店裡保安的注視令人不安。
這些微歧視難以證實,卻真實傷人。指出它們往往被視為“不懂感恩”,於是人們學會了沉默。
社交壁壘:人脈比能力更重要
許多職位從未公開招聘,而是通過熟人推薦。
新移民缺乏社交網絡,即使能力出眾,也難以獲得機會。看似熱鬧的社交活動,往往停留在名片交換層面。結果,真正的機會始終留在少數人的圈子裡。
交通困境:汽車幾乎成必需品
除主要市中心外,加拿大的公共交通遠不能滿足通勤需求。班次少、延誤多、線路有限,讓“無車生活”幾乎不可能。保險、燃油、停車、維修——又是壹筆沉重開支。
口音偏見:無聲的天花板
即使英語流利,帶有非加拿大口音的人也常被貼上“溝通障礙”的標簽。
他們的發音被質疑、被模仿、被嘲諷,卻從未被承認這是壹種歧視。真正的信息是:想被認可,先“聽起來像加拿大人”。
移民顧問陷阱:希望與騙局並存
復雜的移民程序催生了灰色產業。許多“顧問”收取高額費用卻無所作為,甚至導致申請失敗。
即便是合法顧問,收費也高得令人咋舌。無數家庭在追夢途中被卷入騙局,損失慘重卻維權無門。
心理健康:昂貴且難以獲得的支持
孤獨、經濟壓力與文化沖擊讓許多移民陷入心理危機。
公立系統資源有限,等待時間漫長;私人心理咨詢費用高達每次150至300加元。多數人只能獨自承受。
隱性成本:消耗比想象更快
從冬裝、家具到資格認證、押金與搬家費,隱藏開銷層出不窮。
即使精打細算,新移民往往在幾個月內就見底積蓄——而這些支出,幾乎從未出現在官方指南裡。
理想與現實:愈行愈遠
加拿大仍然是個擁有秩序與安全的國家,但機會已不像從前那樣唾手可得。
政府持續引進大量移民,卻未能同步解決住房、醫療與基礎設施問題。系統性滯後讓新移民與老居民都陷入同樣的焦慮。
時差與孤獨:跨洋的無聲距離
時差讓與家人的溝通變得艱難。視頻取代了擁抱,語音取代了陪伴。
情感的距離在壹次次錯過中拉大,思鄉成了無法治愈的慢性痛。
匯款與手續費:愛心的代價
移民寄錢回家本是出於責任與親情,但3%到5%的匯款手續費卻讓善意打了折扣。
長年累積的費用,足以壓垮壹個本就拮據的家庭。
安置服務: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政府的安置服務本意良好,卻長期人手不足、資金短缺。
英語課程、求職輔導、職業認證支持往往排隊數月。等輪到你時,可能已經錯過最佳機會。
加拿大仍有值得追求的美好,但唯有看清現實,才能做出理智的選擇。
移民不是逃避,而是壹場需要准備、勇氣與韌性的旅程。那些宣傳冊上未提及的真相,恰恰是決定壹個人能否在這片土地上真正安家的關鍵。
REF:
https://mastermindquotes.com/the-canadian-dream-is-broken...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已經有 4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在加拿大,住房危機不只是新聞標題,而是移民生活的日常噩夢。
在多倫多或溫哥華,壹居室公寓的租金往往高達 2000 至 3000 加元,輕易吞噬大半收入。即使是曾經房價低廉的小城,也在短短幾年內房價翻倍。許多人發現,當收入壹半都用來交房租,連買菜都成了負擔,更別提攢首付。
如果您正在考慮移居加拿大,或者您已經身處加拿大,卻不明白為何壹切都如此艱難,那麼您需要了解移民宣傳冊中從未提及的真相,做好心理准備。
不過話說回來,天下沒有白得的幸福。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終究離不開努力與奮斗。
以下是壹位名叫Diana Tablan的移民的真實看法:加拿大夢破滅了。

就業困境:沒有“加拿大經驗”,就沒有機會
招聘啟事幾乎都寫著“需有加拿大工作經驗”。於是,新移民陷入惡性循環:沒有經驗就無法受雇,沒有工作就無法獲得經驗。
許多專業人士不得不接受遠低於自己資歷的崗位,只為在簡歷上寫上那句“Canadian Experience”。他們的才華被浪費,夢想被延遲,沮喪與焦慮成為日常。
家庭團聚:漫長等待與情感撕裂
表面上,加拿大鼓勵家庭團聚;現實中,配偶擔保往往需等上壹至兩年,父母或祖父母更可能被擱置伍年以上。
在陌生的國度獨自打拼,卻無法與家人相伴,這種分離的痛苦難以言表。文書復雜、費用高昂、進展緩慢——讓無數移民身心俱疲。
冬天:寒冷的不只是天氣
對來自溫暖國家的人而言,加拿大的冬天是壹場心理考驗。
漫長的黑夜、持續的低溫、日漸稀缺的陽光,讓季節性抑郁悄然滋生。取暖費上漲、車輛維護繁瑣,寒冷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情緒。
隱性歧視:被否認的現實
加拿大以多元包容自豪,但種族偏見依然存在,只是更隱蔽。
求職時口音被挑剔,租房時名字成了障礙,商店裡保安的注視令人不安。
這些微歧視難以證實,卻真實傷人。指出它們往往被視為“不懂感恩”,於是人們學會了沉默。
社交壁壘:人脈比能力更重要
許多職位從未公開招聘,而是通過熟人推薦。
新移民缺乏社交網絡,即使能力出眾,也難以獲得機會。看似熱鬧的社交活動,往往停留在名片交換層面。結果,真正的機會始終留在少數人的圈子裡。
交通困境:汽車幾乎成必需品
除主要市中心外,加拿大的公共交通遠不能滿足通勤需求。班次少、延誤多、線路有限,讓“無車生活”幾乎不可能。保險、燃油、停車、維修——又是壹筆沉重開支。
口音偏見:無聲的天花板
即使英語流利,帶有非加拿大口音的人也常被貼上“溝通障礙”的標簽。
他們的發音被質疑、被模仿、被嘲諷,卻從未被承認這是壹種歧視。真正的信息是:想被認可,先“聽起來像加拿大人”。
移民顧問陷阱:希望與騙局並存
復雜的移民程序催生了灰色產業。許多“顧問”收取高額費用卻無所作為,甚至導致申請失敗。
即便是合法顧問,收費也高得令人咋舌。無數家庭在追夢途中被卷入騙局,損失慘重卻維權無門。
心理健康:昂貴且難以獲得的支持
孤獨、經濟壓力與文化沖擊讓許多移民陷入心理危機。
公立系統資源有限,等待時間漫長;私人心理咨詢費用高達每次150至300加元。多數人只能獨自承受。
隱性成本:消耗比想象更快
從冬裝、家具到資格認證、押金與搬家費,隱藏開銷層出不窮。
即使精打細算,新移民往往在幾個月內就見底積蓄——而這些支出,幾乎從未出現在官方指南裡。
理想與現實:愈行愈遠
加拿大仍然是個擁有秩序與安全的國家,但機會已不像從前那樣唾手可得。
政府持續引進大量移民,卻未能同步解決住房、醫療與基礎設施問題。系統性滯後讓新移民與老居民都陷入同樣的焦慮。
時差與孤獨:跨洋的無聲距離
時差讓與家人的溝通變得艱難。視頻取代了擁抱,語音取代了陪伴。
情感的距離在壹次次錯過中拉大,思鄉成了無法治愈的慢性痛。
匯款與手續費:愛心的代價
移民寄錢回家本是出於責任與親情,但3%到5%的匯款手續費卻讓善意打了折扣。
長年累積的費用,足以壓垮壹個本就拮據的家庭。
安置服務: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政府的安置服務本意良好,卻長期人手不足、資金短缺。
英語課程、求職輔導、職業認證支持往往排隊數月。等輪到你時,可能已經錯過最佳機會。
加拿大仍有值得追求的美好,但唯有看清現實,才能做出理智的選擇。
移民不是逃避,而是壹場需要准備、勇氣與韌性的旅程。那些宣傳冊上未提及的真相,恰恰是決定壹個人能否在這片土地上真正安家的關鍵。
REF:
https://mastermindquotes.com/the-canadian-dream-is-broken...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