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支未來" 從上海看中國經濟全面衰退
作為中國經濟的窗口城市,上海的商業地標正逐漸失去往日光彩,南京路步行街的冷清、虹橋站的關店潮以及地方財政的崩盤,無不揭示中國經濟正陷入系統性衰退。從全國范圍看,地方政府的財政危機、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困境、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題以及中共對經濟數據的嚴格控制,共同勾勒出壹幅經濟低迷的圖景。
上海的衰退:經濟中心的縮影
上海長期以來被視為中國經濟的風向標,其繁華的商業氛圍和國際化形象吸引了無數游客和投資者。然而,2023年起,這座城市的商業活力就顯著下滑,成為全國經濟困境的縮影。
南京路步行街,作為上海最繁華的商業區之壹,曾是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必訪之地,如今卻冷清異常。據相關微博自媒體文章和網友拍攝的實地視頻,位於南京東路的芝地廣場人流稀少,電梯和電動扶梯停運,商場內的餐廳大多歇業。知名服裝品牌美特斯邦威的門店關閉,門頭燈電線裸露,牆上殘留的招牌字跡若隱若現,宛如“狗皮膏藥”貼在街頭,讓這條寸土寸金的步行街蒙上了壹層蕭條的陰影。類似的景象也出現在虹橋站,這座集高鐵、機場、捷運和長途客運於壹體的交通樞紐,站內通道兩旁的店鋪多數關門,裝修燈光昏暗,鐵索高懸,失去了往日的熱鬧氣息。上海火車站的地下商場同樣慘淡,文具店、服裝店、手機配件店的鐵卷門緊鎖,反映出外地游客和打工者的銳減。例如,壹位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在上海火車站地下通道連續走過拾幾家店鋪,竟無壹家開門,這樣的場景讓他感歎“上海家道中落”。
本地居民的消費力也在下降。遠東集團在徐家匯經營30年的太平洋百貨,作為服務上海老市民的商業地標,於2023年8月黯然關閉。這家百貨公司曾因地鐵1號線的便利而生意興隆,吸引了大量從閔行、松江等遠郊遷來的居民前來購物。然而,隨著經濟下行,這些居民的消費能力枯竭,太平洋百貨最終難以為繼。疫情後,外國公司大量撤離,上海的外國人數量從數拾萬銳減,許多高薪家政人員失去為外國家庭服務的機會,被迫轉為低薪零工。例如,原本為外國家庭提供每周伍天、月薪媲美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如今多數只能做鍾點工,收入大幅縮水。外灘等國際化地段也失去往日光彩,北京東路和靜安東路等靠近外灘的街道,甚至在上午時段出現無車無人的景象。上海的蕭條只是全國經濟困境的壹個縮影,深圳、成都、武漢、南昌等城市的商業活動萎縮更為嚴重,網友紛紛表示“連上海都這樣了,我們其他地方更沒指望”。
2024年,上海商業區蕭條延續。據澎湃新聞8月報道,南京路步行街客流量同比降20%,工作日人流僅疫情前40%。虹橋站關店率升至30%,外地客流減少5%,商戶銷售額下滑15%。芝地廣場商戶流失加劇,空置率達15%,電商競爭和租金壓力致小店關門。
2025年,上半年情況更嚴峻。財新網3月報道,芝地廣場空置率升至25%,銷售額同比降12%,電梯部分時段停運。黃浦區商務委數據:南京路整體消費增速僅3.2%,商戶流失30%。虹橋站商業區空蕩,網友視頻顯示周末人流僅疫情前60%。經濟低迷、就業壓力和房地產疲軟導致消費疲軟,官方嘗試直播帶貨等措施,但效果有限,上海作為經濟窗口的活力進壹步減弱。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境:產業衰退的反映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題是經濟衰退的另壹重要指標。2023年,全國有1158萬大學畢業生,10%將簡歷投向上海,但實際就業形勢嚴峻。工科領域如電腦科學、電氣工程、機械設計制造,以及文科領域如外貿、旅游管理、會計、外語,因行業飽和或需求下降而難以找到工作。理科領域如化學、大氣科學、生物科學,以及文科領域的法學、傳媒、心理學,幾乎無企業招聘,顯示相關產業嚴重萎縮。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海的衰退:經濟中心的縮影
上海長期以來被視為中國經濟的風向標,其繁華的商業氛圍和國際化形象吸引了無數游客和投資者。然而,2023年起,這座城市的商業活力就顯著下滑,成為全國經濟困境的縮影。
南京路步行街,作為上海最繁華的商業區之壹,曾是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必訪之地,如今卻冷清異常。據相關微博自媒體文章和網友拍攝的實地視頻,位於南京東路的芝地廣場人流稀少,電梯和電動扶梯停運,商場內的餐廳大多歇業。知名服裝品牌美特斯邦威的門店關閉,門頭燈電線裸露,牆上殘留的招牌字跡若隱若現,宛如“狗皮膏藥”貼在街頭,讓這條寸土寸金的步行街蒙上了壹層蕭條的陰影。類似的景象也出現在虹橋站,這座集高鐵、機場、捷運和長途客運於壹體的交通樞紐,站內通道兩旁的店鋪多數關門,裝修燈光昏暗,鐵索高懸,失去了往日的熱鬧氣息。上海火車站的地下商場同樣慘淡,文具店、服裝店、手機配件店的鐵卷門緊鎖,反映出外地游客和打工者的銳減。例如,壹位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在上海火車站地下通道連續走過拾幾家店鋪,竟無壹家開門,這樣的場景讓他感歎“上海家道中落”。
本地居民的消費力也在下降。遠東集團在徐家匯經營30年的太平洋百貨,作為服務上海老市民的商業地標,於2023年8月黯然關閉。這家百貨公司曾因地鐵1號線的便利而生意興隆,吸引了大量從閔行、松江等遠郊遷來的居民前來購物。然而,隨著經濟下行,這些居民的消費能力枯竭,太平洋百貨最終難以為繼。疫情後,外國公司大量撤離,上海的外國人數量從數拾萬銳減,許多高薪家政人員失去為外國家庭服務的機會,被迫轉為低薪零工。例如,原本為外國家庭提供每周伍天、月薪媲美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如今多數只能做鍾點工,收入大幅縮水。外灘等國際化地段也失去往日光彩,北京東路和靜安東路等靠近外灘的街道,甚至在上午時段出現無車無人的景象。上海的蕭條只是全國經濟困境的壹個縮影,深圳、成都、武漢、南昌等城市的商業活動萎縮更為嚴重,網友紛紛表示“連上海都這樣了,我們其他地方更沒指望”。
2024年,上海商業區蕭條延續。據澎湃新聞8月報道,南京路步行街客流量同比降20%,工作日人流僅疫情前40%。虹橋站關店率升至30%,外地客流減少5%,商戶銷售額下滑15%。芝地廣場商戶流失加劇,空置率達15%,電商競爭和租金壓力致小店關門。
2025年,上半年情況更嚴峻。財新網3月報道,芝地廣場空置率升至25%,銷售額同比降12%,電梯部分時段停運。黃浦區商務委數據:南京路整體消費增速僅3.2%,商戶流失30%。虹橋站商業區空蕩,網友視頻顯示周末人流僅疫情前60%。經濟低迷、就業壓力和房地產疲軟導致消費疲軟,官方嘗試直播帶貨等措施,但效果有限,上海作為經濟窗口的活力進壹步減弱。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境:產業衰退的反映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題是經濟衰退的另壹重要指標。2023年,全國有1158萬大學畢業生,10%將簡歷投向上海,但實際就業形勢嚴峻。工科領域如電腦科學、電氣工程、機械設計制造,以及文科領域如外貿、旅游管理、會計、外語,因行業飽和或需求下降而難以找到工作。理科領域如化學、大氣科學、生物科學,以及文科領域的法學、傳媒、心理學,幾乎無企業招聘,顯示相關產業嚴重萎縮。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