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中小學生 正成為孤獨的壹代 交不到朋友了

“你終於醒了,現在是2008年壹個普通的午後……”
伴隨著平靜悠長的鋼琴曲,蟬鳴像白噪音壹樣在耳邊催眠。泛黃的電扇吱呀轉動,木頭櫃子散發出陣陣樟腦丸味,電視上正播放著《虹貓藍兔柒俠傳》,《西游記》重播到精彩的叁打白骨精。鏤空的樓面、透亮的藍色玻璃、陽光灑滿小區花園的小路,帶有獨特兒時記憶的元素,共同構成了人們追憶童年的“中式夢核”。
除了標志性的建築和裝修,現在已經是辦公室牛馬(比如我)的回憶中,還少不了壹起玩畫片貼紙悠悠球的“狐朋狗友”:小學時和烏泱泱壹群玩伴瘋跑“抓人”的日子、中學時約著同學在校門口喝奶茶的日子,或是放學後東拉西扯吐槽語文老師的小蜜蜂聲音太大刺啦響,和大家勾肩搭背談天說地的日子,都是社交的啟蒙。
這些最平常不過的日常,在當下或許已經悄然改變了。社交平台上,年輕父母發帖說自己孩子找不到玩伴,提問小區的小孩都去哪了?也不乏中學生流露交不到朋友的心聲。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並不是個例。清華大學智能幸福實驗室的追蹤顯示,“社交無能力”,越來越成為中小學生的現狀[1]。孤獨,似乎是當下壹個群體的感受。
中小學生真的交不到朋友了嗎?他們的友誼模式,已經變成什麼樣了?
孤獨感,入侵中小學生
美劇《風騷律師》裡,從底層掙扎打拼,用盡全力希望獲得認可的主角吉米背靠灰色調的牆壁點燃壹支煙,光影從他的身體切過,留下冷冽沉重的調子;范偉在《漫長的季節》中飾演失去至親的中年男人王響,他獨自斟酒吃飯,昏黃的燈光映照出頭發的壹片花白。
成年人的世界裡,責任、理想、不甘、現實交織融合,意外頻頻發生,矛盾接踵而至,讓孤獨成為常態。人們似乎也在“長大”中逐漸習慣了獨自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如意。但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和精神上的空虛[2],近些年來已經越來越表現出低齡化的趨勢。
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研究報告《生活狀況如何?》指出,2018-2022年間,16-24歲人群的孤獨感增幅最大[3]。大眾印象中被視作天真單純、無憂無慮的代表,通常被認為不太容易感到孤獨,缺乏社交聯系可能性較小的青年群體,反倒出現最顯著的退化,對人際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3]。

記憶中的中小學生日常本該是在戶外成群結隊、無拘無束地玩耍;可如今,社交問題卻讓不少孩子缺少了這份面對面的松弛感 / 圖蟲創意
事實上早在2018年,孤獨感的上升在學生群體中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以15歲為節點分析,經合組織國家中有15%的學生在學校感受到“強烈”的孤獨[4],國際評估項目也曾收集75個國家超過50萬名學生的數據,感到孤獨的比例更高(17.9%)[5]。從2003年算起,15年間經合組織國家報告的學生孤獨感平均上升8%-15%不等[4]。無人支持的感受,甚至還蔓延到了小學生群體中[2]。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