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中小學生 正成為孤獨的壹代 交不到朋友了

“你終於醒了,現在是2008年壹個普通的午後……”
伴隨著平靜悠長的鋼琴曲,蟬鳴像白噪音壹樣在耳邊催眠。泛黃的電扇吱呀轉動,木頭櫃子散發出陣陣樟腦丸味,電視上正播放著《虹貓藍兔柒俠傳》,《西游記》重播到精彩的叁打白骨精。鏤空的樓面、透亮的藍色玻璃、陽光灑滿小區花園的小路,帶有獨特兒時記憶的元素,共同構成了人們追憶童年的“中式夢核”。
除了標志性的建築和裝修,現在已經是辦公室牛馬(比如我)的回憶中,還少不了壹起玩畫片貼紙悠悠球的“狐朋狗友”:小學時和烏泱泱壹群玩伴瘋跑“抓人”的日子、中學時約著同學在校門口喝奶茶的日子,或是放學後東拉西扯吐槽語文老師的小蜜蜂聲音太大刺啦響,和大家勾肩搭背談天說地的日子,都是社交的啟蒙。
這些最平常不過的日常,在當下或許已經悄然改變了。社交平台上,年輕父母發帖說自己孩子找不到玩伴,提問小區的小孩都去哪了?也不乏中學生流露交不到朋友的心聲。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並不是個例。清華大學智能幸福實驗室的追蹤顯示,“社交無能力”,越來越成為中小學生的現狀[1]。孤獨,似乎是當下壹個群體的感受。
中小學生真的交不到朋友了嗎?他們的友誼模式,已經變成什麼樣了?
孤獨感,入侵中小學生
美劇《風騷律師》裡,從底層掙扎打拼,用盡全力希望獲得認可的主角吉米背靠灰色調的牆壁點燃壹支煙,光影從他的身體切過,留下冷冽沉重的調子;范偉在《漫長的季節》中飾演失去至親的中年男人王響,他獨自斟酒吃飯,昏黃的燈光映照出頭發的壹片花白。
成年人的世界裡,責任、理想、不甘、現實交織融合,意外頻頻發生,矛盾接踵而至,讓孤獨成為常態。人們似乎也在“長大”中逐漸習慣了獨自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如意。但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和精神上的空虛[2],近些年來已經越來越表現出低齡化的趨勢。
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研究報告《生活狀況如何?》指出,2018-2022年間,16-24歲人群的孤獨感增幅最大[3]。大眾印象中被視作天真單純、無憂無慮的代表,通常被認為不太容易感到孤獨,缺乏社交聯系可能性較小的青年群體,反倒出現最顯著的退化,對人際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3]。

記憶中的中小學生日常本該是在戶外成群結隊、無拘無束地玩耍;可如今,社交問題卻讓不少孩子缺少了這份面對面的松弛感 / 圖蟲創意
事實上早在2018年,孤獨感的上升在學生群體中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以15歲為節點分析,經合組織國家中有15%的學生在學校感受到“強烈”的孤獨[4],國際評估項目也曾收集75個國家超過50萬名學生的數據,感到孤獨的比例更高(17.9%)[5]。從2003年算起,15年間經合組織國家報告的學生孤獨感平均上升8%-15%不等[4]。無人支持的感受,甚至還蔓延到了小學生群體中[2]。
生活中的形單影只,精神上的孤立無援,很容易讓人產生不被喜歡和接納的自我認知[2]。到了學校裡,孤獨的小孩子們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很可能會更加不願意主動把自己暴露在社交環境[2]。他們或許選擇獨自在座位上玩小卡,壹個人去接水做操、默默地收拾書包回家。久而久之,原本就不熟練的社交技巧變得更加生疏,不知道如何打招呼、怎樣加入別人的對話、用什麼話題打破尷尬。
缺乏親密朋友陪伴身邊支持打氣,來共同渡過考砸了的艱難時光、情竇初開的青澀,本就會讓孤獨的體驗更強烈;“交朋友”的那壹步變得更難邁出,於是幹脆選擇放棄,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社交焦慮的不斷加劇[2][6]。
表現在學校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再平凡不過的日常點滴對於有些人來講或許都是折磨。國家統計局台州調查隊的調研顯示,超過20%的受訪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7]。如果說用力融入集體本就有難度,但不敢和老師同學對視、不敢交新朋友帶來的焦慮,已經不是壹句簡單的“社恐”就能解釋[7]。

學校生活中免不了和老師同學的社交,但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此感到吃力 / 圖蟲創意
2021年,研究者調查了某壹線城市兩所小學4-6年級學生的社交焦慮情況。在本該猛看動畫片、學校門口的社交項目是你買辣條我買汽水、操場上瘋跑到滿頭大汗這種體驗純粹快樂的年齡,卻有接近30%的人表現出社交高焦慮狀態[8]。憂慮緊繃的問題,並不僅僅出現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即使是贰線城市的小學生,同樣處於越來越不會社交的境況[9]。
因為你吃了我兩口幹脆面就絕交,被起“鑽石豬豬俠”的外號從此壹刀兩斷,QQ農場每天都偷我的菜就想拉黑……每代人都有和朋友鬧矛盾的方式。你可能會覺得不愛社交、朋友不多很正常,讓你想起教室角落裡沉默寡言的那個ta。
但中國的研究者曾分析19年來(2002-2020)中國青少年交友情況,發現11-18歲中學生的社交焦慮水平正在逐年攀升[10]。加拿大(专题)同壹兩所高中時隔20年的調查也表明當前樣本中報告的青少年,比過去抑郁、焦慮程度更高[11]。與此同時,青少年擁有的親密朋友數量卻在下降[12]。
可以說,“社恐”、“交友困難”不再只是個別故事,而在范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深中成為壹代人共同的困境。
交朋友的環境,
天翻地覆
因為孤獨而愈發靜悄悄的童年裡,社交媒體,卻在蓬勃旺盛地肆意生長。
2023年發布的全國調研報告顯示,小學生互聯網普及率達95.1%,其他各學齡段則超過99%[13]。大人刷短視頻都是幾小時起步,心智還未成熟的小孩依賴互聯網[13],也並不奇怪。
玩耍的時間少了,低頭看手機的頻率卻在增加。“沉迷社交媒體剝削孩子正常的社交機會”“算法正在損害下壹代發展情感技能的能力”……這些質疑,也將社交無能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各大社交媒體平台[14][15]。
“監測未來”項目追蹤美國人從青少年到成年期的變化,發現高中畢業生“幾乎每天”與朋友面對面聚會的比例,從2010年的44%下降到了2022年的32%[16][17],和中國的情況別無贰致。從表面上看,線下見面的減少,似乎和智能設備的流行普及同時發生,但交不到朋友的罪魁禍首,真的是手機平板游戲機嗎?

電子設備散發的強大的吸引力,使得中小學生的視線無法遠離屏幕,也成為他們交友的新方式 / 圖蟲創意
小學生們可能不在小區裡蕩秋千、玩“抓人”,但電話手表碰壹碰,人家在小窗口聊得火熱;在《蛋仔派對》比誰的角色更炫酷;小馬寶莉卡又更新了哪些。研究者發現,和過去相比,數字媒體似乎擠占了面對面交流的時間;但從個人的視角分析,那些使用社交媒體更多的人,線下交流往往更多[18]。視頻通話也好、游戲語音也罷,這些平台的作用,反而幫我們鞏固並維系著重要的人際紐帶[19][20]。
換句話說,社交媒體更多是在補充,而不是取代線下社交[18]。真正感到孤獨的,是那些只能躲在屏幕後,卻在現實中找不到玩伴的人[18]。
而要在現實中找搭子,是有條件的。
回想壹下童年鬧騰記憶發生的時間地點,課間拾分鍾的樓道操場,甚至是教室後面小小的壹片空地,都會在下課鈴響起的瞬間布滿精力旺盛的中小學生們。
有人“君子動口不動手”,嘰嘰喳喳討論昨天的動畫片更新了什麼情節,剛才上課的老師偷偷放了個屁;走運動健將路線的,不知道從哪裡變出沙包皮筋跳繩,呼朋引伴地組隊比賽。學生時代的友誼,就在壹個個短暫課間中被建立、被加固。
但走進現在的中小學,很可能會看到的場景是:就算在休息時間,學生們也靜靜地在座位上各做各的事。在壹項針對1908名中小學生家長的調研中,超過75%的受訪者稱這種“安靜的課間”拾分普遍,並在小學尤為常見[21]。打鬧可能出現安全隱患、課業任務要求檢查背誦訂正錯題、評比評優課間表現也計入考核……種種因素下,和同學朋友社交娛樂的時光,已經成了壹種奢侈[21]。

短暫的課間拾分鍾,許多小學生也會用來趴桌補覺 / 圖蟲創意
和課間壹起萎縮的,還有結伴上下學、路上交朋友的機會。
沈從文在上學路上看皮靴店皮匠“大而黑的肚皮”,望著師傅剃頭刮臉出神,在打豆腐的作坊看豆漿被紅銅勺舀起來[22]。小朋友眼中,每天重復的路也有無窮新意可探索;更重要的是,有朋友在身邊,這樣的樂趣就可以翻倍增長。研究者發現,壹群孩子在壹位成人帶領下的“步行校車”項目中,每周增加壹次出行次數,欺凌現象減少的概率會增加21%[23]。共同走過上學放學的路,能夠實打實地促進社交。
時移勢易,2024年,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為35268萬輛,是拾年前的兩倍不止[24][25]。無論是出於安全考慮,還是想在路上多些親子時光,即使步行距離只有壹兩公裡,家長接送也是常態[26][27]。出了校門就坐上車,和朋友壹起走的路,或許只剩教室到校門這壹段。
從安靜的教室到安靜的車裡,中小學生們又會回到安靜的小區。
和多年前住在同壹個院子、各家都熟悉親近甚至敞開門不同,高層住宅樓由電梯連接,每壹戶都是封閉的小空間[28]。和睦的鄰裡關系能夠給學生們提供更多社交互動的機會,也在無形中鍛煉了他們的社交能力[29]:好朋友家的飲料零食藏在哪兒都壹清贰楚,見了對方家長也能自然而然地打招呼聊上幾句。但現在即使是隔壁鄰居,可能都沒見過幾次面,更別說像進自己家壹樣隨意串門玩耍了[30]。
不斷靜默的現實環境中,中小學生的社交開始在網絡世界生長。但讓友誼衰退的原因,遠不止於此。
壓縮的時間,
夾縫中生存的友誼
作為學生,小學和中學階段繞不開的核心始終是學習、成績、興趣全面發展。而與現實的社交焦慮緊密聯系的,正是每壹天在學業活動中承受來自外界或自身的精神負擔——也就是學業壓力[31]。
小測大考輪番轟炸,隨堂檢驗從不缺席。學習要優秀,特長要發展。數學競賽沖進全國前1%,征文至少拿個省級獎項。編程、繪畫、帆船……牛校小學生的簡歷拿出來,可以試著投投互聯大廠的秋招()。2024年,世衛組織剖析了44個國家近28萬名11、13、15歲青少年的情況,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學業感到焦慮[32]。
2021年的壹項研究中,中國的學者分析了學業壓力與社交焦慮之間的關系。發現小學生在學業的各個層面負擔越大,心理就愈發難以承受。這樣的負面影響會延伸在與人交往的日常中,出現自卑情緒、退縮行為、建立人際關系時出現困難[31]。中學生群體的表現同樣如此,在高壓的學業負擔下,青少年的社會參與水平就會降低,從而造成社會聯系削弱的結果[33]。
這也不難理解,金光閃閃的履歷背後,都是實實在在的時間和付出。校內學完了校外繼續補課,年級升高班裡沒補課的人就愈發是異類[34]。想約朋友出來玩?周末都在培訓班。想課間聊聊天?抓緊寫作業都來不及。當生活被切割成壹塊塊用來“提升”的時間,社交自然被擠到了邊緣,孤獨感也就成了必然代價。

除了文化課程,現在的中小學生還會報名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綜合發展,為自己增加競爭力 / 圖蟲創意
更糟糕的是,學業壓力高峰期恰好碰上風暴中心的青春期,“壹拍即合”讓社交更是難上加難。
專業壹點理解,青春期就是人的壹生中經歷性成熟的時期,身體通常也會在9-14歲之間發生不同的變化[35]。也就是說,這個階段涵蓋了小學到初中,如果出現青春期延遲的情況,那麼還可能會延續到高中[35]。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迅猛的激素變化影響的不僅是身體形態,還有難以控制的情緒感知[36]。研究者曾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分析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大腦,發現青春期是杏仁核-前額葉皮層連接模式轉變的關鍵階段[37]。簡單來說,大腦中負責給情緒踩刹車的控制系統正在逐步建立,但直到成年期才會真正發育成熟[37]。因此,青春期就承擔了過渡階段動蕩不安的中間地帶。這意味著任何壹個和朋友的齟齬,都很可能在固有的學業壓力和情緒加工下變得無限嚴重。
不僅如此,研究者發現由於情緒調節功能的不熟練,青春期個體對社會評價拾分敏感[38]。這餓坑也會放大處於測驗、考試、排名的少年們的焦慮情緒。老師說這道題很難容易做錯踩坑,你就控制不住地對號入座;同學之間拌兩句嘴,你可能已經想著ta對你的厭惡已經到了無法承受的程度。

青春期由於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生理和心理等問題接踵而來,最常見便是臉上爆發的痤瘡。學生們在不自覺比較發育導致外觀變化中,又會進壹步增強社交焦慮[39] / 圖蟲創意
除了學業壓力、青春期的情緒變化本身互相疊加,壓力帶來的競爭也會蠶食青春期本就不穩定的友誼關系。得了低分會自卑,拿到高分又害怕同學不敢親近[40]。昨天還壹起玩的朋友,出了成績神色就怪怪的。長期處於競爭氛圍中,潛在失敗帶來的焦慮會讓彼此的社交更脆弱[41]。
而朋友作為人際網絡中越來越核心的元素[42],如果在你被批評的挫敗時刻、在別人欺負你的心酸時刻寬寬你的心,社交也不會那麼艱難。但當下愈發孤單的中小學生們,找到同伴都尚且不易,更不用說為彼此解開心結了。
這屆中小學生的童年的確在變得安靜。他們像曾經的80後、90後壹樣,用小卡、游戲、手串,建立起了獨屬壹代人的線上社交堡壘。或許安靜並沒有那麼可怕,被切割得更零碎的時間、更高的競爭壓力、更復雜的比拼規則帶來的孤獨,才是真正可怕的東西。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