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運會:跨越歷史和時代的國家敘事

此外,全運會也被曾用來進行主權宣示。1975年與1979年的第叁屆和第肆屆全運會上,出現了由居住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的台灣人組成的“台灣省代表團”。這壹安排顯然是中共藉由體育賽事,策略性地表達對台灣主權的立場。然而,這些代表團並非由台灣當局派出,台灣方面至今亦未曾正式參與大陸的全運會。




香港在1997年首次組團參加全運會。

隨後,中國步入改革開放時代,體育政策也隨之轉向。中國重新加入國際奧委會、國際足聯(FIFA)等國際體育組織,體育逐漸從意識形態的工具,轉型為國際交流與國家形象建構的壹部分。全運會的角色,也在這場轉型中悄然改變。

“這個時候的全運會就變成了壹個選拔的平台。”香港教育大學高級講師雷雄德指出。

自1980年代起,全運會的舉辦時間開始圍繞奧運周期設計,賽事項目也會根據下壹屆奧運會的安排作出調整。到了1990年代,更進壹步將各省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獎牌數納入全運會成績並計入考核指標。

在舉國體制與部分項目職業化的雙重推動下,全運會逐漸演變為精英運動員的試驗場——壹個為國爭光、備戰奧運的預演舞台。1980年代的兩屆全運會選在奧運前壹年舉行,90年代則提前至奧運前叁年,為的是更有系統地培養奪牌實力。

這樣的轉變,帶來了中國在國際體壇競爭力的大幅提升,但也逐漸引發了對“金牌至上”思維的反思,特別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之後。

“就算我們拿到這麽多的奧運獎牌,但是全民健身、普及運動的層面上,如果做得不好,也不能夠算得上是壹個體育大國。”雷雄德說。

在成為金牌大國之後,對體育的教育、健康與文化價值的關注逐漸代替了金牌至上的思維。中國需要新的體育敘事,全運會的角色處在壹個重新審視的拾字路口。



學者認為,香港對中國體育有特殊貢獻。


重塑香港人的國家認同?

2008北京奧運被視為中國體育和國家形象的重要裡程碑。從耗資超過壹億美元的開幕式到金牌榜上的獨占鰲頭,北京展示了精心籌備的國家形象。

距離北京1900公裡之外的香港承辦了當屆奧運的馬術項目比賽。這無疑具有象征意義——主權回歸後的前殖民地參與承辦奧運,成為中國對外傳遞國家統壹與現代化形象的壹部分。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國琦表示,那壹屆奧運會對於香港人來說,是“回歸”後國家認同感的“絕對高峰”。他補充說,從香港社會對汶川地震的慷慨捐助,到援建“水立方”等奧運設施,香港在那壹刻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參與感與歸屬感。

這壹幕再次印證:在特定歷史時刻,體育可以成為強化身份認同與政治敘事的有力工具。只是,這種透過奧運所建立的國家認同感,在拾多年後卻面臨新的挑戰。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
    開局判輸 象棋大師全運會離奇失誤 00後美少女亮相全運會 女版的劉翔  (1條評論)
    14歲男孩全運會奪金第2天赴美留學 厲害!這些明星竟然曾是全運會冠軍
    司機撿到全運會金牌誤以為是月餅 9秒95!蘇炳添首奪全運會百米冠軍
    14歲男孩全運會奪金第2天出國留學 蘇炳添10秒06晉級全運會百米決賽
    全運會明星合唱這歌 建議改句歌詞… 全運會唱"社會主義好":帝國主義跑了  (3條評論)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