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運會:跨越歷史和時代的國家敘事

???????
本月(11月)9日,由香港、澳門和廣東省聯合主辦的中國第拾伍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將開幕。相比起奧運和亞運,全運會對日漸步入世界前列的中國精英體育而言可能不算最矚目的舞台,但2025年的全運卻有特殊的意義——兩個前殖民地城市歷史上第壹次參與舉辦中國國家運動會。
“英國過去也用英聯邦運動會來做壹個平台,”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說,“它也是借用體育來做壹個文化的交流,從而去鞏固英國的價值觀。”
雷雄德認為,香港曾作為殖民地參加英聯邦運動會,現在以主辦城市之壹的身份參與中國全運,對於年輕壹代塑造對中國的認識也有相同的作用。

中國全運會首次由粵港澳叁地合辦。
“問問現在的(香港)年輕人,中國有多少個省,真的很多人會答不出來,”雷雄德在電話中告訴BBC中文,但是全運會各地代表團到來,香港年輕人通過做義工等方式與他們互動接觸,對中國各地的多元文化將是壹個“很好的體會”。
“這對於國家認同有壹定的幫助。”他說。
香港官員對於全運的國家身份教育意義亦作強調。專責促進香港與北京聯系合作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在6月中旬就表示,本屆全運會是“宣揚愛國主義”的“大好良機”,強調通過舉辦全運加深香港民眾的“民族意識和自信,以及對國家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香港特首李家超4月會見中國體育總局局長高志丹時也表示,要加強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體育方面的交流合作和融合發展。
從舶來品到“體育救國”
透過體育賽事凝聚人心,歷史上在任何地方都並不罕見。有學者指出,中國人參與現代競技體育,更是長期受民族主義驅動,常常是國族認同和政治表達的場域。
今天的“全運會”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但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全國性運動會可以追溯到晚清。
1910年,美國傳教士愛克斯納(D. T. Max Exner)通過上海基督教青年會(YMCA)發起“全國學校區分隊第壹次體育同盟會”(也稱“全國學界運動會”),在南京勸業場進行當時極為新穎的男子田徑、足球、籃球、網球肆個項目比賽,獲得空前成功。
這在後來被民國政府追授為第壹屆全國運動會,成為西方體育運動進入中國的裡程碑。
愛克斯納批評當時的清朝男子留辮子、抽煙,令國家缺乏活力。當時的知識分子也意識到“東亞病夫”不僅是國民身體虛弱,也代表著軍事經濟國力衰敗。
“古代中國的壹個價值理念是排斥競爭,”華中師范大學的體育歷史學者李傳奇說,封建時代中國人根本不知道競技體育為何物。而接觸西學的梁啟超等人主張引入西方“尚武”精神,強化國民性。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 延伸閱讀 |
開局判輸 象棋大師全運會離奇失誤 |
00後美少女亮相全運會 女版的劉翔 (1條評論) |
14歲男孩全運會奪金第2天赴美留學 |
厲害!這些明星竟然曾是全運會冠軍 |
司機撿到全運會金牌誤以為是月餅 |
9秒95!蘇炳添首奪全運會百米冠軍 |
14歲男孩全運會奪金第2天出國留學 |
蘇炳添10秒06晉級全運會百米決賽 |
全運會明星合唱這歌 建議改句歌詞… |
全運會唱"社會主義好":帝國主義跑了 (3條評論)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