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為"A Level"續費的中產:不裝了,錢不夠了




網絡上流傳著壹種說法,說中產返貧的典型叁件套是:貸款買房、孩子上國際學校、老婆在家做全職太太。而如今,不少中產家庭開始面臨尷尬的處境——

他們率先選擇放棄的,通常是孩子的“教育自由”。



去年,深圳厚德書院因財務問題宣布關停,北京房山的諾德安達也宣布倒閉——這輪民辦、國際學校“關門潮”的背後是中產家庭集體斷供的縮影。

還有更多家庭采取更保守的教育態度,開始把孩子的教育從民辦或國際學校轉向公立學校。

而這種行為折射出的,不只有中產家庭的財政危機。

“念書念出壹套房錢,就業壹看月薪八千”,無數中產正從奮力托舉孩子的教育競賽中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這場投資的真實回報率。

國際學校,這條曾被許多家庭視為“通往世界舞台”的理想路徑,如今正逐漸演變為壹場考驗財力、耐心與教育理念的漫長馬拉松。

本文授權轉載自「視覺志」

作者 -小飆



今年以來,北京、上海、深圳等壹線城市的國際學校陸續發布學費上調通知。

盡管各校漲幅不壹,但整體趨勢持續向上。尤其令人咋舌的是,部分學校學費的年度漲幅甚至超過25%,遠遠跑贏中產家庭的收入增長。



那麼,國際學校的真實收費究竟有多高?以北京鼎石學校為例——這所成立於2014年的學校因明星子女就讀而備受關注,李小璐的女兒甜馨便在此就讀。

有網友統計,鼎石的學費平均每年超30萬元,若加上寄宿與餐飲費用(約11萬元/年),且從9年級起學生必須在校寄宿,那麼壹個學生每年的基礎花費,必然穩穩突破40萬元大關。

然而,學費只是國際學校支出的“冰山壹角”。

在每年壹繳的固定學費之外,學生家庭還需承擔壹系列看似零碎卻不容忽視的日常開銷:校服、社團活動、校車接送等等。比如有網友曬出在鼎石買校服的vlog,11件校服壹共花費3000多。



而如果家中有兩個或叁個子女同時就讀,相關費用還要成倍上漲。

當然,國際學校所提供的服務也實打實地體現在教學與生活細節中。學校的師資隊伍多由外教與中教共同組成,且更注重個性化教育,給予孩子不同於傳統學校的知識環境和表達空間。

很多網友會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國際學校宿舍條件,這些孩子的宿舍環境拾分優越,更像是壹套配備齊全的公寓。且除了相對獨立的宿舍空間,也有公共活動區——這樣的設計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意識,也能尊重他們的私密空間。



有博主拍攝過學校的餐食,種類豐富、搭配科學,充分滿足孩子成長所需的營養與口味需求。



以上這些,都精准迎合了中產家庭渴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給子女更優渥生活的心態。這也是不少家長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的原因——環境很重要。

但是,付清學費、安排好教學環境,遠不是教育的終點。課外興趣班、暑期海外研學、競賽輔導、升學規劃等這些“隱形支出”接踵而至,持續考驗著中產家庭的經濟耐力。



此時也許你會問,那為什麼壹定要努著壹股勁兒支付這些課外活動開銷呢?

原因可能是,許多家長在將孩子送進國際學校後才意識到,那筆名為學費的開銷只是國際學校的“入場券”,孩子入學後真正的學習環境,那些與同學共同參加的活動、那些關於興趣的共同話題、日常生活的集體回憶,所有的這些都要靠金錢去構建。

這個時候,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無所遁形。有教育博主分享過真實案例:孩子開口要壹雙6000元的球鞋,家長第壹反應是攀比,但其實孩子的同學中有人每雙鞋都是這個價位。



以前,咬咬牙供孩子讀國際學校,對不少中產家庭來說,是踮踮腳就能夠到的選擇。可現在呢?學費壹個勁兒漲,附加消費也不斷疊加,這條路慢慢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這些看似承載著中產 “跨越階層” 希望的國際學校,仔細看看賬單才發現,不過是壹場用金錢細細編織的夢。這個夢對於曾經的中產家庭來說也許是值得做的,但如今的他們也意識到,這個沒有盡頭的夢,代價高昂,結局卻並不盡如人意。



其實中產家庭選國際學校,差別還挺大的。

壹種是“出走型”路線:家長直接選擇海外的國際學校,核心訴求就是讓孩子徹底躲開國內的教育內卷。泰國馬來西亞這些亞洲國家成了熱門,壹來當地國際學校學費相對便宜,距國內更近;贰來宣傳重點都是 “讓孩子快樂成長”,特別對想逃離教育焦慮的中產胃口。



這當中又以泰國的國際學校為最火。當地國際學校壹年的學費,也就是北京等壹線城市同類學校的壹半,加上泰國生活成本低,自然吸引了不少家長。

可真把孩子送過去,新的焦慮又找上門了,有些家長甚至最後把孩子接回了國內,理由是再待下去“孩子就廢了”。倒不是說這些學校的課程理念不好,只是很多中國家長心裡總覺得“不踏實”。

壹位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泰國國際學校的課程的確輕松,比如,教授給孩子的課程是“如何更正確地呼吸”;還有的家長發現學校教授的是“如何用壹塊抹布打掃全家”的課程。而這些課程顯然並不符合中國中產對孩子的教育期待。



這種模式確實減輕了孩子的壓力,卻也削弱了孩子的競爭力。可這恰恰是很多中產家長最難接受的。要知道,這些家長中的大多數人是靠高強度學習和競爭才實現階層躍升的,骨子裡還是相信“嚴格訓練”才是成功的關鍵。

而另壹種選擇,是留在國內讀國際化學校,但家長們同樣有自己的困惑和焦慮。選這條路的家長,對教育不抱天真幻想,也不追求“輕松”,他們要的是“精英式”培養。

可國內國際學校水平參差不齊。頂級的學校,中產家長難以承受高昂的學費;壹般的學校,師資又缺乏保障,這就特別考驗家長篩選教育資源的能力。

前兩年不少所謂的 “國際學校”,其實就是掛著國際招牌的雙語學校,但架不住宣傳猛,所以成了不少中產家庭的選擇。後來國內的國際學校遭遇了壹波外教離職潮,直接攪亂了這些學校的師資穩定;就算還有壹些外國老師,但是不少人可能並非來自英美等英語國家,甚至有的可能來自東南亞國家,教學能力和語言水平都沒保障。



而事實上,壹些老牌的國際學校,學生們並不輕松。那些優質國際學校的學生,日常作息到底什麼樣?除了排得滿滿的學科課,課余時間還要被社團活動占滿,放學後可能還要做研究性作業、准備國際競賽;周末也歇不了,SAT(也被稱為美國高考)培訓、藝術特長班排得滿滿當當。



這種高強度安排,和外界想象中 “國際學校=快樂教育” 根本不是壹回事。有些孩子適應不了,就出現了 “教育回流”,從國際學校轉回公立體系。

壹些家長除了扛不住常年高額的教育開支,還要面對孩子在生活、學科上的各種不適應:與其花大價錢請家教補課,不如幹脆回公立,沖高考,反而簡單直接。

這麼看下來,國際學校早就不只是個讀書的地方,更像壹塊試金石,照見了中產家庭的價值觀和生存策略。家長選哪條教育路,本質上是在回答兩個更深的問題:我們到底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又願意為這個目標,付出多大的代價?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好奇,國際學校對於中產家庭而言堪稱完全的教育“奢侈品”,那他們為何還要前赴後繼地走上這條道路呢?


其實撥開層層光環,大部分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初衷,依然離不開最樸素的"望子成龍"情結——

他們期待孩子能夠借助這條通道順利出國,進入世界頂尖大學,最終實現真正的階層跨越。而壹些頂尖國際學校每年超高的升學率,正是這些家長所追求的。



這種追求聽起來順理成章,但現實情況往往困難又復雜。即便成功進入國際學校、適應了國外的教學體系,想要踏入世界名校的大門也絕非易事。國際教育並非壹條鋪設好的康莊大道,而更像是壹場需要全家總動員的升級打怪之旅。

以美國頂尖大學申請為例,除了需要近乎完美的成績,學生還需要展現獨特的個人特質。這就催生了壹場圍繞"人設打造"的隱形競賽。

比如,美國名校喜歡那些有做公益項目經驗的學生。這裡說的“公益”不是簡單地“扶老奶奶過馬路”,而是可以直接服務於社區的公益之舉。

就像中國南方雨水多,有時下雨井蓋會反水,有個南方的同學就做了壹個傳感器,可以在雨水達到壹定高度時報警並封閉井蓋,從那之後該同學所在的社區井蓋就再沒積過水。這個公益項目從調研到研發再到生產投放,需要持續的研究和經濟支持,而即使是中產家庭,要做到這壹點的難度也可想而知。



此外,運動特長也不再是簡單的強身健體。谷愛凌就曾經在采訪中表示,她的運動特長確實幫助自己申請到了更好的學校。

谷愛凌爆火後,讓孩子靠運動特長拿到國外優秀大學的offer,幾乎是每個華人家庭都會考慮的教育“捷徑”。



但這條路並不“快捷”,如果要走體育“爬藤”這條路,等到高中再開始就晚了,“9年級定項目、查NCAA 認可課程,10年級注冊賬號,11年級既要備賽又要考 SAT,12年級簽錄取信……”



這場看似個性化的競賽,其實都對家庭資源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國際教育就這樣,悄然從"卷孩子"變成了"卷全家"。

而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即便投入如此巨大,結果也未必盡如人意。比如有的畢業生雖然成績接近滿分,擁有豐富的課外活動經歷,最終卻與夢想的藤校失之交臂。

這種不確定性讓許多中產家庭陷入深深的焦慮。他們既不能像頂級家庭那樣從容應對,也無法像普通家庭那樣安心接受主流教育路徑。在國際教育的道路上,他們像是走在鋼絲上,每壹步都需謹慎權衡。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好奇:那些砸重金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盼著他們靠海外名校實現階層跨越的家庭,可最後真能如所願嗎?現實比想象殘酷多了。

這些年留學生越來越多,海外文憑早就沒以前那麼“值錢”了。如今在就業市場上,“海歸”身份早已不稀罕。網上總傳 “海歸月薪才5000”,這話或許不全屬實,但這類消息壹遍遍被轉發,確實也慢慢磨掉了家長們當初的高期待。



市場大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全球化的熱度降了,加上國際局勢的不斷變化,“留過洋”的標簽早就沒那麼好使了。

越來越多想依靠托舉孩子完成階層躍遷的中產家庭開始冷靜思考:花幾百萬培養壹個“全球化人才”,到底值不值?他們開始認真算賬,考量教育投入能有多少回報?



其實,與其硬著頭皮湊錢,賭壹個不確定的留學未來,不如選壹個更貼合自家情況的教育方式。

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從來都是幫每個人找到和世界相處的方法。當更多中產家庭從盲目追逐國際教育的迷夢裡醒過來,才能讓教育找回它本來的樣子。

就算有人說“中產返貧先爛尾教育”是個常態,但這個現象背後,藏著的其實是家長們用更清醒的頭腦,給孩子找壹條更適合的成長之路。這條路,配得上孩子的未來,也符合家庭的當下。

量力而為,總不是壹件壞事……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延伸閱讀
    央媽出品??國產懸疑終於next level了 9.4分,突然爆紅,這是next level女性爽劇?
    影視IP卡牌已經next level?下半場的破局邏輯在這裡 | 雷報 中國多地倡議"春節少發" 廣東人:已經next level
    瘋狂擦邊的台劇,網友卻說它已經屬於next level! 理解了"草台班子" 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已next level
    領福利 加國CEO薪酬又漲幾個level 學凱特王妃7天4造型 Level飆升(圖)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