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任教985高校3年 考核未过 背百万房贷离开
与家人反复商量后,我选择了一所南方沿海城市的高校。这所学校的名气没那么大,但考核要求不高,且薪资是之前的两倍多,还为我们一家三口提供了公寓。
妻子安慰我:“100多万的房贷可以慢慢还,就当没来过,好歹还成了个家。”如今,我们已经举家搬迁到新的城市,从头开始。
3、反思
回头再看,我不禁反思:为何在考核制度下,我成了被淘汰的“不合格产品”?
我必须先替学院的领导、同事说句公道话——他们都是很好的人,无论是工作期间对我的支持,还是找新工作时对我的安慰和帮助。那么,我面临的痛苦究竟来源于哪里呢?
首先,制度存在“不明确地带”且不断变化。我承认,2024年底接受考核时,自己确实没有达到考核要求,即“三年内拿到一个国家级课题(或引进经费至少20万),同时发表至少5篇符合学校要求的期刊论文”。
然而,这些要求是2024年学校的内部文件下发的“新办法”,并未写进我的入职合同,入职时也有“教学通道”和“3+3”的承诺,考核操作是比较“柔和”的。
实际上,一个普通青年教师仅凭“个人”努力,极难甚至绝无可能在三年内达到如此严苛的标准。我和身边的朋友日均工作12~18小时,但大多是“非升即走”的失败者。
我观察发现,高校的人才引进制度已经非常“市场化”了,永远有更年轻、更“卷”的人拿到职称,考核要求水涨船高,没能跟上节奏的“老人”惨遭淘汰。竞争是无情的,许多学校集结大批青年研究人员,学校的排名和论文发表数量大幅提升,但这对青年教师的影响很不好。
其次,论文的发表存在着大片“灰色地带”。作为大学老师,每个星期打开邮箱,都能收到一大堆“代发论文”的邮件,其中期刊的等级被明码标价。
此外,作者的身份职级影响着论文发表。我亲身经历过,一篇论文在投稿时顺利通过审核,马上要发表了,编辑明确告诉我:“找一个正教授挂名,我们马上给你发表。”我当时想了很久,却没舍得,因为那篇论文是我花费很多心血的得意之作。
我们会看到,一位知名学者一年论文的发表量,超过一整所大学。被指出后,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
无论是花钱“买”论文,还是找“大佬”带,都是普通青年教师难以承担的成本。
4、平庸之恶
除了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还想举三个身边朋友的案例。
我的一位师弟,是大家心中永远的痛。他家境普通,幼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送到北京大学读完博士。博士毕业后,他入职南方一所知名985高校,考核压力很大。2023年,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师弟突发心梗去世了。
在师弟的葬礼上,同学们发起了捐款。这件事也让我们“心有戚戚焉”。在考核的压力下,连熬几个通宵都是寻常,我们不禁思考:如果哪一天倒下,家人、孩子怎么办?
我的一位女同学,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符合“非升即走”制度期待的典型。她聪明、勤奋、能力极强,论文发表的篇数和级别都是同龄人之中的佼佼者,在北京一所知名院校任副教授。去年年底,我和她一起参加学术会议,她看起来妆容很不错,但她其实已经连续6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精神状态濒临崩溃。她恋爱长跑多年,至今没有敢领证结婚,更别提生娃。
第三个例子,是我一位工科的朋友。他非常优秀,一年能“拼”十余篇高水平论文。但他已经临近40岁,仍然因为压力过大不敢结婚。
大家可能都羡慕大学老师,看起来很光鲜、“不坐班”。但实际上,青年教师的工作时间超额、亚健康率极高、生活保障很弱。我现在不敢去体检,笑称“只要不体检,身体就没事”。
对我们而言,考核的压力、身体的病痛、对未来的担心交织在一起,就像阴影般如影随形。
汉娜·阿伦特曾提出“平庸之恶”的概念,在某些制度下,个体放弃独立思考而选择机械服从,最终推动了事实上的“恶”。在我看来,“非升即走”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对人才流动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如今已经被“异化”了,变成“唯论文”“唯课题”的结合。许多学校实施它的初衷,已经不是为了“让人留”,而是为了“让人走”:学校要的是能提升排名的论文和课题,而不是人才。
要破除这种“平庸之恶”,就需要我们每个普通人去叩问制度。比如:能否更具有契约精神,在入职时就将考核的条件明确写进合同,此后不再变化?这样清晰透明的合同制对青年教师更为友好。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妻子安慰我:“100多万的房贷可以慢慢还,就当没来过,好歹还成了个家。”如今,我们已经举家搬迁到新的城市,从头开始。
3、反思
回头再看,我不禁反思:为何在考核制度下,我成了被淘汰的“不合格产品”?
我必须先替学院的领导、同事说句公道话——他们都是很好的人,无论是工作期间对我的支持,还是找新工作时对我的安慰和帮助。那么,我面临的痛苦究竟来源于哪里呢?
首先,制度存在“不明确地带”且不断变化。我承认,2024年底接受考核时,自己确实没有达到考核要求,即“三年内拿到一个国家级课题(或引进经费至少20万),同时发表至少5篇符合学校要求的期刊论文”。
然而,这些要求是2024年学校的内部文件下发的“新办法”,并未写进我的入职合同,入职时也有“教学通道”和“3+3”的承诺,考核操作是比较“柔和”的。
实际上,一个普通青年教师仅凭“个人”努力,极难甚至绝无可能在三年内达到如此严苛的标准。我和身边的朋友日均工作12~18小时,但大多是“非升即走”的失败者。
我观察发现,高校的人才引进制度已经非常“市场化”了,永远有更年轻、更“卷”的人拿到职称,考核要求水涨船高,没能跟上节奏的“老人”惨遭淘汰。竞争是无情的,许多学校集结大批青年研究人员,学校的排名和论文发表数量大幅提升,但这对青年教师的影响很不好。
其次,论文的发表存在着大片“灰色地带”。作为大学老师,每个星期打开邮箱,都能收到一大堆“代发论文”的邮件,其中期刊的等级被明码标价。
此外,作者的身份职级影响着论文发表。我亲身经历过,一篇论文在投稿时顺利通过审核,马上要发表了,编辑明确告诉我:“找一个正教授挂名,我们马上给你发表。”我当时想了很久,却没舍得,因为那篇论文是我花费很多心血的得意之作。
我们会看到,一位知名学者一年论文的发表量,超过一整所大学。被指出后,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
无论是花钱“买”论文,还是找“大佬”带,都是普通青年教师难以承担的成本。
4、平庸之恶
除了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还想举三个身边朋友的案例。
我的一位师弟,是大家心中永远的痛。他家境普通,幼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送到北京大学读完博士。博士毕业后,他入职南方一所知名985高校,考核压力很大。2023年,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师弟突发心梗去世了。
在师弟的葬礼上,同学们发起了捐款。这件事也让我们“心有戚戚焉”。在考核的压力下,连熬几个通宵都是寻常,我们不禁思考:如果哪一天倒下,家人、孩子怎么办?
我的一位女同学,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符合“非升即走”制度期待的典型。她聪明、勤奋、能力极强,论文发表的篇数和级别都是同龄人之中的佼佼者,在北京一所知名院校任副教授。去年年底,我和她一起参加学术会议,她看起来妆容很不错,但她其实已经连续6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精神状态濒临崩溃。她恋爱长跑多年,至今没有敢领证结婚,更别提生娃。
第三个例子,是我一位工科的朋友。他非常优秀,一年能“拼”十余篇高水平论文。但他已经临近40岁,仍然因为压力过大不敢结婚。
大家可能都羡慕大学老师,看起来很光鲜、“不坐班”。但实际上,青年教师的工作时间超额、亚健康率极高、生活保障很弱。我现在不敢去体检,笑称“只要不体检,身体就没事”。
对我们而言,考核的压力、身体的病痛、对未来的担心交织在一起,就像阴影般如影随形。
汉娜·阿伦特曾提出“平庸之恶”的概念,在某些制度下,个体放弃独立思考而选择机械服从,最终推动了事实上的“恶”。在我看来,“非升即走”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对人才流动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如今已经被“异化”了,变成“唯论文”“唯课题”的结合。许多学校实施它的初衷,已经不是为了“让人留”,而是为了“让人走”:学校要的是能提升排名的论文和课题,而不是人才。
要破除这种“平庸之恶”,就需要我们每个普通人去叩问制度。比如:能否更具有契约精神,在入职时就将考核的条件明确写进合同,此后不再变化?这样清晰透明的合同制对青年教师更为友好。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