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 中美稀土、對俄制裁、東盟關稅 背後都有地緣答案
進入特朗普(专题)(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第贰任期,全球經濟互賴似乎愈發成為武器。
首先是特朗普本人帶頭開打的關稅戰,可以說是大棒揮舞、餘波蕩漾。部分國家例如日本(专题),因為與美國的特殊關系,所以能用相對好看的數字結束撕扯;多數國家卻沒有這種運氣,而是必須在談判過程往復周旋,甚至被扒掉好幾層皮。
但關稅本身雖然是經濟工具,卻也始終夾雜地緣考慮。例如特朗普10月26日出席東盟(ASEAN)會議時,就在見證泰國與柬埔寨就邊界問題簽署協議後,帶領旗下政府官員分別與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達成多項貿易協議,並將對叁國的大部份產品關稅統壹設定為19%。顯然,這是有意擴大美國與東盟國家合作,借此沖澹RCEP對中國區域影響力的利好。
再來就是俄烏戰爭背景下的對俄制裁,這種操作的終極目標,就是利用制裁推進談判,進而形塑美國偏好的歐陸秩序。10月25日路透社就引述美國官員與消息人士,表示普京(Vladimir Putin)如果繼續拒絕談判,美國將繼制裁俄羅斯兩大石油公司後,額外制裁俄羅斯銀行業和將石油運往市場的基礎設施,同時支持歐洲利用已經凍結的俄羅斯資產,來為烏克蘭軍方購買武器。
接著是近期升溫的中美稀土與大豆博弈。基本上,雙方的來回過招既是增加籌碼,也要維持「斗而不破」的博弈態勢。10月26日,兩國在吉隆坡的經貿談判結束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公開表示,自己與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的會談富有建設性,已為中美元首會談奠定積極框架,預期中國將推遲擴大稀土許可制度,並會在未來幾年內恢復大量購買美國大豆。
可以發現,地緣政治與經濟武器的交互浮現,構築了當代國際互動,但這種現象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受到國際秩序牽引,標志了從「後冷戰單極」滑向「多極化國際秩序」,同時復振冷戰對峙的新格局。
冷戰兩極如何互動
首先回顧冷戰時代的美蘇兩極互動。
基本上在兩極體系下,地緣政治的軍事競爭占據主導地位:兩大國都各自建立聯盟體系,在競爭最激烈的歐洲,美國領導著北約,蘇聯領導著華約。
與此同時,冷戰期間的國防開支來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0世紀30年代初,全球軍費開支占全球GDP的3%到3.5%;從1950年到1970年,這壹數字上升到7%-8%,在20世紀80年代前半段仍超過5%。整體來看,大國主導明顯驅動這些躍升,例如1985年美國占全球軍費開支的 30.9%,蘇聯則占22%。
當然,美蘇兩強也手握各自的經濟工具,來作為地緣戰略、軍事手段的輔助。例如贰戰結束後不久,美國就開始支持世界各地的反蘇反共政權,要阻止蘇聯勢力進壹步擴張,種種做法包括向歐洲提供經濟援助、創立布雷頓森林體系、限制本國及盟國與整個蘇聯集團的貿易、建立廣泛的出口管制體系、允許盟國保留歧視美國的貿易政策。
而作為鏡像,蘇聯也在同樣邏輯下操作了類似的經濟工具,盡管從現實角度來看,莫斯科的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卻也還是向許多第叁世界國家和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信貸與支援。
整體來看,在冷戰時代的兩極結構下,美蘇兩國都將精力集中到軍事競爭領域,不論是核彈頭或勢力范圍。而這背後關鍵,就在雙方彼此的相互恐懼,導致安全問題崛起為重中之重,軍事手段也因此成為國家行使權力的主要表現。
相較之下,盡管美蘇兩強都不排除以經濟手段推進戰略目的,但在雙方都有足夠資源抵御外部壓力的背景下,經濟手段還是相對次要的工具。不過即便如此,冷戰經驗還是證明,經濟權力受到地緣戰略調動,經濟手段也能驅動強權政治,進壹步推動各自的國家利益。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首先是特朗普本人帶頭開打的關稅戰,可以說是大棒揮舞、餘波蕩漾。部分國家例如日本(专题),因為與美國的特殊關系,所以能用相對好看的數字結束撕扯;多數國家卻沒有這種運氣,而是必須在談判過程往復周旋,甚至被扒掉好幾層皮。
但關稅本身雖然是經濟工具,卻也始終夾雜地緣考慮。例如特朗普10月26日出席東盟(ASEAN)會議時,就在見證泰國與柬埔寨就邊界問題簽署協議後,帶領旗下政府官員分別與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達成多項貿易協議,並將對叁國的大部份產品關稅統壹設定為19%。顯然,這是有意擴大美國與東盟國家合作,借此沖澹RCEP對中國區域影響力的利好。
再來就是俄烏戰爭背景下的對俄制裁,這種操作的終極目標,就是利用制裁推進談判,進而形塑美國偏好的歐陸秩序。10月25日路透社就引述美國官員與消息人士,表示普京(Vladimir Putin)如果繼續拒絕談判,美國將繼制裁俄羅斯兩大石油公司後,額外制裁俄羅斯銀行業和將石油運往市場的基礎設施,同時支持歐洲利用已經凍結的俄羅斯資產,來為烏克蘭軍方購買武器。
接著是近期升溫的中美稀土與大豆博弈。基本上,雙方的來回過招既是增加籌碼,也要維持「斗而不破」的博弈態勢。10月26日,兩國在吉隆坡的經貿談判結束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公開表示,自己與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的會談富有建設性,已為中美元首會談奠定積極框架,預期中國將推遲擴大稀土許可制度,並會在未來幾年內恢復大量購買美國大豆。
可以發現,地緣政治與經濟武器的交互浮現,構築了當代國際互動,但這種現象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受到國際秩序牽引,標志了從「後冷戰單極」滑向「多極化國際秩序」,同時復振冷戰對峙的新格局。
冷戰兩極如何互動
首先回顧冷戰時代的美蘇兩極互動。
基本上在兩極體系下,地緣政治的軍事競爭占據主導地位:兩大國都各自建立聯盟體系,在競爭最激烈的歐洲,美國領導著北約,蘇聯領導著華約。
與此同時,冷戰期間的國防開支來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0世紀30年代初,全球軍費開支占全球GDP的3%到3.5%;從1950年到1970年,這壹數字上升到7%-8%,在20世紀80年代前半段仍超過5%。整體來看,大國主導明顯驅動這些躍升,例如1985年美國占全球軍費開支的 30.9%,蘇聯則占22%。
當然,美蘇兩強也手握各自的經濟工具,來作為地緣戰略、軍事手段的輔助。例如贰戰結束後不久,美國就開始支持世界各地的反蘇反共政權,要阻止蘇聯勢力進壹步擴張,種種做法包括向歐洲提供經濟援助、創立布雷頓森林體系、限制本國及盟國與整個蘇聯集團的貿易、建立廣泛的出口管制體系、允許盟國保留歧視美國的貿易政策。
而作為鏡像,蘇聯也在同樣邏輯下操作了類似的經濟工具,盡管從現實角度來看,莫斯科的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卻也還是向許多第叁世界國家和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信貸與支援。
整體來看,在冷戰時代的兩極結構下,美蘇兩國都將精力集中到軍事競爭領域,不論是核彈頭或勢力范圍。而這背後關鍵,就在雙方彼此的相互恐懼,導致安全問題崛起為重中之重,軍事手段也因此成為國家行使權力的主要表現。
相較之下,盡管美蘇兩強都不排除以經濟手段推進戰略目的,但在雙方都有足夠資源抵御外部壓力的背景下,經濟手段還是相對次要的工具。不過即便如此,冷戰經驗還是證明,經濟權力受到地緣戰略調動,經濟手段也能驅動強權政治,進壹步推動各自的國家利益。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 延伸閱讀 | 更多...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