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60年 至今无解
众所周知,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是科学界最出名的公案了。
1957年,两人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从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堪称是科学界的双子星。
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科学上不再合作,友谊也一笔勾销。关于他们决裂的原因,杨&李偶尔有谈到,但也是各有其辞,真实原因外界不得而知。
1986年,李政道撰写《破缺的宇称》,对李&杨关系有生动的比喻:
一个阴暗有雾的日子,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其中一个说:“喂,你看到那闪烁的光了吗?’另一个回答说:"看到了,让我们走近一点看。’两个孩子十分好奇,他们肩并肩向着光跑去。有的时候一个在前面,有的时候另一个在前面。像竞赛一样,他们竭尽全力,跑得越来越快。他们的努力和速度使他们两个非常激动,忘掉了一切。第一个到达门口的孩子说:"找到了!’他把门打开。另一个冲了进去,他被里面异常的美丽弄得眼花缭乱,大声地说:"多么奇妙!多么灿烂!“结果,他们发现了金色帝国的宝库。他们的这项功绩使他们获得了重奖,深受人们的羡慕。他们名扬四海。多少年过去,他们老了,变得爱好争吵。记忆模糊,生活单调。其中一个决定要用金子镌刻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的是那个首先发现宝藏的人。’另一个随后说道:‘可是,是我打开的门。
杨振宁评价李政道:
政道是个非常聪明的物理学家,吸收力很强,工作也非常努力,可是数学能力稍逊一筹,从而后来写了很多学术性的文章,但没有特别重要。
李政道评价杨振宁:
杨极端聪明,在数学物理上特别有天赋,他是一个第一流的数学物理学家。1954 年杨和米尔斯(Mills)发表了他们关于同位旋规范场理论的文章 ,这就是著名的“杨-米尔斯方程”的首次问世,它注定要在现代物理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杨振宁具有高度评判能力的头脑。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季羡林之子季承曾担任李政道助手12年,在季承执笔写成的30万字的《李政道传》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即名字排序之争。
时间背景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
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是如何看待这段恩怨的?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开发表一封信:
“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
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初 识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对他们说,给你们十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
吴大猷他们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1957年,两人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从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堪称是科学界的双子星。
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科学上不再合作,友谊也一笔勾销。关于他们决裂的原因,杨&李偶尔有谈到,但也是各有其辞,真实原因外界不得而知。
1986年,李政道撰写《破缺的宇称》,对李&杨关系有生动的比喻:
一个阴暗有雾的日子,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其中一个说:“喂,你看到那闪烁的光了吗?’另一个回答说:"看到了,让我们走近一点看。’两个孩子十分好奇,他们肩并肩向着光跑去。有的时候一个在前面,有的时候另一个在前面。像竞赛一样,他们竭尽全力,跑得越来越快。他们的努力和速度使他们两个非常激动,忘掉了一切。第一个到达门口的孩子说:"找到了!’他把门打开。另一个冲了进去,他被里面异常的美丽弄得眼花缭乱,大声地说:"多么奇妙!多么灿烂!“结果,他们发现了金色帝国的宝库。他们的这项功绩使他们获得了重奖,深受人们的羡慕。他们名扬四海。多少年过去,他们老了,变得爱好争吵。记忆模糊,生活单调。其中一个决定要用金子镌刻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的是那个首先发现宝藏的人。’另一个随后说道:‘可是,是我打开的门。
杨振宁评价李政道:
政道是个非常聪明的物理学家,吸收力很强,工作也非常努力,可是数学能力稍逊一筹,从而后来写了很多学术性的文章,但没有特别重要。
李政道评价杨振宁:
杨极端聪明,在数学物理上特别有天赋,他是一个第一流的数学物理学家。1954 年杨和米尔斯(Mills)发表了他们关于同位旋规范场理论的文章 ,这就是著名的“杨-米尔斯方程”的首次问世,它注定要在现代物理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杨振宁具有高度评判能力的头脑。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季羡林之子季承曾担任李政道助手12年,在季承执笔写成的30万字的《李政道传》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即名字排序之争。
时间背景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
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是如何看待这段恩怨的?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开发表一封信:
“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
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初 识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对他们说,给你们十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
吴大猷他们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