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的中国文物 可以回家了?揭开被盗文物的面纱

2025年10月13日上午,流失海外七十九载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第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正式回归、入藏湖南省博物馆。图/中新
目前看来,国际公约只能为其生效后发生的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追索提供法律依据,对于更久远的事情则没有“溯及力”。举例而言,英国这样的文物市场大国,就是在2002年后才加入“1970年公约”的。假设中国想向英国追索其境内的非法中国文物,也只能追索2002年以后被盗或非法出境的那些。“如果我们和对方(被盗文物所在国家)都是公约缔约国,公约对对方也生效了,那我们是可以根据公约追索的。但是,对于那些在公约生效之前,已经被盗的、被非法转移的文物,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国际法律依据去追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王云霞这样解释国际公约的局限性。
除此之外,“1970年公约”还有一些其他漏洞,比如,公约只能要求缔约国返还从公共机构内被偷盗的藏品,却没有规定其他来源的流失文物应该如何返还。另外,在全球范围内,“殖民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等丢失的文物实在太多,如果文物流失国一个个按程序追索,恐怕要追索到天荒地老,这也造成了全世界文物“回家”的障碍。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海外博物馆中收藏的,来自中国、埃及等国的文物,均高达数百万件。能够想象,即使有了公约的保护,文物流失国依旧要付出漫长的时间和极大的努力,促进文物早日“回家”。
如何促进文物“回家”
不过,近年来,中国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更多的成果。2025年6月,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帛书——长沙“子弹库帛书”的第二卷、第三卷,在流落海外79年之后顺利回到中国。实际上,“子弹库帛书”是在1942年被盗墓贼挖走,又是在1946年被美国人柯强骗走带出中国的。这个时间并不属于“1970年公约”等国际法的管辖范畴,追索的难度可想而知。
“子弹库帛书”的成功回归,依靠的主要还是文物持有方的归还意愿、专家学者对文物状况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各方的协调合作。2022年4月,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声明,宣布将“对非道德方式获取的馆藏文物实施道德性返还”。而这两卷被盗的“子弹库帛书”,恰巧就收藏在该学会旗下的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内。此后,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对“子弹库帛书”的追索工作,在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提交给史密森尼学会。此后,美国芝加哥(专题)大学图书馆也向中国移交了帛书第二卷、第三卷在美国流转的物证,最终促成了文物的回归。

2019年8月3日,陈列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宋代木雕观音。 图/视觉中国
“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文物追索的一个成功案例。实际上,在追索文物的问题上,依据法律,完善研究和证据链是重要的,出自双方的、带着善意的沟通也是重要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王云霞提到,目前,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说服文物占有国,激发他们的正义感、道德感或同情心,让他们主动配合返还,是比较现实、有效的一种沟通方式。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