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的中国文物 可以回家了?揭开被盗文物的面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网站中四尊来自中国的青铜罗汉像和佛像所属寺庙。

艰难的文物“回家”路

1988年11月,美国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会上突然出现了一件来自中国的顶级文物——来自湖北的战国青铜敦,几个月前,它刚刚在湖北秭归的屈原纪念馆被盗走。事件发生后,苏富比拍卖行表示,如果能提供这尊青铜敦属于中国的资料,他们会将其归还。此后,中国警方很快破获案件,将青铜敦从中国境内非法流出的证据通过国际刑警组织转交给美方,再通过外交途径递交给苏富比拍卖行。最终,在1989年5月,中美双方签署备忘录,促成了青铜敦的回归。

这尊战国青铜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通过外交途径追回的流失境外文物。而从“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的建立,以及青铜敦回归的复杂程序,能够看出,被盗文物“回家”的过程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非法流失文物的回归,主要有捐赠、商业回购,以及按照国际公约、各国法律等方式协商解决这三大途径。比起前两个与市场相关的途径,依据法律和协商去解决问题,是最符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和伦理道德原则的一种手段,但也是其中难度最大的一种。


造成这种难度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因为文物的盗窃和走私,有些发生在文物流失国的战争和社会动荡时期,对这些国家而言,当时无法有力地惩治盗窃活动,事后也很难通过外交手段将流失的文物要回。比如,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战争时期,就一直有文物大规模流出的现象。人们所熟知的圆明园兽首、敦煌藏经洞文物等“国宝”,都是在这些时期流出的。东南亚的柬埔寨也发生过类似情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很多文化遗址遭到洗劫,大批文物被“中间商”“国际经销商”等卖到国外,至今有很多文物流失在外。

一旦在动乱年代中被掠走,文物的归家之路就变得异常艰难。因此,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的出现,才正式开启了追索海外文物的新阶段。“1970年公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清晰地规定了“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合作方法。公约中提到,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将非法流出的文物返还其合法的所有者,也必须用行政力量去促进文物的返还。此外,缔约国还有义务在本国法律之下受理与流失文物相关的诉讼。

中国在1989年就加入了这一公约,又在1997年加入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的“1995年公约”,并与多个国家签署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等文件。就这样,在法律、协商谈判等方法的共同作用之下,2000年之后,有多批被盗文物从国外回归中国。比如2011年从美国回归的唐贞顺皇后陵墓文物、2015年从法国回归的“大堡子山遗址流失金饰片”等,都是中国追索回流失文物的成功案例。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每条街道都清晰可见,看卫星视角下的中国台湾省 美不课中国100%关税,北京延后管制稀土、买黄豆
    震惊!2名中国留学生利用系统漏洞诈骗获利140万 中国大陆影迷涌港观影潮:"看到一些无法上映的电影"
    李成钢指中美谈判过程美国强硬中国坚定 "这场川普想要的贸易战,中国已经赢了"
    中国大妈输了…连大富豪都惊呆了 "随时发动致命攻击" 中国远比川普关税更危险
    又是华为?中国借阿联酋技术升级导弹 中国女行李箱猛撞日本男 她竟冷漠离开 后续演变成…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