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盜的中國文物 可以回家了?揭開被盜文物的面紗
或許,這座虛擬博物館的建立將成為追索文物領域“壹個轉折性的事件”
輕柔的音樂響起,壹尊盤腿而坐的青銅羅漢像出現在網頁中央。從略微模糊的影像中,看得出它在世間已經歷盡滄桑。但即便如此,羅漢像依舊面容清晰,神情安詳。
這是壹尊建造於中國明代的青銅羅漢像,1996年深秋的壹個夜晚,它和其他幾尊羅漢像壹起,被人從位於安徽壽縣的博物館中盜走,近30年來杳無音信。
不過,未來會有更多的人知曉這尊珍貴文物的特殊經歷,也能為它的下落提供更多線索。2025年9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上線了壹個名為“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的網站,該網站使用來自46個國家的250多件被盜文物的詳細信息,建成了壹座虛擬展廳,試圖用這種方式,讓這些被盜文物的命運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建立虛擬博物館,聽起來是壹個頗具儀式感的行為,但其意義還不僅僅限於此。在國際上追索被盜、非法流出國境的文物,是壹件混合了歷史、法律和外交問題的復雜事項。而建立數據庫和虛擬博物館,是對文物信息的壹種公開展示,也是對非法販運文物行為的打擊和警示。如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新聞稿中所傳達的那樣,或許,這座虛擬博物館的建立,將成為追索文物領域“壹個轉折性的事件”。

1989年5月,中國政府從美國成功追回的湖北秭歸縣屈原紀念館被盜文物戰國青銅敦,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揭開被盜文物的面紗
打開“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人們會對這些文物的時間和空間跨度感到震驚。18世紀拉丁美洲的油畫、公元前2世紀蘇丹王國的砂岩雕塑,以及2600多年前的希臘雕塑殘件……這些都同壹時間展現在人們眼前。看得出,這個“虛擬博物館”試圖以盡可能豐富的館藏和展示,來喚起人們對全世界被盜文物的情感。此外,國際刑警組織也是該網站的重要合作伙伴。網站展示的數百件文物的信息,都來自國際刑警組織的數據庫。如果有人了解“博物館”中任意文物的去向,可以直接通過網站聯系國際刑警組織,迅速提供線索。
實際上,為被盜文物建立虛擬數據庫和“線上博物館”並不是壹件新鮮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文化遺產法研究所所長王雲霞提到,從20世紀末開始,不少國際組織機構都建立了被盜文物數據庫。其目的是提醒文物交易者保持警覺,不要觸碰這些來源非法的文物,也讓公眾對被盜文物的狀況有所了解。“既然這些文物是被盜的,就不應該再去購買,否則會面臨被追索的風險。”王雲霞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當然,中國文博愛好者最關心的,還是這座“虛擬博物館”中有哪些來自中國的文物,它們又有過哪些獨特的經歷。目前,在這個網站上展出的數百件文物中,壹共有肆件來自中國,是不同姿態的肆尊青銅羅漢像,它們都是在1996年秋天發生的那起盜竊案中,從安徽壽縣博物館被盜走的。而隨著“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的上線,這起發生在近30年前的盜竊案細節,也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眼前。
1996年11月的壹天夜晚,安徽省壽縣博物館內存有的拾伍尊青銅羅漢像突然被盜走了柒尊,其中兩尊為國家贰級文物,另外伍尊為國家叁級文物。截至2024年,失蹤的柒尊青銅羅漢像已經被追回叁尊,剩余的肆尊,正是如今在“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所展示的肆尊。
這樣有些離奇的故事,並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在“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中,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件文物,每件背後都有這樣曲折的身世。“虛擬博物館”展現的正是對這些丟失文物的壹篇篇情真意切的“尋人啟事”。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黛麗·阿祖萊(Audrey Azoulay)所言,聯合國希望通過這座博物館的建立,讓這些文物重新回到聚光燈下,讓社會公眾恢復“接觸、體驗文化遺產,並在其中找到自身投射”的權利。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壹下您的意見吧
輕柔的音樂響起,壹尊盤腿而坐的青銅羅漢像出現在網頁中央。從略微模糊的影像中,看得出它在世間已經歷盡滄桑。但即便如此,羅漢像依舊面容清晰,神情安詳。
這是壹尊建造於中國明代的青銅羅漢像,1996年深秋的壹個夜晚,它和其他幾尊羅漢像壹起,被人從位於安徽壽縣的博物館中盜走,近30年來杳無音信。
不過,未來會有更多的人知曉這尊珍貴文物的特殊經歷,也能為它的下落提供更多線索。2025年9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上線了壹個名為“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的網站,該網站使用來自46個國家的250多件被盜文物的詳細信息,建成了壹座虛擬展廳,試圖用這種方式,讓這些被盜文物的命運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建立虛擬博物館,聽起來是壹個頗具儀式感的行為,但其意義還不僅僅限於此。在國際上追索被盜、非法流出國境的文物,是壹件混合了歷史、法律和外交問題的復雜事項。而建立數據庫和虛擬博物館,是對文物信息的壹種公開展示,也是對非法販運文物行為的打擊和警示。如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新聞稿中所傳達的那樣,或許,這座虛擬博物館的建立,將成為追索文物領域“壹個轉折性的事件”。

1989年5月,中國政府從美國成功追回的湖北秭歸縣屈原紀念館被盜文物戰國青銅敦,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揭開被盜文物的面紗
打開“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人們會對這些文物的時間和空間跨度感到震驚。18世紀拉丁美洲的油畫、公元前2世紀蘇丹王國的砂岩雕塑,以及2600多年前的希臘雕塑殘件……這些都同壹時間展現在人們眼前。看得出,這個“虛擬博物館”試圖以盡可能豐富的館藏和展示,來喚起人們對全世界被盜文物的情感。此外,國際刑警組織也是該網站的重要合作伙伴。網站展示的數百件文物的信息,都來自國際刑警組織的數據庫。如果有人了解“博物館”中任意文物的去向,可以直接通過網站聯系國際刑警組織,迅速提供線索。
實際上,為被盜文物建立虛擬數據庫和“線上博物館”並不是壹件新鮮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文化遺產法研究所所長王雲霞提到,從20世紀末開始,不少國際組織機構都建立了被盜文物數據庫。其目的是提醒文物交易者保持警覺,不要觸碰這些來源非法的文物,也讓公眾對被盜文物的狀況有所了解。“既然這些文物是被盜的,就不應該再去購買,否則會面臨被追索的風險。”王雲霞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當然,中國文博愛好者最關心的,還是這座“虛擬博物館”中有哪些來自中國的文物,它們又有過哪些獨特的經歷。目前,在這個網站上展出的數百件文物中,壹共有肆件來自中國,是不同姿態的肆尊青銅羅漢像,它們都是在1996年秋天發生的那起盜竊案中,從安徽壽縣博物館被盜走的。而隨著“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的上線,這起發生在近30年前的盜竊案細節,也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眼前。
1996年11月的壹天夜晚,安徽省壽縣博物館內存有的拾伍尊青銅羅漢像突然被盜走了柒尊,其中兩尊為國家贰級文物,另外伍尊為國家叁級文物。截至2024年,失蹤的柒尊青銅羅漢像已經被追回叁尊,剩余的肆尊,正是如今在“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所展示的肆尊。
這樣有些離奇的故事,並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在“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中,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件文物,每件背後都有這樣曲折的身世。“虛擬博物館”展現的正是對這些丟失文物的壹篇篇情真意切的“尋人啟事”。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黛麗·阿祖萊(Audrey Azoulay)所言,聯合國希望通過這座博物館的建立,讓這些文物重新回到聚光燈下,讓社會公眾恢復“接觸、體驗文化遺產,並在其中找到自身投射”的權利。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