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的中国文物 可以回家了?揭开被盗文物的面纱
或许,这座虚拟博物馆的建立将成为追索文物领域“一个转折性的事件”
轻柔的音乐响起,一尊盘腿而坐的青铜罗汉像出现在网页中央。从略微模糊的影像中,看得出它在世间已经历尽沧桑。但即便如此,罗汉像依旧面容清晰,神情安详。
这是一尊建造于中国明代的青铜罗汉像,1996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它和其他几尊罗汉像一起,被人从位于安徽寿县的博物馆中盗走,近30年来杳无音信。
不过,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知晓这尊珍贵文物的特殊经历,也能为它的下落提供更多线索。202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上线了一个名为“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的网站,该网站使用来自46个国家的250多件被盗文物的详细信息,建成了一座虚拟展厅,试图用这种方式,让这些被盗文物的命运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建立虚拟博物馆,听起来是一个颇具仪式感的行为,但其意义还不仅仅限于此。在国际上追索被盗、非法流出国境的文物,是一件混合了历史、法律和外交问题的复杂事项。而建立数据库和虚拟博物馆,是对文物信息的一种公开展示,也是对非法贩运文物行为的打击和警示。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闻稿中所传达的那样,或许,这座虚拟博物馆的建立,将成为追索文物领域“一个转折性的事件”。

1989年5月,中国政府从美国成功追回的湖北秭归县屈原纪念馆被盗文物战国青铜敦,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揭开被盗文物的面纱
打开“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人们会对这些文物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感到震惊。18世纪拉丁美洲的油画、公元前2世纪苏丹王国的砂岩雕塑,以及2600多年前的希腊雕塑残件……这些都同一时间展现在人们眼前。看得出,这个“虚拟博物馆”试图以尽可能丰富的馆藏和展示,来唤起人们对全世界被盗文物的情感。此外,国际刑警组织也是该网站的重要合作伙伴。网站展示的数百件文物的信息,都来自国际刑警组织的数据库。如果有人了解“博物馆”中任意文物的去向,可以直接通过网站联系国际刑警组织,迅速提供线索。
实际上,为被盗文物建立虚拟数据库和“线上博物馆”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王云霞提到,从20世纪末开始,不少国际组织机构都建立了被盗文物数据库。其目的是提醒文物交易者保持警觉,不要触碰这些来源非法的文物,也让公众对被盗文物的状况有所了解。“既然这些文物是被盗的,就不应该再去购买,否则会面临被追索的风险。”王云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当然,中国文博爱好者最关心的,还是这座“虚拟博物馆”中有哪些来自中国的文物,它们又有过哪些独特的经历。目前,在这个网站上展出的数百件文物中,一共有四件来自中国,是不同姿态的四尊青铜罗汉像,它们都是在1996年秋天发生的那起盗窃案中,从安徽寿县博物馆被盗走的。而随着“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的上线,这起发生在近30年前的盗窃案细节,也再次出现在了公众眼前。
1996年11月的一天夜晚,安徽省寿县博物馆内存有的十五尊青铜罗汉像突然被盗走了七尊,其中两尊为国家二级文物,另外五尊为国家三级文物。截至2024年,失踪的七尊青铜罗汉像已经被追回三尊,剩余的四尊,正是如今在“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所展示的四尊。
这样有些离奇的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件文物,每件背后都有这样曲折的身世。“虚拟博物馆”展现的正是对这些丢失文物的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寻人启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Audrey Azoulay)所言,联合国希望通过这座博物馆的建立,让这些文物重新回到聚光灯下,让社会公众恢复“接触、体验文化遗产,并在其中找到自身投射”的权利。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轻柔的音乐响起,一尊盘腿而坐的青铜罗汉像出现在网页中央。从略微模糊的影像中,看得出它在世间已经历尽沧桑。但即便如此,罗汉像依旧面容清晰,神情安详。
这是一尊建造于中国明代的青铜罗汉像,1996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它和其他几尊罗汉像一起,被人从位于安徽寿县的博物馆中盗走,近30年来杳无音信。
不过,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知晓这尊珍贵文物的特殊经历,也能为它的下落提供更多线索。202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上线了一个名为“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的网站,该网站使用来自46个国家的250多件被盗文物的详细信息,建成了一座虚拟展厅,试图用这种方式,让这些被盗文物的命运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建立虚拟博物馆,听起来是一个颇具仪式感的行为,但其意义还不仅仅限于此。在国际上追索被盗、非法流出国境的文物,是一件混合了历史、法律和外交问题的复杂事项。而建立数据库和虚拟博物馆,是对文物信息的一种公开展示,也是对非法贩运文物行为的打击和警示。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闻稿中所传达的那样,或许,这座虚拟博物馆的建立,将成为追索文物领域“一个转折性的事件”。

1989年5月,中国政府从美国成功追回的湖北秭归县屈原纪念馆被盗文物战国青铜敦,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揭开被盗文物的面纱
打开“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人们会对这些文物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感到震惊。18世纪拉丁美洲的油画、公元前2世纪苏丹王国的砂岩雕塑,以及2600多年前的希腊雕塑残件……这些都同一时间展现在人们眼前。看得出,这个“虚拟博物馆”试图以尽可能丰富的馆藏和展示,来唤起人们对全世界被盗文物的情感。此外,国际刑警组织也是该网站的重要合作伙伴。网站展示的数百件文物的信息,都来自国际刑警组织的数据库。如果有人了解“博物馆”中任意文物的去向,可以直接通过网站联系国际刑警组织,迅速提供线索。
实际上,为被盗文物建立虚拟数据库和“线上博物馆”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王云霞提到,从20世纪末开始,不少国际组织机构都建立了被盗文物数据库。其目的是提醒文物交易者保持警觉,不要触碰这些来源非法的文物,也让公众对被盗文物的状况有所了解。“既然这些文物是被盗的,就不应该再去购买,否则会面临被追索的风险。”王云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当然,中国文博爱好者最关心的,还是这座“虚拟博物馆”中有哪些来自中国的文物,它们又有过哪些独特的经历。目前,在这个网站上展出的数百件文物中,一共有四件来自中国,是不同姿态的四尊青铜罗汉像,它们都是在1996年秋天发生的那起盗窃案中,从安徽寿县博物馆被盗走的。而随着“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的上线,这起发生在近30年前的盗窃案细节,也再次出现在了公众眼前。
1996年11月的一天夜晚,安徽省寿县博物馆内存有的十五尊青铜罗汉像突然被盗走了七尊,其中两尊为国家二级文物,另外五尊为国家三级文物。截至2024年,失踪的七尊青铜罗汉像已经被追回三尊,剩余的四尊,正是如今在“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所展示的四尊。
这样有些离奇的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件文物,每件背后都有这样曲折的身世。“虚拟博物馆”展现的正是对这些丢失文物的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寻人启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Audrey Azoulay)所言,联合国希望通过这座博物馆的建立,让这些文物重新回到聚光灯下,让社会公众恢复“接触、体验文化遗产,并在其中找到自身投射”的权利。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