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人 清华大学书记和校长联名发文
10月24日晚,新华社发布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校长李路明署名文章《学耀星汉 心怀家国——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全文如下: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逝世让清华失去了一位大先生,让中国、让世界失去了一位科学巨擘。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振宁先生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年少时从清华园启程远行,最后回到故土、落叶归根。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算学系教授。那时7岁的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清华园,在名师云集、学术氛围单纯热烈的环境里度过了八年时光。1938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1942年,他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他作为清华留美公费生远赴重洋,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此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

杨振宁先生曾动情地说:“我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对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我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1997年,他在清华创建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他亲自募集资金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推进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2001年,著名数学家林家翘在杨振宁先生的力邀下执教清华,后来又有一批杰出学者受聘清华教授。2003年,杨振宁先生回到清华园定居。他把重振清华理科的辉煌作为“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身体力行、呕心沥血,为学校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求学清华园到洞察宇宙奥秘,从躬耕三尺讲台到坚守丹心报国,杨振宁先生一生沐光而行、如斯如愿,理想奉献、不屈不折,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不朽人生。杨振宁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如璀璨星辰光耀千秋。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闪耀探究真理、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杨振宁先生有着敏锐洞察科学前沿的学术品位。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受到吴大猷、王竹溪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影响,进入对称原理、统计力学等领域,并将其作为毕生的研究方向。他说,“找到一个将来有发展的领域”是学者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他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关注量子纠缠、宏观量子现象、冷原子等尚处于萌芽阶段的领域,如今这些领域都已成为物理学的主流方向。他始终葆有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早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时,杨振宁就开始思考拓展电磁学规范不变性的概念。他对这个问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灵感突然迸发时,他甚至在登机牌背面写下演算规范场论的推导细节。他数次尝试研究都因为“越算公式越复杂,‘越丑陋’,而作罢”,直到找出新的计算方法才破解难题,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后来,多项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他青年时代就敢于质疑、不循规蹈矩,从大量实验数据中抽丝剥茧,大胆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观念,顶住“挑战整个物理学界”的压力,提出了可能的实验检验方案。这个观念很快被实验证实,最终彻底改写了人类关于对称性的认知。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逝世让清华失去了一位大先生,让中国、让世界失去了一位科学巨擘。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振宁先生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年少时从清华园启程远行,最后回到故土、落叶归根。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算学系教授。那时7岁的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清华园,在名师云集、学术氛围单纯热烈的环境里度过了八年时光。1938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1942年,他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他作为清华留美公费生远赴重洋,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此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

杨振宁先生曾动情地说:“我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对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我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1997年,他在清华创建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他亲自募集资金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推进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2001年,著名数学家林家翘在杨振宁先生的力邀下执教清华,后来又有一批杰出学者受聘清华教授。2003年,杨振宁先生回到清华园定居。他把重振清华理科的辉煌作为“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身体力行、呕心沥血,为学校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求学清华园到洞察宇宙奥秘,从躬耕三尺讲台到坚守丹心报国,杨振宁先生一生沐光而行、如斯如愿,理想奉献、不屈不折,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不朽人生。杨振宁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如璀璨星辰光耀千秋。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闪耀探究真理、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杨振宁先生有着敏锐洞察科学前沿的学术品位。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受到吴大猷、王竹溪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影响,进入对称原理、统计力学等领域,并将其作为毕生的研究方向。他说,“找到一个将来有发展的领域”是学者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他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关注量子纠缠、宏观量子现象、冷原子等尚处于萌芽阶段的领域,如今这些领域都已成为物理学的主流方向。他始终葆有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早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时,杨振宁就开始思考拓展电磁学规范不变性的概念。他对这个问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灵感突然迸发时,他甚至在登机牌背面写下演算规范场论的推导细节。他数次尝试研究都因为“越算公式越复杂,‘越丑陋’,而作罢”,直到找出新的计算方法才破解难题,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后来,多项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他青年时代就敢于质疑、不循规蹈矩,从大量实验数据中抽丝剥茧,大胆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观念,顶住“挑战整个物理学界”的压力,提出了可能的实验检验方案。这个观念很快被实验证实,最终彻底改写了人类关于对称性的认知。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