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壹個人 清華大學書記和校長聯名發文
10月24日晚,新華社發布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校長李路明署名文章《學耀星漢 心懷家國——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全文如下: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他的逝世讓清華失去了壹位大先生,讓中國、讓世界失去了壹位科學巨擘。
楊振寧先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壹,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與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奠定了後來粒子物理標准模型的基礎,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壹,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礎物理理論之壹。他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同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他發現了壹維量子多體問題的關鍵方程式“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統計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數學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場論、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多個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對推動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楊振寧先生將自己的人生比喻為“壹個圓”,年少時從清華園啟程遠行,最後回到故土、落葉歸根。1929年,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先生受聘清華算學系教授。那時7歲的楊振寧隨父母來到清華園,在名師雲集、學術氛圍單純熱烈的環境裡度過了八年時光。1938年,他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是“西南聯大成績最好的學生”。1942年,他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讀研究生,1944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45年,他作為清華留美公費生遠赴重洋,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1949年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此開啟了輝煌的學術生涯。

楊振寧先生曾動情地說:“我從小在清華園中長大,對園中的壹草壹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我願在有生之年盡力幫助清華大學發展。”1997年,他在清華創建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為高等研究院)並擔任名譽主任,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他親自募集資金創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基金會,推進人才引進和學科建設。2001年,著名數學家林家翹在楊振寧先生的力邀下執教清華,後來又有壹批傑出學者受聘清華教授。2003年,楊振寧先生回到清華園定居。他把重振清華理科的輝煌作為“這輩子最後壹件值得做的事情”,身體力行、嘔心瀝血,為學校基礎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事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求學清華園到洞察宇宙奧秘,從躬耕叁尺講台到堅守丹心報國,楊振寧先生壹生沐光而行、如斯如願,理想奉獻、不屈不折,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不朽人生。楊振寧先生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如璀璨星辰光耀千秋。
楊振寧先生的壹生,閃耀探究真理、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楊振寧先生有著敏銳洞察科學前沿的學術品位。在西南聯大求學期間,他受到吳大猷、王竹溪兩位著名物理學家的影響,進入對稱原理、統計力學等領域,並將其作為畢生的研究方向。他說,“找到壹個將來有發展的領域”是學者壹生最重要的事情,“要清楚方向,選對方向”。他早在上世紀八九拾年代就關注量子糾纏、宏觀量子現象、冷原子等尚處於萌芽階段的領域,如今這些領域都已成為物理學的主流方向。他始終葆有對科學的無限熱愛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早在芝加哥大學求學時,楊振寧就開始思考拓展電磁學規范不變性的概念。他對這個問題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靈感突然迸發時,他甚至在登機牌背面寫下演算規范場論的推導細節。他數次嘗試研究都因為“越算公式越復雜,‘越丑陋’,而作罷”,直到找出新的計算方法才破解難題,提出“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後來,多項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獎。他青年時代就敢於質疑、不循規蹈矩,從大量實驗數據中抽絲剝繭,大膽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革命性觀念,頂住“挑戰整個物理學界”的壓力,提出了可能的實驗檢驗方案。這個觀念很快被實驗證實,最終徹底改寫了人類關於對稱性的認知。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他的逝世讓清華失去了壹位大先生,讓中國、讓世界失去了壹位科學巨擘。
楊振寧先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壹,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與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奠定了後來粒子物理標准模型的基礎,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壹,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礎物理理論之壹。他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同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他發現了壹維量子多體問題的關鍵方程式“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統計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數學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場論、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多個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對推動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楊振寧先生將自己的人生比喻為“壹個圓”,年少時從清華園啟程遠行,最後回到故土、落葉歸根。1929年,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先生受聘清華算學系教授。那時7歲的楊振寧隨父母來到清華園,在名師雲集、學術氛圍單純熱烈的環境裡度過了八年時光。1938年,他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是“西南聯大成績最好的學生”。1942年,他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讀研究生,1944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45年,他作為清華留美公費生遠赴重洋,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1949年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此開啟了輝煌的學術生涯。

楊振寧先生曾動情地說:“我從小在清華園中長大,對園中的壹草壹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我願在有生之年盡力幫助清華大學發展。”1997年,他在清華創建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為高等研究院)並擔任名譽主任,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他親自募集資金創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基金會,推進人才引進和學科建設。2001年,著名數學家林家翹在楊振寧先生的力邀下執教清華,後來又有壹批傑出學者受聘清華教授。2003年,楊振寧先生回到清華園定居。他把重振清華理科的輝煌作為“這輩子最後壹件值得做的事情”,身體力行、嘔心瀝血,為學校基礎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事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求學清華園到洞察宇宙奧秘,從躬耕叁尺講台到堅守丹心報國,楊振寧先生壹生沐光而行、如斯如願,理想奉獻、不屈不折,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不朽人生。楊振寧先生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如璀璨星辰光耀千秋。
楊振寧先生的壹生,閃耀探究真理、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楊振寧先生有著敏銳洞察科學前沿的學術品位。在西南聯大求學期間,他受到吳大猷、王竹溪兩位著名物理學家的影響,進入對稱原理、統計力學等領域,並將其作為畢生的研究方向。他說,“找到壹個將來有發展的領域”是學者壹生最重要的事情,“要清楚方向,選對方向”。他早在上世紀八九拾年代就關注量子糾纏、宏觀量子現象、冷原子等尚處於萌芽階段的領域,如今這些領域都已成為物理學的主流方向。他始終葆有對科學的無限熱愛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早在芝加哥大學求學時,楊振寧就開始思考拓展電磁學規范不變性的概念。他對這個問題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靈感突然迸發時,他甚至在登機牌背面寫下演算規范場論的推導細節。他數次嘗試研究都因為“越算公式越復雜,‘越丑陋’,而作罷”,直到找出新的計算方法才破解難題,提出“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後來,多項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獎。他青年時代就敢於質疑、不循規蹈矩,從大量實驗數據中抽絲剝繭,大膽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革命性觀念,頂住“挑戰整個物理學界”的壓力,提出了可能的實驗檢驗方案。這個觀念很快被實驗證實,最終徹底改寫了人類關於對稱性的認知。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