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 中国"北极丝路"首航成功背后的区域政治信号
以波兰为例,该国经济仍与中国市场紧扣。分析称中国海运若转向北方海路,将绕过中欧铁路枢纽如马来泽兹(Ma?aszewicze)可能让华沙的时程控制权岌岌可危。华府智库“中欧政策研究中心”报告便称北京此举是“软硬兼施”,“一边持续提供廉价能源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经北极直达),一边威胁转移贸易流量,迫使波兰在对华政策上软化。”
对此,捷克智库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研究员叶皓勤(Marcin Jerzewski)向BBC中文分析,在“中国乐观主义”时期,当时中东欧许多人仍相信北京会兑现获利丰厚的经济承诺,“中欧班列”开通是北京视欧洲国家为实现全球野心的潜在伙伴、并视东欧国家为通往大陆门户的有形象征。
然而,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中东欧国家政府对北京的戒心越来越高,甚至反弹颇大,譬如捷克。但叶皓勤同时强调,中国在该区域的外宣及认知作战效果仍在,许多民众未必对北京反感,多数表示对中国观感不好不坏的中立或疏离态度。
“战略新边疆”: 中国在北极延伸力量
更广一点来观测中国在北极的野心,外界观察到近年来中国图购买丹麦格陵兰废弃的美军基地,并在冰岛兴建大型大使馆,以及在挪威北极地带的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 Archipelago)扩建黄河气象站等动作。有专家便称,北京对北极战略地位的兴趣业已十分明显。成功开发北方海路将是中国重大的战略奖赏——使得北京能建立准确有用的极地运营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该国“作为合法北极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并领先美国和欧洲。
长尾贤便向BBC中文举例称,中国虽非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八大成员国之一(仅为观察员),却能透过投资与外交,逐步延伸势力到北极。当下北京对北极表达出来的高度兴趣,自然不会仅局限于“商业目的”,而是具有防卫战略考量在内。
对国际受众来说,中国对其在北极的行动积极宣传正面讯息。墨卡托中心李爱玲便指出中国官员——包括习近平本人——倾向称太空或极地为“合作新边疆”,强调中国愿意与全球改善“多边治理”的行动。
譬如,2017年,中国在日内瓦联合国演说中敦促国际社会秉持“和平、主权、包容与共享治理”原则,“将深海、极地地区、外太空与网际网路转化为合作新边疆,而非竞争角力场”。
长尾贤还分析说,以这条“北极丝路”来看,中国确实担心依赖马六甲(麻六甲)海峡的不稳定,因此正在开发许多替代航线。其中一条路线是同朝鲜合作开发港口,以便穿越日本海,而这条路线可以连接北冰洋。不过,长尾贤强调日本海有三个出海口,分别是宗谷海峡、东海海峡和津科海峡,皆在日本控制之下:“这种情势对中国来说还不够理想。”
根据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2025年的研究报告,中国历年来在北极的关键行动如下:
1993年:中国购买首艘破冰船“雪龙号”(Xue Long),从乌克兰取得。
1999年(7-9月):中国进行首次北极探险。
2004年:中国首个永久北极研究站“黄河站”(Yellow River)在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开设。
2012年:雪龙号成为首艘穿越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的中国船只。
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的永久观察员国。
2016-2020年:中国在瑞典基律纳(Kiruna)运营遥感卫星北极地面站(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North Polar Ground Station)。
2017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俄罗斯国际北极论坛上表示中国将秉承尊重、合作、可持续三大政策理念参与北极事务。
2018年:中国第二个永久研究站“中国-冰岛北极科学观测站”(China-Iceland Arctic Science Observatory)在冰岛卡尔霍尔(K?rh?ll)开设。
2018年:中国启用第二艘破冰船,也是首艘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Xue Long 2)。
2023-2024年:中国启用两艘新型破冰船“极地号”(Ji Di)和“探索者3号”(Explorer 3)。
2030年目标:中国目标成为极地强国(polar great power)。
不过,欧洲对中国在北极的势力延伸,并非没有反应,欧盟执委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于今年7月访问冰岛时称,随着北极冰盖的退缩,新现实已浮现,“特别是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存在与经济活动。欧洲必须适应这些新现实,因此我们将审查我们的北极策略,以确保其有效回应这些新挑战。”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对此,捷克智库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研究员叶皓勤(Marcin Jerzewski)向BBC中文分析,在“中国乐观主义”时期,当时中东欧许多人仍相信北京会兑现获利丰厚的经济承诺,“中欧班列”开通是北京视欧洲国家为实现全球野心的潜在伙伴、并视东欧国家为通往大陆门户的有形象征。
然而,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中东欧国家政府对北京的戒心越来越高,甚至反弹颇大,譬如捷克。但叶皓勤同时强调,中国在该区域的外宣及认知作战效果仍在,许多民众未必对北京反感,多数表示对中国观感不好不坏的中立或疏离态度。
“战略新边疆”: 中国在北极延伸力量
更广一点来观测中国在北极的野心,外界观察到近年来中国图购买丹麦格陵兰废弃的美军基地,并在冰岛兴建大型大使馆,以及在挪威北极地带的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 Archipelago)扩建黄河气象站等动作。有专家便称,北京对北极战略地位的兴趣业已十分明显。成功开发北方海路将是中国重大的战略奖赏——使得北京能建立准确有用的极地运营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该国“作为合法北极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并领先美国和欧洲。
长尾贤便向BBC中文举例称,中国虽非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八大成员国之一(仅为观察员),却能透过投资与外交,逐步延伸势力到北极。当下北京对北极表达出来的高度兴趣,自然不会仅局限于“商业目的”,而是具有防卫战略考量在内。
对国际受众来说,中国对其在北极的行动积极宣传正面讯息。墨卡托中心李爱玲便指出中国官员——包括习近平本人——倾向称太空或极地为“合作新边疆”,强调中国愿意与全球改善“多边治理”的行动。
譬如,2017年,中国在日内瓦联合国演说中敦促国际社会秉持“和平、主权、包容与共享治理”原则,“将深海、极地地区、外太空与网际网路转化为合作新边疆,而非竞争角力场”。
长尾贤还分析说,以这条“北极丝路”来看,中国确实担心依赖马六甲(麻六甲)海峡的不稳定,因此正在开发许多替代航线。其中一条路线是同朝鲜合作开发港口,以便穿越日本海,而这条路线可以连接北冰洋。不过,长尾贤强调日本海有三个出海口,分别是宗谷海峡、东海海峡和津科海峡,皆在日本控制之下:“这种情势对中国来说还不够理想。”
根据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2025年的研究报告,中国历年来在北极的关键行动如下:
1993年:中国购买首艘破冰船“雪龙号”(Xue Long),从乌克兰取得。
1999年(7-9月):中国进行首次北极探险。
2004年:中国首个永久北极研究站“黄河站”(Yellow River)在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开设。
2012年:雪龙号成为首艘穿越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的中国船只。
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的永久观察员国。
2016-2020年:中国在瑞典基律纳(Kiruna)运营遥感卫星北极地面站(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North Polar Ground Station)。
2017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俄罗斯国际北极论坛上表示中国将秉承尊重、合作、可持续三大政策理念参与北极事务。
2018年:中国第二个永久研究站“中国-冰岛北极科学观测站”(China-Iceland Arctic Science Observatory)在冰岛卡尔霍尔(K?rh?ll)开设。
2018年:中国启用第二艘破冰船,也是首艘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Xue Long 2)。
2023-2024年:中国启用两艘新型破冰船“极地号”(Ji Di)和“探索者3号”(Explorer 3)。
2030年目标:中国目标成为极地强国(polar great power)。
不过,欧洲对中国在北极的势力延伸,并非没有反应,欧盟执委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于今年7月访问冰岛时称,随着北极冰盖的退缩,新现实已浮现,“特别是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存在与经济活动。欧洲必须适应这些新现实,因此我们将审查我们的北极策略,以确保其有效回应这些新挑战。”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