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一直上涨,但是...英特尔站在"死亡边缘"
18A,即1.8nm,字面上规格很高,起码听起来要比台积电的2nm更先进,但其实18A只是一个命名上的文字游戏。除了RibbonFET架构和背面供电两个新故事,它的技术指标并没有想象的出色。
 
英特尔中文官网对18A的标注是“次2纳米”,英文官网是“sub-2nm”,英文新闻稿里面是2-nanometer class node(2纳米级节点),但这都不重要,反正命名可以随便写,重点是随后关于性能、功耗和面积(PPA)的一句——与 Intel 3制程工艺相比,其每瓦性能提升高达15%,芯片密度提升约 30%。
Intel 3是什么?优化版的7nm。
在一个7nm节点基础上,每瓦性能、芯片密度提升15%、30%,那它究竟是5nm、3nm还是2nm?
有两个关键指标:CPP(接触多晶硅间距,台湾地区译为周距)和Mtr/mm2(每平方毫米百万颗晶体管)。
早期,晶体管性能与栅极长度(Gate Length),即线宽直接关联——线宽越小,电流通过时间越快,晶体管性能越强。
随着线宽微缩逼近物理极限,加之FinFET等立体晶体管结构普及,CPP成为影响晶体管密度的重要特征。

比如,单位面积下容纳9个晶体管,通过微缩CPP,可以实现容纳10个晶体管。
根据公开数据,Intel 3这个“更名”的7nm节点,CPP为50nm,比台积电N5的51nm略有优势,但不及台积电N3的45nm。
CPP影响晶体管密度,Mtr/mm2则是晶体管密度的直接量化指标,数字越大,单位面积晶体管越多。
此前Techinsight发文称,基于高密度标准单元,台积电N2为313Mtr/mm2,即每平方毫米3.13亿颗晶体管,英特尔18A为238Mtr/mm2,即每平方毫米2.38亿颗晶体管。
另外,台积电也披露过N2的PPA(性能、功耗、面积)数据,强调N2的逻辑密度比N3E提升1.15倍,换算过来,N3E为272 MTr/mm2,即每平方毫米2.72亿颗晶体管。

所以,综合CCP、MTr/mm2两个有关晶体管密度的数据,大致可以将18A节点与台积电3nm看齐。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在性能、功耗、面积这些关键指标的追逐上花了太多的功夫,但过分追逐纸面数据,将会耗费了大量时间(注意不是浪费),10nm量产翻车就是这个问题。
“Intel一向对于晶体管密度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执着,1mm2面积里能塞几个晶体管,数字越高越好,简报上的MTr/mm2(百万颗晶体管/平方毫米)就是要展示一条漂亮的直线,”一位英特尔前员工曾发长文披露英特尔追逐指标数据的执念,“10nm一开始的规格定得太aggressive(激进),TMG(前技术与制造事业群)的人拼死拼活日夜加班也达不到良率。”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英特尔中文官网对18A的标注是“次2纳米”,英文官网是“sub-2nm”,英文新闻稿里面是2-nanometer class node(2纳米级节点),但这都不重要,反正命名可以随便写,重点是随后关于性能、功耗和面积(PPA)的一句——与 Intel 3制程工艺相比,其每瓦性能提升高达15%,芯片密度提升约 30%。
Intel 3是什么?优化版的7nm。
在一个7nm节点基础上,每瓦性能、芯片密度提升15%、30%,那它究竟是5nm、3nm还是2nm?
有两个关键指标:CPP(接触多晶硅间距,台湾地区译为周距)和Mtr/mm2(每平方毫米百万颗晶体管)。
早期,晶体管性能与栅极长度(Gate Length),即线宽直接关联——线宽越小,电流通过时间越快,晶体管性能越强。
随着线宽微缩逼近物理极限,加之FinFET等立体晶体管结构普及,CPP成为影响晶体管密度的重要特征。

比如,单位面积下容纳9个晶体管,通过微缩CPP,可以实现容纳10个晶体管。
根据公开数据,Intel 3这个“更名”的7nm节点,CPP为50nm,比台积电N5的51nm略有优势,但不及台积电N3的45nm。
CPP影响晶体管密度,Mtr/mm2则是晶体管密度的直接量化指标,数字越大,单位面积晶体管越多。
此前Techinsight发文称,基于高密度标准单元,台积电N2为313Mtr/mm2,即每平方毫米3.13亿颗晶体管,英特尔18A为238Mtr/mm2,即每平方毫米2.38亿颗晶体管。
另外,台积电也披露过N2的PPA(性能、功耗、面积)数据,强调N2的逻辑密度比N3E提升1.15倍,换算过来,N3E为272 MTr/mm2,即每平方毫米2.72亿颗晶体管。

所以,综合CCP、MTr/mm2两个有关晶体管密度的数据,大致可以将18A节点与台积电3nm看齐。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在性能、功耗、面积这些关键指标的追逐上花了太多的功夫,但过分追逐纸面数据,将会耗费了大量时间(注意不是浪费),10nm量产翻车就是这个问题。
“Intel一向对于晶体管密度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执着,1mm2面积里能塞几个晶体管,数字越高越好,简报上的MTr/mm2(百万颗晶体管/平方毫米)就是要展示一条漂亮的直线,”一位英特尔前员工曾发长文披露英特尔追逐指标数据的执念,“10nm一开始的规格定得太aggressive(激进),TMG(前技术与制造事业群)的人拼死拼活日夜加班也达不到良率。”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