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到"餅"的青年編劇 正在集體轉向豎屏

編劇更風的工作台
拿到第壹個“編劇”署名之後,陳錦“單飛”了。
與同學相比,陳錦或許是幸運的,她從小就喜歡寫故事,於是順理成章報了戲文專業,並在大學期間積極參賽、投稿,為自己爭取到了壹畢業就入行的“船票”,相比之下,“前幾天我的老師統計本科就業有多少幹編劇的,加上我,壹共只有叁個人。”
但正式入行之後,陳錦發現,“磨難”才剛剛開始。由於影視行業轉冷,立項變少,青年編劇的發展空間愈發受到擠壓。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豎屏短劇市場的繁榮。大把懷揣著“故事夢”的年輕人,在碰盡“署不上名”的南牆之後,紛紛主動投向了豎屏短劇。
新編劇的第壹個署名
直到確定自己的名字掛在了“編劇”兩個字後面,陳錦才敢從第壹家公司離職。至此,她已經工作了肆年,過手的項目柒八個,這壹部則是她的名字掛在編劇欄的第壹部作品,劇本連寫帶改花了壹年多,到正式與觀眾見面,又花了近兩年。
“署名對於新編劇來講非常重要。”陳錦說。“如果沒有署名,我就沒法向別人證明我有編劇的能力,沒法證明說我在這個劇本裡邊幹過事。”
入行後,她第壹個職位叫“編劇助理”,主要工作內容是搜集整理資料,並草擬故事大綱,然後交由其他編劇進行細化。“故事大綱壹定會進行修改,內容有所保留有所刪減,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更為成熟的編劇加入進來,到最後,這個故事不能說是我的,但也不能說不是我的。”
這便是整個編劇行業的模糊點——作品署名問題,以及編劇的貢獻度問題。而編劇之間常見爭端也多脫胎於此。早在2010年,電視劇《金婚》的編劇就因其劇本與後發行的圖書《金婚》之間有大量的重復內容,將另壹名編劇、出版社和書店共同告上法庭,要求自己的署名權。之後,《隱秘的角落》《繁花》等多部影視作品,也都因編劇主張自己的署名權而糾紛不斷。
編劇更風覺得,能不能署上名,“還是要看人品和大編劇自己項目的完成率”。有些手頭項目比較多的編劇,給署名也比較大方,而有些大編劇自己本身的項目也不太多,或成功率不太高,也就很難給手下的編劇署名。她2017年入行,在編劇工作室裡呆了伍六年,之前她聽到有大編劇給工作室的人承諾,第壹部戲不給署名,第贰部戲可以署名策劃或者責編,第叁部戲就可以給編劇署名,壹個長劇從創作到播出,周期大概是兩年,這也就是說,壹個新人編劇想要拿到第壹個署名,大概需要六年。
陳錦以編劇助理的身份跟進過伍六個項目,她覺得自己能理解“為什麼編劇助理沒有署名”這件事,盡管這種“理解”更像是壹種“自我消化”——“我在其中做了壹定的工作,但我的工作在最後的成品中,占比非常小。”
理解歸理解,但難免還是會破防。前幾天,陳錦看了朋友參與的壹部片子。那是壹部由香港(专题)公司制作的網劇,朋友在其中擔任執行導演。作為編劇,她習慣性地拉到片尾,長長的演職人員名單中,“助理編劇”赫然在目,這在內地影視公司是想也不敢想的。
“我當時都快哭了。”采訪中,陳錦在這裡停頓,她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緒。“就覺得還得是香港公司劇組,他們連茶水都會有署名”等說完,她還是哭了。
“香港公司更尊重著作權,說好的給你署名,就壹定會給到。”曾在香港擔任編劇的伍岳辰告訴記者,在香港也會分為工作室形式與獨立編劇形式。所謂工作室形式,叫做in house編劇,只有老板壹個人的署名,“但這個你在入職時就知道,是認的,因為老板每個月都會給你發薪水。”有能力的新人可以直接做編劇,也可以在工作室裡,先從搜集資料的助理做起,壹步步升到編劇、編審。“如果壹開始跟你說好進工作室後崗位是編劇,老板絕不會在你入職後跟你說,你能力不夠,先做個助理吧。”伍岳辰強調。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